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居家生活一樣,Condo管理也要考慮收支平衡,花錢的時候要考慮收入有多少,從哪裏來?
Condominium在政府注冊性質屬於 Non-Profit organization,每個住戶共同持有一定比例的Share,每月所有的管理費,屬於對公共開支按Share的均攤,每戶管理費的數量級大致相同,但根據戶型、麵積、朝向等等因素略有不同。這邊物業管理和國內的物業一個顯著的區別是對管理費的收繳,Condo Act對管理費的收繳做出了法律上的保障,基本上沒有任何理由和原因,允許一個住戶以不交管理費為由來和管理公司談判。超過一定時間和金額,可以對這個單元做Lien,再超過一定期限,就可以對房屋進行強製拍賣。
對於Condo Corporation來說,管理費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收入來源,一些大樓會有對Parking Lot租賃的收入,Laundry的收入,以及Party Room或者屋頂租賃的收入等等,這些收入相對於管理費來說比例很低,可以忽略。而法律上不允許Condo做經營性活動。如果Sundry Income超過一定數額,就會引起CRA的警覺,嚴重的會進行罰款。
這樣如果對於花銷沒有有效控製的話,增加管理費基本上是保持收支平衡的唯一途徑。對於大多數Townhouse和Condo住戶,潛意識裏已經形成了管理費隻能上漲的概念。在我們每次下調管理費之後,都會收到一些住戶的電話,懷疑我們的通知是不是發錯了。
物業管理這個行業從六七十年代隨著Baby Boomer和經濟起飛而興起,很多的樓宇在七十年代初建成。和近十年多倫多的房市興旺一樣,那時是早期的另一個高潮。
因此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主要以西人為主,同時Board成員也以西人為主,基本上屬於西人服務西人的市場。後來港人的公司有幾家。大陸華人的公司應當隻有我們一家。大陸華人從事這個行業的個體應當不超過十個。有很多做物業托管的,或者做投資屋租賃的,也都稱作在從事物業管理,但和正規的物業管理本身差別很大。
因為這是一個以西人為主體的行業,所以相應的很多做法和體製也都以西人思維方式為主。比如華人以節儉為美德。而西人則不認為錢是個事。有錢要花,沒錢也要花。舒服無底限。上了Court,法官也不會以一個小區沒錢為理由認為什麽東西沒有修是合理的。同樣,一個東西該怎麽修,修到什麽程度,觀念差異導致結果大相徑庭。
曾經有一個Townhouse小區,所有屋頂要全部更換,當時西人管理人員從業近三十年,屬於Senior Level,管理這個小區也有二十年,做事情都按照Procedure,找工程師做Spec,做Tendering,找了五家屋頂公司做報價,平均每戶單價在$8000元以上,一個Townhouse的屋頂麵積大約在一千尺左右,Shingles的屋頂應當在什麽價位,我想大家都心裏有數。這個小區後來發動群眾把Board換掉,把管理公司換掉,重新找Contractor,最後以平均$3000左右做完了同樣的項目。
舊的大樓,裏麵各種管道經常漏水,對於一個好的西人管理公司來說,有住戶投訴,能及時解決,這樣住戶就很高興了。但是每次叫Plumber過來,可能都要至少支付三五百,一年花掉四五萬很容易。而如果管理員稍微懂一點的話,他可以自己先查看一下漏水的原因,緊急的可以馬上處理,可以稍微等等的,可以湊個四五家一起做掉,花費可能也就六七百,這樣一年有可能節省一半以上的維修費用。
反過來,很多時候管理公司會把Preventive Maintenance Program作為標榜,如果走廊裏的一盞燈壞了,那麽每次找Electrician來換一盞燈,合起來就是一大筆開支,所以這個Preventive Maintenance 就建議這時候就把三百盞燈都一起換成新的。甚至是定期,比如每兩年或者每五年就都定期換掉,不要等開始出現壞的情況。這樣對嗎?
大多數管理公司,對Contractor的工作都不會進行監督,如果你要找監理,那麽你找Engineering Firm來做好了,我們不管。那麽Contractor到底修了什麽,用了多長時間,是不是需要用這麽多材料,下次發生同樣問題,是修理過的地方又出了問題,還是新的地方漏水,管理公司一概不聞不問,隻管付賬單。
對於住戶來說,隻要問題能夠給予解決,就已經很高興了。反正又不是我掏錢。
有些華人的Board,或者印巴人的Board,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該修的也不修,需要做定期檢查的也要能省則省,結果小毛病拖成大問題。或者總是希望有免費的服務。比如上麵那個屋頂,報價低到$2200、$2500的都有。很多住Single House的屋主,3000尺的大耗子換屋頂能拿到$1500的價格。看到這的讀友們,可千萬別私信我要contact信息。
寫到這裏,忽發奇想,不知道下次到CN Tower上開個業主大會會有什麽樣的效果?
幹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