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在文學城上看到新聞:《溫州45歲壯漢吃兩個螃蟹後小腿紅腫 兩天後死亡》,原因是感染了致命的海洋創傷弧菌。由此聯想到吃海鮮的種種風險,今天與大家分享一下。
海鮮是人人喜歡的食品,特別是旅遊季節來臨,親朋好友一起外出旅遊度假,海鮮是必點的一道菜,有些人也因此樂極生悲。
記得多年前去大連旅行結婚,在一個小餐館也是吃了螃蟹,結果你肯定猜出來了,上吐下瀉,不亦樂乎。再往前,大學的時候,女朋友麗人的妹妹來學校探訪,為了討好麗人,特意買了一些大蝦在女生宿舍用煤油爐燒了吃,結果腹瀉,跑了一夜的廁所,肚子排空了,最後隻剩下“排水”了。後來學了理論,才知道這是典型的細菌感染導致的腹瀉,專業術語叫“水樣性腹瀉”。第二天看了校醫,才得以控製。現在想起來就後怕,仗著當時年輕,沒有大礙,放在今天恐怕會像這個溫州壯漢,一命呼哉了。
這裏順便提一下,如果發生了腹瀉,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要及時補充水分,最好是含鹽和糖的飲料,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前些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為發展中國家推薦的腹瀉藥物就是“口服補液”,基本上大同小異。。
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曆。海鮮中毒,大家都不陌生,是吃了被致病細菌或病毒汙染的食物引起的感染疾病。在國內的時候,做過這方麵研究,後來又從事食品安全工作,一直想寫寫這方麵的東西。
大家還記得20多年前上海的甲肝大流行嗎?導致30多萬人感染,31人死亡。那次甲肝流行的影響不亞於後來的“薩斯”流行。當時全國科研單位進行“科技攻關”研製預防甲肝流行的疫苗,後來研製出疫苗的科技人員因此獲得了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還發了獎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的甲肝流行,就是吃了受甲肝病毒汙染的“海鮮”毛蚶引起的。
那時上海市民食用毛蚶的方法相當簡單,一般用開水把毛蚶泡一下,然後用硬幣把殼撬開,半生不熟的毛蚶肉上加點調料就直接食用,一般不經過足夠的高溫殺菌。這種生食毛蚶的方法,使毛蚶腮上所吸附的大量細菌和甲肝病毒得以輕易地經口腔侵入消化道及肝髒,引發疾病大爆發。
類似的吃海鮮引起的感染病例舉不勝舉,後來人們學乖了,知道吃海鮮要徹底加熱煮熟後再吃。此類的感染流行就越來越少見了。
但除了上麵講的細菌病毒引起的“海鮮疾病”外,今天人們常常忽略另外兩種“吃海鮮的風險”。即“海鮮過敏”和“寄生蟲感染”。
本文開始提到的溫州壯漢的臨床症狀,身體局部紅腫也是海鮮過敏的主要特點 (Pic 1) 。
據統計在美國每年發生食物過敏反應的人數高達5千萬。在加拿大每13個人裏就有一個人對食物過敏(7.7%),總數為2百50萬。其中3.02%為海鮮過敏,海鮮過敏在所有過敏反應中比例最高,其次才是堅果,花生等。食物過敏的嚴重後果可能會導致死亡。
下麵是加拿大衛生部列出的9種主要過敏原(Pic 2)
不同國家主要過敏原的清單有所差異,下表是 加拿大,英國和美國主要過敏原的比較和有關信息。
大家容易忽略的第二種“海鮮風險”是寄生蟲和原生動物感染。主要是吃生海鮮,特別是自製日本生魚片 Sashimi 所致。有人會說日本人吃生魚片上千年,沒聽說有問題呀。除了他們吃的魚很新鮮以外,還有魚的品種,不是每種魚都可以生吃的,即使新鮮也不能吃。另外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魚是經過特殊處理過的,寄生蟲,原蟲基本都被消滅了。這方麵以後有機會再具體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