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共和國????????是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夾在希臘,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之間,內陸多山,交通不便,是歐洲經濟最落後的國家之一。但小國有一張響亮的名片,就是國名:"馬其頓" (Macedonia);自稱是古希臘亞曆山大大帝的出生地。眾所周知,亞曆山大大帝英名遠揚,代表了古希臘帝國的輝煌。為此希臘十分不爽,至今都不承認這"馬其頓"國名,指責其竊取了希臘祖先的榮光。
馬其頓並不在意鄰國的憤怒和抗議,近年來致力發展旅遊經濟,大興土木,欲把首都斯科普裏打造成一座現代版的希臘古城。
降落在斯科皮亞的"亞曆山大大帝機場",這位古希臘大帝的銅像就立在大廳中央,可見馬其頓占有這份榮光真是當仁不讓。
初到斯科普裏的第一印象是眼前一亮,這個不知名的小城市像一座新建的古裝電影的外景場(像浙江橫店電影城)。但這裏的建築不隻是外表門麵,而是實實在在的樓房。
瓦達河(Vardar) 兩岸鮮花連片,樓宇宮殿鱗次櫛比,古人雕像排列有序;很使人產生幻覺,這種場景好像在什麽影片中可曾看見?
夜景更讓人吃驚:光怪陸離,夢幻浮現;21世紀的彩燈,古希臘的身影。
其實每座宮殿都是新建的政府項目,不僅僅是為了裝點門麵。國家考古博物館建的像一座希臘神殿,雕塑護衛,彩橋相連。
國家檢察院和金融管理局的辦公樓酷似一座希臘神廟;古式街燈裝飾,名人雕塑排列橋頭。
遠看這檢察院和金融管理局更像一座古希臘祭神壇,有種神聖感。
馬其頓共和國政府大樓器宇不凡,使人聯想到一座古希臘大理石文物把兩千多年前的原貌重現。
外交部大樓有著典型的希臘廊柱型門廳,三角形的頂。當然也免不了一圈古希臘雕塑人像。
古希臘式廊柱和雕塑隨處可見,一副巨型組合展示在國家芭蕾舞劇院廣場前。
市政府大樓和水務管理局的大樓,一左一右,一方一圓;相映成趣,各顯風姿。
市中心的"凱旋門"威武雄壯,古希臘浮雕裝點。但不知為何遭塗鴉掛彩。在其它的新建築上也看到了惡搞,看來也有人反對政府造"新古城"的努力。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雕塑作品隨處可見。遍布街頭巷尾,廣場河岸,密度之高令人咋舌。可能小國所有的知名人物都已成為主題。
有傳教士,起義領袖;
民族英雄;
馬其頓議會大廈前的政客;
陣亡的烈士;
神話裏的勇士;
懸崖勒馬的騎士;
居然也有風情女;
和股市牛;
當然,最重要的當屬"亞曆山大大帝"雕像,矗立於市中心亞曆山大廣場。希臘皇帝立馬橫刀,似乎要挑戰國際品牌:美國的可樂,中國的華為。
在河上有幾條巨大的古式希臘帆船,看樣子就要遠航。令人費解;瓦達河隻是一條內陸小河,岸窄水淺,不可能行此大船。
走近一看,原來是水上咖啡廳和啤酒館,隻是製造旅遊噱頭熱點。
瓦達河上的石橋是奧斯曼帝國的遺產。從14到19世紀土耳其奧斯曼占領過馬其頓五百年,翻新了河上的古石橋,控製了通商要塞。
卡列古城堡(Kale)建在瓦達河北岸的山坡上,守衛著這片富庶的河穀平原。
城堡初建於6世紀羅馬帝國拜占庭時代,後由奧斯曼帝國加固升高。
登上城堡可俯視城市的全貌。斯科普裏夾在兩山之間,處在巴爾幹半島的通商要道,曆來是兵家之爭,戰略位置重要。
19世紀末奧斯曼帝國戰敗逃走,卻留下不少阿爾巴尼亞族穆斯林和一些土耳其兄弟。就在卡列城堡腳下有一片土耳其"巴紮"(市場)。
還有幾座典型的土耳其清真寺。
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Skanderbeg)的雕像也立於穆斯林居住區。阿爾巴尼亞族約占馬其頓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斯科普裏處在地震活動帶上,曆史上數次受損。上次嚴重地震發生在1963年7月26日,數千人傷亡,80%的建築物被毀。損壞的火車站改建成地震博物館。
時鍾定格在地震發生時的淩晨5點17分。南斯拉夫總統鐵托親臨指揮抗震救災,製定重建計劃。馬其頓在前南斯拉夫時期獲益不少,因此也是在南聯盟解體時最不願意離去。
在博物館裏還有展出出土的古文物;有真正的古希臘,古羅馬雕像。
另外還有展出一些現代藝術。免費參觀,值得一看。
因為這次地震,現在的斯科普裏城區大多建於上世紀60年代以後。當時的南斯拉夫聘請了國際大師規劃重建藍圖,但後因鐵托逝世,南斯拉夫解體,隨後政治經濟不穩定,重建計劃緩慢推進。
近十年來馬其頓政府實行經濟開放,大力吸引外資,加快重建計劃,重點開發旅遊經濟。斯科普裏看來像一個工地。在建的國家大劇院。
國家交響音樂廳和芭蕾舞劇場;
新建了不少東正教堂。馬其頓族屬於斯拉夫人,信奉基督東正教派。
也建了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的紀念館。特蕾莎修女出生在這裏,但她是阿爾巴尼亞人。兩國都在爭搶這張名片,因為有很高的旅遊經濟含金量。
也在修建一些豪華旅遊賓館。
但建設熱潮似乎也有點過頭,常見街頭有新樓空房招租和兜售。
斯科普裏滿街跑的紅色雙層巴士是街頭一景,很像倫敦。值得一提,大巴都是中國宇通製造。
馬其頓是一個隻有兩百萬人口的小國,夾在巴爾幹內陸,資源有限,交通不便。曆史上多受別人掌控,很少主宰自己的身份。1993年從南斯拉夫獨立,一直努力探索發展之路,旅遊經濟是一個不錯的選項。地處西方文明的搖籃地,自然要分享其區位優勢,不妨搶一點別人的風頭。
這讓人想到國內也常為搶古地名而爭吵,搶建現代版的古城,大家都明白古地名現在是真金白銀。當然也有人不以為然。不管怎樣,建設總比破壞強,沒準幾百年後真會變成古跡。
但是這種仿古的東西,還是免了吧。幾百年以後可能會有人欣賞,可能啊。希望我能活幾百年,在那時看到這些建築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