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千年古都橫跨歐亞,東西方宗教文化撞出火花. July 18, 2017
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爾(Istanbul)橫跨歐亞兩洲,三座大橋飛跨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 Strait),一千八百萬人生活在兩岸。貨輪和渡船拖著白浪穿梭在蔚藍的水麵,遊艇和小船枕著浪花悠閑;岸邊有古城牆裝點,也有清真寺尖塔刺破青天;山坡上一片片紅頂瓦房與綠蔭交織,留給遊人一幅幅難忘的畫卷。
自然美景之下藏有深厚的曆史文化蘊含:基督教拜占庭帝國建都"君士坦丁堡"延續了千餘年,留下眾多古羅馬遺產。後來被伊斯蘭教奧斯曼帝國攻占,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成為其首都四百多年;古城因此塗上一層穆斯林色彩。這兒曆來是歐亞財富和商貿的集散地,東西文化的交匯處,當今更是頂級旅遊熱點。
古城始建於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康斯坦丁在這個叫"拜占庭"的古希臘村落畫了一個圈,一座宏大的羅馬帝國新首都就在此誕生。高聳的城牆圍起了博斯普魯斯海峽邊的一個半島,如今稱之為"金角" (Golden Horn)。
康士坦丁大帝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被稱為"新羅馬"的首都:康士坦丁堡(Canstantinople),又譯為君士坦丁堡。康士坦丁大帝立基督教為羅馬國教,基督教從此進入西方信仰的主流。建於公元537年的索菲亞大教堂是東羅馬帝國最崇高的精神殿堂。
將近一千五百年前的建造工藝還讓現在的工程師們驚歎不已。巨大的教堂空間,55米高的大跨度拱頂由一圈小拱頂層層向上支撐,把拱形的結構力學發揮到極致,省略了柱子的作用。
雖然在奧斯曼帝國時代改為清真寺,覆蓋了許多基督教的特點,但主體結構未變,仍能顯露出當年拜占庭(東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輝煌。土耳其政府現將其開辟成博物館,大部分恢複了教堂的原貌。仔細觀察:門,窗,柱,牆的用材;雕刻,壁畫技藝的精湛,無不流露出當年帝國的富有,人才的高超。
一千五百年前的耶穌和兩聖徒的馬賽克壁畫又在索菲亞教堂博物館裏露麵,栩栩如生,激起基督徒心中的崇敬感。
古羅馬高超的工程技術水平也體現在民生工程上。古都的用水來自二十多公裏外的山泉,聞名於世的古羅馬引水工程發揮作用一千多年。拱結構的高架水渠 (Acqeduct) 現已成為一大景觀。
引來的水就存在城中心巨大的地下水宮(Basilica Cistern)。水宮由336根雕刻花紋的大理石柱支撐,能儲存八萬立方米水。遊客們感概:把蓄水池建成宮殿可能隻有古羅馬帝國才行。
索菲亞教堂前的廣場原為古羅馬競技場(Hippodrome),能容納十萬觀眾。馬拉戰車曾在馬蹄形的賽場上狂奔,塵煙滾滾;這兒也做過鬥獸場,看台上的觀眾亢奮若狂。可惜競技場在奧斯曼帝國時代被拆除,隻留下廣場中心的方尖碑。這根有3500多年曆史的古埃及方尖碑在拜占庭時代從地中海南岸運到這裏以彰顯東羅馬帝國的威風。在遊客眼裏這方尖碑與背後清真寺的尖塔倒也能融為一景。
如果留心,在附近老城區街上還可以看見東羅馬帝國時代留下的廣場廊柱。
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國王)穆罕穆德二世率大軍攻占君士坦丁堡,一千一百多年衰老的基督教東羅馬帝國就此崩潰。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開啟了伊斯蘭教時代。新帝國就在索菲亞教堂的對麵建成了著名的穆罕穆德大清真寺,沿用了拜占庭教堂大小拱頂連套的建築風格。
穆罕穆德大清真又稱為"藍色清真寺",是以內部裝飾主要用藍青色瓷磚而得名。伊斯蘭教禁止人物和鳥獸形象,工匠們則以瓷磚拚出千變萬化精美的幾何圖案和可蘭經文,令人歎為觀止。
需要一提的是到十五世紀土耳其人已學會了燒青花瓷,藍色也成為時尚的穆斯林色調。
藍色清真寺是免費參觀,脫鞋就行;女人隻要不露身體皮膚,遮頭發。男人穿長褲。
新帝國也在拜占庭帝國的皇城內新建了奧斯曼蘇丹王宮(Topkapi Palace)。
王宮建在"金角"的山坡上,俯視博斯普魯斯海峽。占地龐大,超過七十多萬平方米;宮殿和清真寺點綴在花園間,盡顯土耳其民族風格的王室奢華。
奧斯曼蘇丹王都以精力旺盛,嬪妃成群而著稱。在王宮大院內嬪妃生活的區域叫"禁區"(Harem),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間。男人絕對回避,隻有蘇丹王方可進入,王者的享樂可見一斑。
嬪妃如雲,王子王孫自然成百上千。在王宮大院內專門設有王子割禮房,就是按伊斯蘭教義男孩在八歲之前要割掉包皮。牆壁鑲滿青花瓷磚如同清真寺般的素雅,但可以想象在當年男孩子一個個被拖進去,哭天喊地,鼻涕眼淚。
奧斯曼王宮現為博物館,就像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有蘇丹王室的寶藏:珠寶,服裝,各國禮品和伊斯蘭文物;另外還有奧斯曼帝國用於征服鄰國的各種武器。可惜不許拍照,隻能親臨目睹了。
說起征服,土耳其(突厥)民族的曆史就是一部彪悍的侵略征服史。發源於中亞草原,早年不斷騷擾漢朝的匈奴就是他們的祖先。曾打到長城腳下,被霍去病將軍驅趕。後來一路向西衝殺征服了許多部落民族,到達小亞細亞,就是現在的土國地盤。在這兒建立奧斯曼帝國,接受了伊斯蘭教,滅了阿拉伯帝國,又和十字軍多次交戰。再向中南歐進發,又滅了拜占庭帝國,一度打到維也納城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才休止。
奧斯曼帝國也繼承了一些東羅馬帝國的文化遺產。據說土耳其最大的伊斯坦布爾大學創立於1543年,是建立在拜占庭帝國的教育體係之上。當歐洲大陸處於中世紀的黑暗,伊斯蘭世界曾經一度科學技術領先。
進入19世紀奧斯曼帝國逐漸感到了來自歐洲列強的壓力,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帝國蘇丹王室也在效仿歐洲的生活方式,1856年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水岸建成了新王宮(Dolmabahce Palace)。
新王宮設計成歐洲式樣,可以說是維也納,凡爾賽,或是白金漢宮的模仿。參觀新王宮內院和花園會感覺是在任何一個歐洲國家。
新王宮占地麵積龐大,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蘇丹王室的辦公區,效仿歐洲國家的辦事程序。第二部分是禮賓區,豪華大廳接待來訪的使節和貴賓。掛有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贈送的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晶吊燈;
第三部分就是"禁區"(Harem):奧斯曼帝國蘇丹想學習效仿西方,卻不願意放棄眾多的嬪妃佳麗,所以也把"禁區"也搬到這裏,才不理會歐洲王室的一夫一妻。學習很有選擇性,倒也像中國的晚清。
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版圖跨過了歐,亞,非三大洲,延伸到所有西方古文明的地盤,帝國的蘇丹們也搶掠了不少文物。伊斯坦布爾的考古博物館裏收藏了許多古文明留下的精品,但這裏往往被遊客忽略了。考古博物館就在老王宮的旁邊,參觀後你不會遺憾。
三千多年前的古巴比倫國的城牆彩瓷和楔形文字石雕碑令人震撼。
當然最多的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精美的的大理石雕像,因為現在的土耳其就坐在這兩大古文明的地盤上。
在半島"金角"以北隔水相望的是加拉達區(Galata),有加拉達橋相連。加拉達區在拜占庭時代是講意大利語的熱那亞人(Genoese)自治殖民地,曾有城牆包圍。
在山坡上建有加拉達塔(Galatea Tower),是個地標製高點。登塔可瞭望在歐亞大陸上的許多重要景點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及馬爾馬拉海
現在城牆已被拆除,這兒已成為最具特色吸引遊客的區域。蜿蜒的小街爬坡而上,小店商販林立;商品琳琅滿目,紀念品古怪離奇。
如果不厭吵鬧和煩擾,也可拐進僻靜小巷欣賞街麵和民居,觀察當地人的生活場景。
如果沿街繼續北上就進入獨立大街(Istiklal Avenue)。這條步行街可以說是伊斯坦布爾的"南京東路",建築式樣來自歐洲多國;熙熙攘攘,店鋪林立,是遊客必到之處。不買東西也可以看櫥窗飽眼福。不過,滿街飄香的烤肉和流著蜜汁的甜食準讓你滿嘴口水。
大街上有一座天主教堂(Saint Antonia Church),是在當年意大利熱那亞人的教堂原址上修建,是土耳其最大的天主教堂,值得進去一看。天主教徒在土耳其屬於極少數。
獨立大街的盡頭便是著名的市民中心塔克西姆廣場(Taksim)。廣場周圍布滿了餐館,茶座和旅遊酒店,中心立有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 · 凱末爾的雕像。軍人出身的凱末爾在1923年締造了現代土耳其共和國,擺脫落後的奧斯曼宗教王朝,帶領國家追隨西方文明。
在老城區的山坡上坐落著大名鼎鼎的土耳其大"巴紮"(波斯語:市場),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內街道市場。伊斯坦布爾處在"絲綢之路"東西商貿通道,從拜占庭帝國時代起這兒就是交易市場。
現在巴紮已經擴展到一大片街區,裏麵縱橫交錯如同迷宮。商品玲琅滿目:珠寶首飾,服裝絲綢,箱包地毯,東西南北的貨物應有盡有。商販熱情吆喝,看人出價;遊客要想得到物有所值還真需要些砍價的內功。
最具特色的莫過於色彩鮮豔的熱帶香料和土耳其彩瓷擺設件;本地的幹果和蜜糖切糕也是色彩豐富很有地域特點。就是不買東西,在裏邊走一圈也很養眼。
每年四月是伊斯坦布爾鬱金香花節,三千多萬株鬱金香裝點著城市公園,品種之多令人讚歎,在春日的陽光下色彩斑斕。其實土耳其是鬱金香的原產地之一,種植各色鬱金香已有千年,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就是宮廷文化財產。現在也是伊斯坦布爾市花。現在土國人還為荷蘭人搶了風頭而多有怨言。
春季正值土耳其的婚慶期,穆斯林新娘也為公園增色加彩。
土耳其是中東石油國家遊客的熱點。一些中東國家來的保守穆斯林黑衣女人也給花展添了一點神秘感。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黑鬱金香?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黑海沿岸國家的貿易咽喉。水道繁忙,戰略位置重要,因此土耳其也是地區舉足輕重的力量。當年中國買了烏克蘭的"瓦良格號"航母船體(就是"遼寧號"),為了拖出海峽真是廢了一番周折。
博斯普魯斯海峽以南是馬爾馬拉海(Mamara Sea), 再南就是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 Strait)。由於兩頭都是狹隘的海峽,馬爾馬拉海就像是一個內湖;沒有大浪和潮水,自成獨特的生態體係。或許是無需和風浪搏鬥,魚兒長得肥美,肉質細膩。來此旅遊不可不嚐本地的烤魚。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歐亞地理上的分割,而反差明顯的女性服飾或許在宣示不同宗教文化理念間的鴻溝。在這裏沙特伊斯蘭王國的封閉保守與法蘭西式的浪漫開放並存,人們也似乎習慣了麵對來自東西南北的習俗。
但當地朋友講近十年來土耳其明顯趨向保守,包住頭發的婦女在街頭已成為多數,據說是在效仿總統夫人。
近年來也新建了不少清真寺,宗教人群提高了政治聲音。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亞洲一邊的山坡上正在建一座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
自從介入由阿拉伯之春引起的敘利亞和伊拉克戰爭,土耳其的安全形勢變得十分微妙。以前已經平息的國內庫爾德人問題也重新升級為暴力。過去兩年發生過數次暴恐事件,去年七月軍隊又發動了未遂政變,旅遊業受到重創。為此總統發布了緊急狀態令,加強了安全管控。
最近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打擊極端組織的戰事也都接近尾聲,土耳其國內在重要景點也加大了警力,半年多來安全形勢似乎恢複了平靜。遊客也都陸續回來,旅遊業好像又要開始升溫。
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伊斯坦布爾牽手亞洲和歐洲。優美的自然風光,眾多的古文明遺址,多彩的名族傳統,漫長的海岸線和宜人的地中海氣候都是吸引遊客的亮點。在地球上很少有這種自然美景和古代文明如此完美的交融。
中國遊客可能想了解西方古文明的來龍去脈和絲綢之路另一端的經濟發展。或許也可反思一下咱們的古代:西方世界從絲綢之路學到了中國的"四大發明",連奧斯曼土耳其人也學會了絲綢技術和製作青花瓷。但是天朝的臣民們似乎對絲路西端的技術毫無興趣;根本沒學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水泥,對巴比倫時代發明的玻璃也不肖一顧。中國古代的宮殿都是土木結構,窗欞上糊的是紙,很難長期存在,留下來的也往往被付之一炬。當"西方蠻夷"的戰艦用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導航打到麵前,洋槍洋炮裏裝的是另一項四大發明,火藥。天朝的官民們擔心的卻是祖訓,爭論的是頭上的辮子該不該剪。
但願出國旅遊不僅僅是遊山玩水,休閑購物;多多留心,學習借鑒先進文明,國家民族方可昌盛。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