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特朗普上台後一些美國的政客們,尤其是共和黨保守鷹派要和中國在經濟上“脫鉤”的呼聲聲甚囂塵上。特朗普一直就妄言中國搶了美國人的工作,是美國養活了十幾億中國人。他認為如果離開了美國中國的經濟會很快崩潰。這種無知的蠢話自然不值得費工夫去批駁,但特朗普政府多次提高中國商品的關稅,限製打壓技術產品出口中國的操作對於兩國,乃至全球的經濟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的打擊可以說是在和平時期前所未有,而特朗普本人大跌眼鏡的應對表現更是讓美國的疫情加重。麵對每況愈下的連任選情這位賭徒地產商將會在下麵幾個月裏不擇手段。共和黨保守鷹派已經為他製定了以攻擊中國為核心的選戰策略,更會借此大力推動他們的“脫鉤”計劃,試圖撕裂21世紀的全球產業鏈。特朗普也幾次叫囂要命令美國公司把工廠搬回家。這不免加劇了全球工商界的焦慮感,讓疫情後經濟前景變得更黯淡。
但冷靜觀察全球產業鏈的結構和利益相關,不難發現雖這幫保守鷹派政客的口號很響,但能做的破壞卻很有限。讓我們先從中國這個公認的“世界工廠“說起。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中低端產業就開始轉移到成本低廉的日韓和台灣,那都是華爾街資本要謀求更高的利潤回報。後來東北亞成本升高,產業又向東南亞移動。自八,九十年代開始進入中國,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吸引全球產業大規模湧入。中國有著更高素質的低成本勞動力,更重要的是巨大的產業鏈集群規模效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更讓這一切水到渠成。
美歐的生產商開始時是將工廠搬到亞洲,但後來開始培養當地代工生產商,把生產設備賣給他們,自己逐漸退出生產環節。許多美歐美生產商也由此轉型成為中間商,隻掌控產品品牌,采購和市場銷售。這全是因為生產商要承受很大的固定成本,包括廠房和設備,資金流轉緩慢,利潤率低。而美歐中間商則完全占據了主動。他們從亞洲代工商采購,又往往幾個月以後才付貨款;既收獲了很高的利潤,又完全把資金流動的壓力轉嫁給了亞洲廠商。這就是美歐商業模式,在當下的買方市場尤其流行。
你在美歐的超市和大賣場裏看到的無數中國產品都是由這種模式的產業鏈來的;從衣服鞋帽日用品,家具房屋裝修品,電腦和家用電器,到各種電子器件和產品大多是由中國和亞洲的代工廠貼牌生產或組裝的。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美國的體育運動產品品牌“耐克”。自己沒有一家工廠,隻負責產品研發設計,采購物流和市場銷售。耐克不斷壓低采購價格賺得盆滿缽滿,代工商隻有擠壓成本才能得到薄利。另一個例子就是“蘋果”了;自己做研發產品和市場營銷,產品主要是由台灣公司富士康在中國和其它幾個亞洲國家組裝生產。
還有許多美歐消費者可能不熟悉的中間工業品和化工醫藥原料也都是以這種商業模式從中國采購的。問題是這些工廠怎麽能聽特朗普的命令搬回美國?且不說這些工廠早就不是美國的了,而且多以廉價勞動力和高汙染為代價;就說真要搬,美國能要嗎?可見特朗普和他身邊保守鷹派政客們對於全球產業鏈多麽無知。要搬遷也隻能搬到更廉價的東南亞,南亞,甚至非洲國家。其實許多低端勞動力密集的代工廠早就隨著中國的人工成本升高轉移了,現在中國自己的市場上許多的低端衣物鞋帽產品都是從越南和柬埔寨來的。
中高端的品牌和電子產品很難近期轉移出中國。不是代工廠家沒有想過,而是別的國家和地區沒有能力接受。這些產品不隻是靠廉價的勞動力,更重要的是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和配套的供應鏈。在別的國家很難找到熟練的技術工人群體和完備的元器件供應鏈集群。蘋果的代工商富士康也在印度建了工廠組裝低端手機。但過程是一波三折,許多元器件還都要從中國進口。就在上月中印邊界衝突時印度的民族主義猖狂抵製中國產品,海關連從中國進口的元器件都不放行。急得蘋果總裁庫克和富士康老板郭台銘直撓頭。
蘋果幾年前也在奧巴馬總統的召喚下試圖自己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建工廠生產蘋果電腦,但幾經折騰最後不得放棄。原因就是在當地很難找到大批的熟練技術工人和本地配套的元器件供應商。其中一個小例子耐人尋味:在德州找不到廠家生產電腦上的專用小螺絲;沒人願意為這麽小批量的螺絲新開模具。而在中國不出五十公裏就能搞定。蘋果幾經權衡後還是回到中國代工生產。
富士康也在特朗普上台後高調宣布在威斯康辛州建工廠生產電視屏幕,也從威斯康辛州得到了無償的土地和高額的稅收優惠。開工儀式熱鬧非凡;特朗普,郭台銘和許多政客官員都跑來剪彩講話。三年多了,但新工廠還好像是一片爛尾工地。據說富士康招不夠合適的熟練工人,要將工廠改成研發中心。又說當時張羅這件事的特朗普的盟友共和黨州長後來下了台,新當選的民主黨州長不兌現承諾。大家都知道當時這件事就是為了給特朗普臉上貼金,當然新上台的民主黨州長不會積極跟進。特朗普自己似乎也不再願意提及此事。
可見特朗普及其鷹派政客們的脫鉤口號是多麽無知可笑。如果特朗普硬要胡來強加關稅逼美國中間商到別處采購,後果輕則產品漲價,美國消費者買單;重則是產品斷貨。受害最大的是美國消費者和中間商。到目前為止特朗普加的關稅已經造成美國消費者和中間商每年540億美元的損失。當然在中國的代工廠商也會受傷,但要搬遷工廠並非兒戲;勞民傷財,不可能一朝一夕。更何況美國不過隻是一個市場,歐洲和其它市場並不見得都會跟著特朗普的指揮棒走。
這次新冠疫情也揭示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有多重要。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全球醫療防護產品供應鏈前所未有的壓力。人們才發現一大半的產品都是在中國生產。在美國口罩,防護服和呼吸機嚴重短缺,而特朗普白宮裏的幾個政客卻是一番騷操作。特朗普指定的負責醫療防護物資的貿易顧問納瓦羅不去協調全國采購,反而給各州向海外求購添亂;臨時改變產品標準,阻止中國產品進口,更惡化防護品短缺。他也應該為美國失敗的的抗疫行動負一定的責任。
最近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中國在防疫物資生產上又甩開了全世界一大截。中國在疫情後快速複產,在3月至5月期間就向全球出口了706億個口罩。中國現在每天可以生產150噸用於口罩的特殊麵料。這是中國在疫情暴發前產量的5倍,是美國公司今年春天提高產量後的15倍。洛杉磯的一家小企業也響應特朗普的號召在美國本土生產口罩,但又不得不從中國采購和空運口罩生產線機器,因為在本土找不到。他也生產消毒洗手液,但還必需從中國購買洗手液瓶蓋上的泵頭。紐約時報也同時哀歎;等疫情過後這種小企業靠自身難以為繼。在下次疫情到來時全球還得依靠中國的供應。中國的生產和響應能力實在太強;而其它地區支離破碎,自身難保。
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也已成長為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在多方麵更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按購買力標準已在2017年就超過了美國成為最大的市場,而在五到十年內會成為按匯率真正的最大市場。中國巨大的,還在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已成為國際大公司追逐的目標。世界五百強中絕大部分都在中國有業務,美資企業在中國的商業利益就有四,五千億美元之多。這些美資公司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巨大的中國市場才辦工廠的,而不是為了向美國出口;反之要從美國進口部分產品和器件。
大家熟悉的汽車巨頭有通用,福特,特斯拉。日化行業有寶潔,高露潔,強生,和高樂氏等知名企業。食品和飲料行業的品牌有麥當勞,肯德基,百盛,必勝客,星巴克,可口可樂等等,多不勝數。還有許多常人不熟悉的機械,電子,化工和藥物等行業的巨頭像通用電氣,康明斯,卡特彼勒,霍尼韋爾,因特爾,埃克森美孚,科氏,3M,PPG,亨斯曼,施貴寶,默沙東等等;更有太多太多的不太知名的公司。
這些企業在中國做的風生水起,賺得缽滿盆滿。他們還在加緊布局多占領中國市場,分得更大一塊蛋糕,怎麽會聽特朗普的命令搬回美國,放棄這片快速增長的肥美市場。再說,搬回去也不能增加美國業務,美國市場早已飽和。當然如果美企真要搬走,歐洲和日,韓企業最高興,會分得更大的一杯羹。許多同行業的中國企業也不見得不高興。
另外,美國的金融服務業對於中國市場更是虎視眈眈。雖然他們在華已有不少業務,但還在施壓中國政府開放更多的金融業務。他們要擠破頭進入中國市場的原因很簡單:中國有著世界最大的居民儲蓄和外匯儲備,也是全球第二大科技風險投資目的地。華爾街金融資本大亨們追逐利潤的能力全球第一,怎肯放棄這種機會。
特朗普本性是個投機商人,根本不明白自己的角色,經常在白宮裏頭腦發昏說胡話,聲稱總統有絕對的權力。他以為國家就像自己的房地產公司,一個人說了算。事實上美國是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真相是總統不過是為了資本服務,哪有命令金融資本的權力。如果真得罪了華爾街金融資本,任期結束就滾出白宮,別想連任。現在特朗普的選情每況愈下,他在抗擊疫情中的表現也是越來越糟,而且醜聞不斷。各種民調都顯示他大幅落後拜登;如果不出大意外,特朗普將在11月的大選中失敗。
扶他上台的共和黨保守鷹派政客很是著急。他們是主導白宮的政治力量,代表著美國社會裏狹隘自私的一麵,背後有軍工財團的利益;在國際上隻認美國第一,鄙視國際合作。他們最容不下的就是一個快速崛起的中國,一心要把中國樹為敵人,打垮。他們也明白單從經濟上和中國脫鉤幾乎不可能。兩國的經濟相互糾纏太深,非白宮之力所能。更何況兩國又同時牽在全球經濟鏈條上,就是美國想扯開,歐洲和亞洲的主要經濟體也不會跟進。這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經濟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
但他們在特朗普政府裏把持著外交,國防和安全部門的要職。這些保守鷹派的的策略是要從政治,甚至軍事上與中國全麵為敵,掀起滔天大浪把中美關係的航船徹底掀翻。他們也清楚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有緊迫感和冒險性。如果特朗普下台,他們也要走人,失去操作平台。這就是為什麽近來國務卿蓬配奧及其同夥們顯得特別瘋狂,夥同參眾兩院的保守鷹派在香港,新疆和西藏問題上對中國全麵攻擊,逼中國政府反擊升級緊張關係。他們也派艦隊到台海和南海示威和挑釁,以求擦槍走火引發軍事衝突。他們希望中國政府出現非理性的過激反應,這樣就會給他們借口脅迫工商業和金融資本以及盟國和中國全麵脫鉤。
當然不能指望特朗普下台後美中關係就完全回到從前,美中兩大國競爭和對抗的格局已形成。麵對中國超出預料的發展速度,美國兩黨的政治勢力都已形成了共識:中國是國際上最大問題。但分歧是如何對待;是作為敵人還是作為對手。共和黨保守鷹派的態度很明顯,就要作為敵人全麵對抗,甚至不惜軍事冒險和武裝衝突,哪怕是犧牲美國自己的經濟利益。特朗普的前安全顧問博爾頓就是個典型例子,他甚至提出要在台灣駐軍。就連特朗普都罵他是個“瘋子”,一條“病狗”,一心隻想戰爭。
如果民主黨人拜登上台,雖然對抗和競爭仍是主調,但會在美中關係中重新注入一些理性成分。民主黨的外交政策裏有許多國際議題需要中國合作,其中對付全球氣候變暖就是兩大國的共同責任。主張全球自由貿易的工商業和金融資本也會有更大的影響力,他們才是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和推手。盡管有些媒體大肆炒作“脫鉤”,美國工商業資本也沒失去對於中國市場的信心。據中美商會4月的一份調查顯示,900家在華美企中,有超過99%的美企表示不願離開中國市場。就在最近埃克森美孚在廣東惠州總投資約100億美元,建設160萬噸/年乙烯等裝置。可見要和中國“脫鉤”隻是美國保守鷹派政客的一場夢,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沒有根本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