阿聯酋,沙漠裏的一片海市蜃樓

世界太大了,書本裏讀到的未必都是真相,出去看看才知道。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秘魯:遙遠的南美國度,安第斯山脈中神秘的古印加文明

(2018-10-03 19:29:16) 下一個
 
 

多年前在新聞紀錄片裏第一次看到秘魯;首都利馬的歐式建築和海岸高速公路令人影響深刻;而博物館裏的文物,特別是金黃燦燦的古印第安人麵具又讓人感到神秘。前幾年天空之城“馬丘比丘”被列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印第安人的高原聖湖“的的喀喀”的奇觀也被更多的世人所關注。

多年以來一直想前來一看, 行程計劃了好幾年:九月上旬是來秘魯旅遊的最佳時段。夏天假期過完,歐美遊客人數大減;機票,酒店價格下浮,購買景點門票和車票不用提前。這時雨季還沒來臨,溫度適宜,天高雲淡。

首都利馬,一座九百多萬人的大都市,在南美洲西班牙語國家裏最大。1535年,征服了土著印加王朝的西班牙人在此建城,統治一方殖民地。老城區聚集了歐式建築,富麗堂皇,風格多樣,很像一座西班牙南部的城市,值得細細觀賞。毫不意外,老城區已被列為聯合國文化遺產。

老城區的主廣場(以前稱為閱兵廣場)被稱是利馬的誕生地,也是最重要景點。總統府坐落於廣場正麵,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權威莊嚴。每天正午12點的衛兵換崗吸引不少人觀看。身著亮紅色禮服的衛兵列隊正步行進,吹吹打打,儀式感很強。可惜遊客隻能隔著柵欄在遠處窺探,據說衛兵數年前遭到過恐怖襲擊,餘悸未散。

廣場周圍一些亮黃色的建築很醒目,與其它的建築反差很大,是明顯的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地區風格。深色精致木雕懸窗是典型的北非阿拉伯式樣。這座大樓是利馬的市政大廈。

在15世紀之前北非阿拉伯摩爾人侵略占領西班牙南部長達七百年,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西班牙殖民者又把這阿拉伯的風格帶到了美洲大陸。

聖馬丁廣場坐落於老城區的南麵,為紀念19世紀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何塞·馬丁而建。廣場不大,有花園裝點,馬丁的跨馬銅像立於中央,四周的歐式建築典雅。

往聖馬丁廣場南走幾條街區便是寬廣的共和廣場(Paseo de la Republica);花園環繞,布滿了反映秘魯人文和自然的青銅雕像。正北麵是一排法式古典風格的羅斯福宮。

秘魯最高法院莊重威嚴,立於共和廣場的東麵。

在廣場的西麵是一座綠地公園(Park juana akarco de damnert),有數座秘魯著名的藝術博物館,如有時間,值得參觀。但花園的氛圍或許更適合年輕人約會,老年人休閑。

位於聖馬丁廣場東南幾百米的大學公園不可不看。這裏是美洲大陸上最早的大學,國立聖馬可斯大學的舊址。聖馬可斯大學建於1551年,距今已有467年,比美國的哈佛還要早八十多年。

大學的鍾樓立於廣場中央,聖馬科斯和其他先輩學者的雕像排列成行。未入課堂,先聞書香。

老校區由幾個色彩不同的庭院構成,分別以花名命名;鳥語花香,鬧中取靜。置身於此,隻想手捧書本。

老校區現在是座博物館,呈現這所大學幾個世紀以來的發展和變遷;培養學者的榮耀,知識的積累和沉澱。

秘魯是個天主教國家,在利馬教堂隨處可見,最著名的可能是老城區的聖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原建於1674年,幾次被地震損毀,又升級重建。主教堂為西班牙巴洛克風格,後麵有北非阿拉伯摩爾式的庭院。

修道院收藏了幾百年來秘魯的天主教藝術,不乏珍品,令人印象深刻。最令人吃驚的是地窖裏藏有兩萬五千多具屍骨,看了讓人有點毛骨悚然。(這一切都不許拍照留念)

西班牙人帶來的天主教完全征服了當地人的身心,信徒都希望死後葬在教堂地下,借助修道士的祈禱聲升天。當然不是每人都能如願,隻有花大錢才能買到葬身教堂的特權。窮人們大都埋在荒郊野外,陰魂不散。

各種風格的天主教堂布滿老城的街區,有些門麵精雕細琢,值得駐足鑒賞。當然,在歐美的城市裏教堂的建築往往都是景點,看多了還是有點審美疲勞感。

不過老城區的小街小巷還是有許多看點,臨街商鋪和民居都是曆史文化的呈現。這座建築的門麵氣度不凡。懸窗格外顯眼,用料考究,雕工精湛。走近一看,原來裏麵是秘魯外交部大院。

有意思的是這裏不出百米就能看到一家中餐館,都叫 “Chifa”,也就是廣東話“吃飯”。中國遊客真不用發愁找不到地方吃飯。

老城區的北麵是瑞馬科河(Rimac River)。當年西班牙殖民者就是沿河建了利馬城,可謂母親河。或許現在是旱季,河床大部幹涸,水體嚴重汙染。河對麵居住的是低收入群體,大部分是從山區來的土著印第安人。山坡上是大片的貧民窟,這在南美國家裏也是常見。

在西班牙殖民者到來之前利馬城區一帶是土著印第安人的定居點,留下了不少遺跡,最著名的是土坯建的金字塔形的祭祀高台:胡亞卡普拉納遺址(Huaca Pucllana),建於公元5世紀到8世紀,占地15公頃,高達20多米,規模宏大。秘魯處在地震高發帶,但這金字塔能存在一千多年是其結構的奧妙:土坯都像圖書館書架上的書一樣豎著擺放,書本之間留有空隙,可以吸收地震波而不至於倒塌。可見印第安人的聰明才智,也真正接地氣。

利馬南部的米拉弗洛雷斯(Miraglores)屬於新區;高檔住宅樓沿太平洋海岸而建,收獲日落餘暉,美景盡收眼底。

秘魯海岸線受北上的低鹽度南極冷流影響,水溫偏低,不適合海灘遊泳。但利馬的海岸線涼風習習,波浪翻滾,是衝浪和滑翔傘的天堂。

岸邊有座著名的“愛情公園”,立有男女相擁接吻的雕像。這裏也是情人約會的首選,麵對晚霞傾述衷腸,忘記夜色早已很深。或許是有“愛情公園”的鼓勵,利馬的青年男女表現愛慕都很熱烈。

古城庫斯科(Cusco),位於秘魯南部的安第斯山脈裏;一座赭紅色的城,充滿了土著印第安人印加王朝的傳奇,也見證了西班牙征服者對印加文明的毀損和殖民者對於古城的重塑。

在西班牙殖民者16世紀到來之前秘魯和其它幾個南美洲鄰國的大片土地由土著印第安人的古印加王朝統治。古印加王朝發展出和歐亞大陸很不同的文明;沒有文字,沒有鐵器,沒有車輪,也沒有牛馬等大牲畜相助,全憑肩扛背背和雙手創造出許多令人驚歎的奇跡,許多至今都是不解之謎。

城中閱兵廣場上立有古印加王的銅像。

古印加人認為海拔3400多米的庫斯科是世界的肚臍,也就是中心;印加王朝建都於此,以神獸美洲豹的形狀規劃都城,修建王宮,神廟和官邸,規模宏大,威震四方。

可是麵對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人高馬大的騎兵,印加王的軍隊還是全線崩潰。公園1533年西班牙殖民將軍弗蘭西斯科·皮薩羅被這裏的金銀財富所吸引,帶領幾百名騎兵攻占庫斯科。土著印第安人的平均身高隻有一米五左右,隻有棍棒和石頭兵器,從來就沒見過手持長劍和火槍的“巨人”,更別提大炮和馬匹。印加士兵以為是天兵天將下凡,不是逃亡就是投降。皮薩羅俘獲印加王作為人質,勒索金銀珠寶。得到寶藏後卻又反悔,誅了印加王,也殺了無數俘虜。

占領庫斯科後西班牙殖民者拆毀印加王朝的宮殿和神廟,用印第安人做奴隸在城中廣場四周修建官邸和教堂,在城區擴展街道,修建橋梁。近五百年的重塑,古城庫斯科在原來的地盤上逐漸脫胎換骨,華麗轉身;儼然成為一座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小城,卻也透出古印加王朝的背影。

城中心的閱兵廣場(Plaza de Armas)是城市的精華亮點。綠草如茵,鮮花裝點,古印加王的銅像亮光閃閃。廣場周圍獨具印第安特色的低矮商鋪和色彩豔麗服裝的印第安婦女相映成趣。

廣場上最醒目的是兩座天主教堂:庫斯科大教堂和耶穌大教堂高大雄偉。雖然幾次被地震損毀,但重新擴建升級。教堂內部裝飾富麗堂皇,(隻能參觀,不能照相)毫不遜色西班牙本土的大教堂。

西班牙殖民者明白:要征服一個民族和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洗腦。西班牙人首先拆了古印加人的神廟,強迫印第安人改信天主教。也屠殺了不少拒絕改變信仰的祭司和信徒。這一切也都很奏效,秘魯現在是最虔誠的天主教國家之一。

被拆掉的最大印加神廟是城南的太陽神廟;西班牙人在基礎上建了多明戈教堂。圖片裏黑色的部分就是太陽神廟的牆基,石塊嚴絲合縫,體現出當年印加王朝工匠高超的技能。

多明戈教堂的後麵是座安達盧西亞風格的庭院,北非阿拉伯式的廊柱裝點。

現在這裏開辟成了博物館,展出不少古印加王朝的文物和遺產。巨大的黃金裝飾板顯示出當年印加國王的財富,也可能正是如此才吸引了西班牙殖民軍貪婪的眼睛,招來殺身之禍。

這幅是古印加人的天象圖,印加人有深奧的天文認知。在三千多米空氣稀薄的高原觀察夜空,繁星點點,銀河浩蕩,各個星座清晰可辨,自然會崇拜神靈遠在蒼天。

古印加人最高的神靈出現在白天,太陽神;也是這座神廟的主人。

博物館內也現存一些太陽神廟的遺跡,花崗岩在牆壁裏排列整齊。當年古印加工匠沒有金屬工具就能把花崗岩打磨的如此光滑,鑲嵌的嚴絲合縫,不可思議。

天真的印第安學童也前來參觀祖輩的聖殿,仰慕古印加王朝的神奇。

在庫斯科的老城裏隨處可見古印加王朝留下的遺跡,花崗岩的牆壁更讓現代人歎為觀止。巨大不規則形的花崗岩如同拚圖一樣完美嵌合在一起,幾乎沒有縫隙,也用不到水泥和石灰。這些牆壁經曆了多次強烈地震,完好無損。讚歎當年的“工匠精神”。

西方文明和印第安文明仍在互相打量,彼此欣賞。

老城區依山而建;石塊鋪地的小街縱橫交錯,上坡下坡。街麵上布滿了酒店,餐館,商鋪和禮品店;土著印第安人商販身著多彩的民族服裝走街串巷,吆喝生意。

在這裏旅遊最好是讓自己“迷路”,信步觀察小街邊的建築,每個路口都會有欣喜。一邊是南部西班牙風格的民居,阿拉伯式的懸窗,設計巧妙,木工精細。另一邊的建築有點像中國西藏民居,似曾相識。也可能都處在高原,居住功能要求相似。

走進街邊一座天主教修道院,庭院深深,鬧中取靜。但雕刻的房梁和藍色裝飾瓷磚感覺更像是一座北非阿拉伯清真寺。很有意思,在曆史上許多時候文化的交流是由武力侵略來推進。

街邊一副巨型壁畫引人駐足:講述著土著印加王朝的遠古傳奇和庫斯科的前世今生,西班牙殖民者的血腥入侵和天主教占領土著人的靈魂。

但這裏海拔高,空氣稀薄,走路不易太快,喘不上氣。好在老城裏有許多小廣場,噴泉裝點,正好歇腳小憩。

庫斯科現在已成為近五十萬人口的城市,市區沿著山坡向外延伸。但城中盆地的老區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受到保護。

古城庫斯科周圍的安第斯山脈高原上散布著眾多古印加文明的遺跡,聖穀(Sacred Valley)一帶是古印第安人的家園。山區景色壯觀,豐富曆史內涵。土著先民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的數百年裏建造巨石神廟祭祀上天,修築城池和居民點。

古印第安人引出山中的鹽水,開辟出的層層鹽田如同水彩畫的調色板。不同深淺的色度表明鹽水的濃度,最後曬幹成為白色的食鹽。

印第安人世代在此耕種層層梯田,種植西紅柿,辣椒,玉米,花生和土豆等當地特產,養活著一方百姓。這些品種也被西班牙人帶到了歐洲,後來來也豐富了全世界的餐桌,養活了更多的人口。

這裏的背景是幾座六千多米的雪山,景色壯觀,也吸引了不少戶外運動愛好者和登山家前來冒險。

但這裏高海拔地區土地貧瘠,印第安人世代繁衍生息,至今仍是低收入群體。近年來秘魯大力發展旅遊經濟,也給當地山民帶來了一線生機。

秘魯最吸引遊客的景點是古印加遺跡馬丘比丘(Machu Picchu)。馬丘比丘位於庫斯科西北八十多公裏的亞熱帶崇山峻嶺之中,被稱為世界新的七大奇跡之一。 雖多次看到過照片,但隻有親臨其境才能感到震撼;身處雲端的天空之城,麵對的是百年不解的謎團。

據說是由古印加王建於五百多年前,但印加人沒有文字,無法記錄確切年限。有學者說是座城市,也有說是軍事要塞。不管怎樣,能在海拔2400米的山頂上建造如此規模的城池,現代人看來都是不可思議。這裏幾乎是垂直山體,距離下麵的河穀600多米。要知道印加人沒有鐵器工具,沒有大牲畜和車輪相助,如何將巨石搬運,打磨成型,又不用石灰和水泥卻能將牆壁砌得嚴絲合縫。

這是印第安人的日晷,靠陽光測算時間。古印加人觀察天象,占卜凶吉,有著深奧的天文知識。

周圍的山坡上是層層梯田,據說當年可以養活上千人。可這是座石頭大山,山上本無土,田裏的土壤都是從山下背運上來,工程的艱巨超過想象力。

更令人不解的是這座天空之城不知為何又被遺棄。西班牙殖民軍從來就沒發現過這裏,更沒搞過破環和搶掠。古印加人沒留下記錄,專家學者觀點不一。 野生動物回歸原地又成了主人,直到1911年被美國耶魯大學的賓漢姆教授重新發現。賓漢姆集資組織人工清理亂木雜草,揭開麵紗的馬丘比丘驚豔世人,也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最直接到達馬丘比丘方式是乘坐從庫斯科開來的窄軌旅遊列車,八十多公裏路途搖晃三個多小時。但沿途的風光綺麗,特別是在河穀地帶美景不斷,目不暇接。建議坐有天窗的車廂可以看到懸崖上的小徑和遠處的雪山。 勇敢者可以選擇徒步“古印加小道”:七十多公裏的崎嶇山路要走三,四天;野營露宿,還要翻過4300多米的高山。但是可以想像完成之後的自豪和成就感。

馬丘比丘山腳下有座小“熱水鎮”(Aguas Calientes),溫泉水洗去疲勞和征塵。

秘魯南部與玻利維亞接壤的地區是一片廣袤的半幹旱高原,雪山水形成的高原湖泊養育著不同的印第安人部落。

小城普諾(Puno) 以“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而出名。的的喀喀湖水麵海拔3840米,麵積8千多平方公裏,是世界最高海拔可以通航湖泊,對岸便是鄰國玻利維亞。普諾以周圍的銀礦開發而興,近年來又隨著的的喀喀湖蓬勃發展的旅遊業而盛。

和其它秘魯城市一樣普諾城中心也有一座閱兵廣場(Plaza de Armas),正麵是一座天主教堂。這裏海拔3840多米,空氣稀薄,陽光燦爛,紫外線輻射很強。當地人皮膚曬的黑紅很像在西藏。

傍晚時分看到當地的孩子們在玩足球和排球,頗為感慨。在這麽高的海拔空手走路都氣喘,這些孩子卻能如此跳躍。難怪人家小國的足球隊是世界杯賽的常客,女排也能進世錦賽的決賽。

普諾是乘船遊覽的的喀喀湖的口岸。靠近普諾的湖灣是一大片蘆葦蕩,生態環境豐富;水鳥做窩,魚蟹成群。

湖上生活著一族土著“烏羅”印第安人,世代以蘆葦為生:住在用蘆葦修建的漂浮小島上,用蘆葦搭建屋棚,捆紮蘆葦造小船為捕魚和交通,也食用新鮮的蘆根。可謂大千世界一奇景。

旅遊業現在是烏羅人的一大收入來源。部落頭人為遊客演繹他們的生活起居,講解如何用蘆葦根建造漂浮島,又如何固定小島而不至於飄到對岸的玻利維亞。

遊客可以乘坐草船穿梭於各個小島之間,觀察烏羅人的生活場景,購買旅遊紀念品。

在土著印第安人的文化裏“的的喀喀湖”被視為聖湖,因其形狀像神靈美洲豹捕食的側影。湖岸地區也是秘魯古印第安文明的搖籃,曆史神話代代相傳。

登上湖中小島塔基雷(Taquile)海拔4000米的山頂,方能欣賞的的喀喀湖的壯景,真正理解為什麽當地人尊其為神聖。這裏寶藍色的湖水一望無際,藍天分外湛藍。島上的土著印第安人與世無爭,也隻有敬畏神靈。

秘魯之行對於這遙遠的國度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有所了解,對於古印加王朝和文化的印象尤為深刻。古印加人和古埃及人很像,都用著原始的工具卻打造出讓現代人都慚愧的工程。許多遺跡背後的高超技能甚至超出了現代人的想象,讓人們不得不懷疑有天外來客相助。在秘魯中部高原地區的地麵上有一些巨大的圖形,有奇形的鳥獸和人物。這些圖形大到隻有乘飛機從空中才能看清,不知是否在向天上的神靈求助。(下圖是從網上借來的) 不管是否有天外來客相助成就偉業,但這些文明都毀於海外來的侵略。地中海對岸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帝國廢了古埃及王朝,大洋對岸來的西班牙殖民者也同樣毀了古印加文明。看來民族的興盛和國家的興亡不能隻祈求上天,要在地球上多了解和學習海外的發展。保守不求上進隻有被動挨打,接受侵略者帶來的侮辱。

旅遊增長見識,但也不能忘了美食。秘魯最有特色的美食莫過於切維察(Ceviche):是用檸檬汁醃漬的生海鮮,有魚,嚇,章魚,海蠣子等等,再加生洋蔥,煮玉米,秘魯土豆和其它當地特產。按中國人口味不能說是十分美味,但也獨具特色,值得嚐試。最好在利馬和其它沿海地區,最重要的是生海鮮的新鮮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