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5)
2018 (56)
2019 (50)
2021 (45)
2023 (33)
一個公司發行股票的最初主要目的是融資,然後以分紅(dividend)的形式回報投資人。不過漸漸的,隨著股價的不斷攀升,股票帶給投資者的紅利遠遠超過了分紅。
為什麽要投資買股票?答案是因為要抗通脹。通脹有多厲害,我想大家都有切身體會的。據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通貨膨脹超過10%。從曆史角度,從1962年到2021年,平均通貨膨脹率是4%,其中郵票的通脹率是4.5%。1962年一封普通信件的需要一張$0.04的郵票,到2021年,它漲到$0.78,也就是近60年裏漲了近20倍。而你如果持有股票,指數基金,比如S&P 500,它在至2021年的二十年裏,平均增長率是9.68%。 所以投資是hedge inflation的有效途徑,通俗地說,你的錢不是死錢,它跟著inflation一起水漲船高,一起升值。所謂的cash is trash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投資了才能錢生錢。
當然, 你如果上網去查一下S&P500近六十年的曲線圖,你可以看見有些年的投資回報是負的,是賠錢的。所以又有了Cash is king的說法:)
在書中,作者把從二戰結束開始到2020s年做了一個分期總結:
Era I: The Age of Comfort 舒適時代,指二戰後,after World War II, 1947-1968, dividend yields were unusually high at 5% (p.333)
Era II: The Age of Angst 焦慮時代,指late 1960s—early 1980s
By the end of 1981, the U.S. economy suffered not only from double-digit inflation but from double-digit unemployment as well. (P. 336)
Era III: The Age of Exuberance 繁盛時代是指 1982—early 2000 , a golden Age of financial asset returns, with both stocks and bonds producing unusually generous rates of return.
Era IV: The Age of Disenchantment 祛魅時時代/幻滅時代 (Apr 2000 -- Mar 2009): “the lost decade”, or “the naughties”, worst decades for the stock market ever recorded. The Internet bubble was followed by a crushing bear market.
最後,作者沒有冠名,統稱為The markets from 2009 to 2022,跟前麵的Era III類似,是個好時光。Through January of 2022, equities produced an average annual return of almost 17.5 percent despite a hiccup in early 2020 as Covid disrupted economic activity. Thus, stocks produced a real rate of return as large as they did during Era III, the era I called the age of exuberance. (p. 343)
作為讀者,我自九十年代末來美國,經曆了Era III的尾聲,但已經足夠讓我目睹了股市如日中天時的瘋狂。我體驗過2000年Internet股票泡沫破裂後的絕望、經曆過2008年經濟危機來臨時401K被腰斬的恐懼,和2020年新冠剛開始時股市暴跌的迷茫,所以對作者這裏概括的階段有直觀的認識,也感同身受。
買指數是一個穩定的投資策略,從作者50年前倡導這個投資理念直至今日,說了13版,他也一定從不斷再版中賺到了錢。但是就如網友chenm(謝謝網友)在留言中說的,還有一本書叫A Non-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大約是反駁作者這一投資策略的書吧,由此可知,天下沒有universal formula, 專家權威也隻能代表一種聲音。而我真正佩服的是那些已經從股市中賺得盆滿缽滿的人,如我身邊的一個朋友,不張揚,悄悄地就把錢賺了。我還清楚地記得她跟我說過的一句話,“買QQQ不如買QQQ裏最頂尖的幾隻股”, 也就是後來人們說的,Magnificent 7, 而就是這樣的認知讓她早已財務自由了。
所以,真正投資做得好的人不一定是有理論指導,也不一定是讀了什麽書的。作者書中引用這樣一句話,“Sturgeon’s law, coined by the science fiction writer Theodore Sturgeon states, “95 percent of everything you hear or read is crap.” That is certainly true in the investment world, but I sincerely believe that what you read here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the other 5%. 翻譯過來就是,市麵上有95%的書和信息是沒有價值的,希望自己的書屬於另外的5%。
所以,還是實踐出真知。
不過,要讚同書中這樣一句話, Some things in life can never fully be appreciated or understood by a virgin。人生就是體驗,體驗過的人生才豐富,而投資可謂是人生的一大體驗。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用作者的話就是,sleeping point,找到讓你高枕無憂、你能承受的投資策略。
姐姐賢惠,“日子量入為出的理念還是沒變”,也就是俗話說的,有錢多花沒錢少花,而且,你的賢惠還在於,“不過股市大跌時,我一句怨言都沒有,安慰他這是大勢難免的”,這也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有你這樣的心態,姐夫隻要在大跌時沒有拋售,這些年後都回本了,你們也應該無經濟上的擔憂了。身體好,才是王道,其他終究是浮雲。姐姐眼睛不怎麽好,不必去補讀前麵的小文,就是些瑣碎的日常記錄。祝姐姐九月健康開心!
記得剛來美國時聽一位投資人士談股票,記住他說的一句話,股票可以做,好壞取決於你輸得起多少。我悟出了玩股票有風險,做股票需要有膽識有魄力。先生讓我學做,我想我輸得起,還得要你輸得起,否則我賠了被你罵,賺了你還要多多益善,得讓他先幹,我覺得自己比他輸得起。從此理財的事我就沒問過訊,不過股市大跌時,我一句怨言都沒有,安慰他這是大勢難免的。這幾十年我覺得做股票真的把他錘煉得輸得起了。如今我們都已經垂垂老人,投資理財股票的比例也在下降,錢是賺不夠的。我過日子量入為出的理念還是沒變。做股票很好的人生哲理功課,暖冬是優等生。
等下有時間再來學習暖冬為人母的育兒經,現在先得出趟門。問好暖冬!暖冬長周末快樂!
所以不要因為覺得自己晚了而著急投,因為一旦跌下來也是很可怕的。我2000年時Internet泡沫時就有股票從$200多跌到幾毛錢,有些還跌倒零。看我前麵給康康寫的,我其後有很多年不碰股票的,後來因為公司有401k,換工作時拿出來,投在股市上。記得我女兒當年有個網球教練,他太太就是在2008年股市暴跌時把錢全部取出來,這樣就可能是低點拿出來,一定是賠錢的。我慶幸自己當年沒有拿出來,這麽多年也回本了。寫多了,麥子,怕你被我誤導。股票絕對是有風險的,可以等待機會,逢低買入會更保險些。謝謝麥子臨帖留言,新周愉快!
說起讀書,我家某人早說過類似的話,所以看我讀書要被念的,浪費時間:)這裏的圖書館重新開門了,借了雜誌,暫時告別書本,看看雜誌:)謝謝你的點評,很貼心!預祝Oncemm九月快樂平安!
加一句:知足常樂!
大部分人是不能很好地控製風險的。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財之道,股市隻是一種。人的一生過得好才是好,錢說到底還是身外之物,隻是“人生有些美好的東西需要錢來捍衛”(剛剛聽到的一句話)。謝謝輝蘑菇,新周愉快!
突然想起來,忘了寫最後一段了,等下了首頁加上,那就是,人生富貴有天,財富高低或許命中注定吧:)
謝謝康康,投資理念上我們蠻相同的。新周愉快!
我也覺得書本裏的東西是參考,真正讓人心裏踏實的,還是自己在市場裏摸爬滾打出來的經驗。那個“sleeping point”的說法很貼切——能讓自己晚上睡得著覺的投資方式,才是真的適合自己的。
是的,以靜製動是好的策略,當然一些垃圾股也是要清的。以前聽過一個笑話,說國內某人突然發現自己賬上有幾百萬,原來是買了什麽股票很多年,後來自己都忘記了:)
亮媽這個及時消費抗通脹非常有道理,該吃吃該喝喝,多年後就不是這價了,比如我們這裏的藍蟹,十幾二十年前,$1.99一磅,現在賣到$12.99。
謝謝亮媽的留言,新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