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我愛丁二酸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論李大釗的成長經曆、性格、人品、修養、信仰和結局

(2016-08-07 06:00:16) 下一個

李大釗學名蓍年,字守常,後改名李釗、李大釗。釗者,刀也;大釗者,大刀也。

李大釗為遺腹子,他出生時他的父親、祖父、祖母都已經離世。他的堂爺爺,也是李大釗父親的過繼父親,成為照看他長大的爺爺,不是親爺爺勝似親爺爺。

李大釗出生時,他的這個爺爺正好在院子裏捕捉到了一隻百靈鳥,所以老來得孫、高興的不知道如何好的老(堂)爺爺給他起的乳名是“靈頭”,後來覺得不應該這樣直白,又反其意改為“憨頭”。

李大釗生下來10個月的時候,他的母親也病逝棄他而去。

他隻能與堂爺爺和堂奶奶過活。那個作為普通農婦的堂奶奶沒有那麽高的覺悟,總想把財產多給嫁出去的親閨女一些,所以對李大釗既沒有那麽疼,也沒有那麽愛。

這個(堂)爺爺早年到關外(東北)謀生,精明強幹,攢下一份家業,隻是弟兄三人,人丁不旺。到第三代隻有李大釗這麽個獨苗。這就是說,李大釗沒有親兄弟姐妹、沒有親堂兄弟姐妹,也沒有第二級堂兄弟姐妹(一個曾祖父的同姓同輩後代)。

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性格上、邏輯思維上肯定與普通家庭環境成長的孩子有所不同。這樣童年經曆的人,有可能成年以後渴望親情渴望友情,從而待人真誠待人慷慨。

李大釗的(堂)爺爺的親外甥王慶雲中了舉人(請見我的博客《故事21,王舉人、李大釗的表叔》),當了體製內的官員,這肯定是讓這個當親舅舅的生意人自豪的事、也是羨慕的事。他自己無男性後人,就過繼了自己弟弟的兒子,供他讀書,準備走功名之路。可惜這個讓老爺爺傾注了全部希望的過繼兒子在22歲就英年早逝,老爺子隻好把希望寄托在孫子這裏。

好在這孩子名為憨頭,但是絕不是憨頭憨腦之輩。所以當舉人表叔一出來“春風猛如虎”的上聯時,隻有八九歲的李大釗脫口而出就能對出來“秋水靜如狳”的下聯(請見《故事21,我第一次吃葡萄幹,記王舉人、李大釗的表叔》)。

八九歲的李大釗已經學過了《三字經》、《千字文》這些初級讀物,《四書》已經學過一大半了。

這種自小和外人交往少、跟大人在一起的時間多、讀書時間多對孩子性格、待人接物的影響是很特殊的。具體說,自小就沒有經曆過小朋友小玩伴之間的相互欺淩、相互攀比和爾虞我詐(惡作劇),對人防範心比較少,會認為世界上有邪惡,但是仍然認為大多數人是好人。我兒時就有相同的經曆,即大人在我和現實的社會間建立了一道笆牆。我清楚的記得,就是在去年,追隨我已經9年的副總說:“x老師,您總認為世界上好人多,實際上哪有那麽多的好人?”。我這個部下、粉絲,可是比我小19歲!還要他來教育我。

這個爺爺既是慈的、也是嚴的。慈體現在對他生活的照顧,嚴體現在學習上的嚴格要求。

爺爺的慈愛,一方麵給李大釗童年的生活增添了樂趣,另一方麵也造成了李大釗早熟和因缺少與同齡孩子正常交往形成的“交往性緊張”心理。這種心理再加上持久的成才教育和道德引導,就自然形成強烈的道德自律感和知識超越欲。而且,這不可避免地造成矛盾的性格傾向,比如,內心的外向衝動和外表的內向壓抑,剛強的進取意識和慎重的穩健態度等。這些對李大釗成年之後的性格和行為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

李大釗年幼時隻是跟著爺爺學習認字練字,六歲時進本村大黑坨村的私塾學習,不到三年,村裏的私塾先生就說“這孩子太聰明了,我教不了他了”。爺爺把他送到鄰村小黑坨村,到我縣崔劉張史四大家之一的“京東快馬張家”陪張家大公子讀書,一讀又是三年,可是張家大公子不幸夭折,李大釗也已經名聲在外,爺爺隻好把他送到二十多裏地外的井坨村“一門三進士”的宋家私塾讀書,在宋家四年學習是李大釗的重要成長階段,這裏他有了他的終生好友、後來成了孫中山廣州大元帥府時期後勤處長的宋仲彬。這個宋仲彬後來又成了馮玉祥的部下師長。宋仲彬促成了李大釗和孫中山的第一次會麵,一定程度上促成國共合作。宋促成的李大釗和馮玉祥的亦師亦友的關係,導致馮玉祥的西北軍脫離北洋軍閥體係,這也讓基督將軍、倒戈將軍馮玉祥在中共史書上保持著好名聲。

這個宋仲彬家是北京最早的發電廠,石景山發電廠的大股東,體育名嘴宋世雄是他的堂孫子。

 

李大釗16歲時離開本縣到府學永平府書院學習,這就相當於考上了秀才。不幸的或者有幸的是,清政府在1905年廢除千年科舉製,李大釗的仕途之路就此中斷,但轉入了新式永平府中學,成了洋學生。

也就在這個國家的變故之際,李大釗家也發生了變化,一生為他擋風遮雨的(堂)爺爺於當年離世,也可能是帶著兒孫仕途夢的破碎而心情絕望吧。這時候的李大釗的堂姑夥同其他李姓本家把堂爺爺的財產巧取豪奪,或者說揮霍幹淨。

這裏我解釋一下,在過去的農村,男性直係後代繼承老一輩的財產是無可非議的,如果是旁係侄輩來繼承,則麻煩事兒很多。就以我家為例,我爺爺在七七事變後回老家繼承他的堂伯父的家業。這個堂伯父夫妻倆把相當多的財產轉移到他的獨生女那裏,當然了我爺爺奶奶看得開,認為這是人之常情。當堂伯父老夫婦倆去世時,一定要大辦葬禮,我奶奶跟我講“你這個過房(過繼)祖太太(曾祖母)去世時,大辦三天,光肥豬就殺了七頭,全村人來白吃白喝”。而且村裏人也抱著這個被過繼的人占了大便宜的心態。我爺爺奶奶和那個堂堂姐姐(second cousin)家一直保持好的關係,甚至這個堂堂姐姐不到40歲去世後,那個堂堂姐夫娶了後老婆,他們一家也仍然到我家白吃白喝的,我爸爸、我姑姑他們在逛廟會的時候,也是到他們家一住兩天三天白吃白喝的。這個堂堂姐姐的兒子,比我爺爺歲數還大三歲,仍然每年給這個所謂的“舅舅”來拜年一直到70年代。這說明我們家人品、修養都不錯。

可是李大釗的這個堂姑姑一家,人品不好的很。李大釗的(堂)爺爺一死,留給李大釗就剩下房產了,田地和金錢都沒有了。李大釗要交夥食費、交學費,沒有現金是不行的。

這時候的井坨老宋家,就提議由宋家資助李大釗繼續求學,基於尊嚴、基於個性,李大釗沒有同意。有財有勢的宋家當然了解李大釗的潛質,何況本縣的故事裏本來就有江南才子上海嘉定人徐郙在本縣崔家借讀三年,最後高中狀元、官拜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之美談。

李大釗在永平府中學四年、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六年的時候,主要靠他的嶽家,即他的夫人趙韌蘭的娘家資助。這個趙韌蘭的奶奶是李大釗的另一個姑奶奶(我奶奶的奶奶的媽是李大釗的一個姑奶奶,嗬嗬)。趙家和李家同住大黑坨村,對李大釗太了解了,當然了,作為李大釗姑奶奶的趙家肯定不是像李大釗(堂)姑姑家那樣鼠目寸光、貪婪愚癡。李大釗家本族和親戚家有很多人參加革命,甚至多人成為中顧委委員、副部級領導幹部,但是從來沒有人提起過他那個姑姑一家人,她們家是反麵角色、微乎其微的反麵角色。我們家還可以以李大釗姑奶奶的後代身份來到網上來講故事,他姑姑家的後代這樣做就應該不好意思了。

今年春節,我回家時去探望一個本村的堂爺爺輩分的老夫婦倆,我稱他們為三爺三奶。他們兩個人老太太96歲、老爺子94歲,每月有近1萬元的退休金。老兩口耳不聾眼不花,思路仍然敏捷,操著沈陽口音的老太太說到:“你三爺家是中農,人口多,供他讀書需要30畝好地的每年收成,你太爺肯定不幹的。是我爹、你三爺的老丈人,供他上高中、讀大學。他每次給家寫信,就是要錢”。我那每天鍛煉走路近5公裏、個頭不高、腰板筆直的三爺在旁邊嘿嘿的笑著。

所以,李大釗的嶽家對李大釗的成名成家功不可沒,他的夫人在完成李大釗的公葬以後不久也思念成疾,於貧病交加中逝世,中共後追認趙韌蘭為中共黨員,這是她是應得的。

 

李大釗在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學習六年,這是他吸收知識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習,應該叫兼收並蓄。

這個學習期間恰好是辛亥革命前後,中華大地政黨林立,李大釗參加過其中的社會黨。

在1913年,李大釗接受立憲派孫洪伊、湯化龍的資助,到日本早稻田大學。

早稻田大學三年,李大釗學了新知識,第一次接觸了馬克思主義,結識終生好友章士釗。還秉著對朋友負責的一根筋邏輯把一個10歲的小屁孩、一個未來公子哥兒的candidate、愣是嚴加管製,終於培養成了未來的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學家湯佩鬆。

可是李大釗沒有拿到學位,他就回國了。

李大釗回國後隻是擔任一些雜誌的主筆之類的。當然了,章士釗這個終生摯友一直在方方麵麵幫助著李大釗,這包括介紹李大釗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主任),後來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和社會聲望,又成為北大教授和其他幾個大學的兼職教授。

在中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是梁啟超、張東蓀、李大釗等人,其他人慢慢的興趣轉移或者轉而反對馬克思主義。

是“南陳北李”陳獨秀、李大釗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成為顯學。

共產黨在上海成立時,李大釗沒有去參加,隻是派他的學生、學生運動積極分子張國燾代他參加。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在帶頭和北洋政府交涉,為教授爭取拖欠多月的工資。李大釗在年輕時還是憤青。

看看在民國時期的二十年代人們都掙多少錢:

我太祖父(海歸、京奉鐵路局局長),月薪 700大洋

李大釗 (海歸、大學教授兼圖書館館長),月薪280大洋(最高時)

我堂太祖母(天津直隸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畢業,鄧穎超同班同學,比鄧大4歲),小學教師,月薪 70元

天津警察,月薪 8塊大洋

毛澤東,北大圖書館管理員,月薪 7~17塊大洋

天津市工人,月薪3塊大洋(年底有50~200塊大洋的分紅)

記得我爺爺講過,還住在天津時有一天他出去上學,同父異母的小妹妹就跟出去了,他沒有發現,結果妹妹就丟了,全家人很著急,是一個警察抱著小妹妹送回來了。我爺爺那摳門的繼母讓仆人拿出來一塊大洋酬謝警察叔叔,最後是我爺爺的奶奶(我的高祖母)給了警察3塊大洋。警察叔叔高高興興的走了。

可是月薪280塊大洋的李大釗家生活拮據。算起來他們家人口是不少,但是在北京過一個中產階級的日子應該沒問題。

可是李大釗的錢根本不夠用,到月底甚至都揭不開鍋。

有窮學生需要資助,李教授一掏就是幾塊、十幾塊、甚至幾十塊大洋。黨組織需要經費,李大釗自己掏腰包。還有迎來送往的朋友,鄉下來的鄉親,。。。。。

所以,北大校長蔡元培後來有個規定,每月付薪金時先讓會計科扣下來一部分直接交給李夫人趙淑蘭女士。

當然了,李大釗從小不缺吃穿錢,對錢沒有概念。這也可能是其原因。就比如說我吧,5歲挖野菜、12歲走街串巷賣葡萄,。。。。。,到現在也沒有發財,但也沒有把錢當爺爺。也可能是因為不拿錢當爺爺,所以也發不了財。

舊社會階級分明,到北京投奔老師楊昌濟的毛潤之龍潛北大圖書館當一個小小的圖書管理員。心高氣盛的毛潤之的境遇和心情可想而知。

30年後奪得政權的毛潤之說:。。。。。我在北平遇到了一個大好人,。。。。。李大釗是我真正的老師。

作為共產黨叛徒的張國燾,在他的回憶錄中,絲毫沒有貶低他的老師李大釗。

李大釗和孫中山打交道,一下子就成了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

李大釗和吳佩孚打交道,讓吳佩孚說出來“勞工神聖”;

李大釗和馮玉祥打交道,促成了馮玉祥徹底脫離北洋軍閥體係,促成北伐成功;

李大釗和張作霖打交道,。。。。。,那叫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

李大釗被捕以後,各方勢力展開爭鬥。

老友章士釗用盡力量。

本縣同鄉會努力著,試圖影響少帥張學良。我的曾祖父、堂曾祖父也是盡著自己的微薄之力。堂曾祖父是當時東北除了日占南滿和俄占北滿鐵路之外的、中國人自己修的東北第一條鐵路----大虎山到通遼鐵路的總勘探師,他是北京市第一份現在城市地圖的測繪者、國民政府國防部二廳副廳長。

通過遊說老師是我縣人的張學良、和祖籍本縣的東北軍總參議楊宇霆,張作霖差不多同意不處死李大釗(在古代,殺士是惡行,曆史留惡名)。可是被北伐軍打擊的節節敗退的孫傳芳、張宗昌堅決要求處死共產黨黨首(國民黨北方實際負責人)李大釗。特別是剛剛搞過四一二政變的蔣介石,。。。。

李大釗被絞死了,這是一件曆史事件。我們就不去對是應李大釗的要求才進口了德國產的絞刑架或者是。。。進行糾纏了。

或許真的是性格決定命運。

但是我因此對蔣介石、張作霖、張宗昌、孫傳芳帶有強烈的憎恨和厭惡,一輩子的、純個人色彩的憎恨和厭惡。

在我10歲左右,我爺爺講到施從濱的女兒施劍翹為父報仇刺殺孫傳芳時,我覺得特別解恨。

39歲的李大釗被絞死了,但他沒有出賣同誌,盡管他受盡酷刑。

平生不識李大釗並且“對共產主義絕對反對”的棺材鋪掌櫃聽說要盛殮李大釗的遺體,特意挑選了一口上好的柏木棺材以成本價賣給李家,以表示對其人格的敬佩。

在北大校務會議上討論李大釗家屬的撫恤金問題時,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北大校長蔣夢麟說:諸位同仁說得也許有道理。但如果本校之中,誰要像守常那樣,為了主義而被他們絞死,我們也可以多給一年的撫恤金。

六年後的1933年,北大為李大釗舉行公葬,北大教授、社會賢達、政府官員中李四光等捐大洋10元,馬寅初等捐20元,周樹人(魯迅)、梁漱溟捐款50元、周作人、戴季陶捐款100元,陳公博捐300元,當時的國民政府行政院長汪精衛捐款1000元。

 

李大釗長子李葆華,在其父遇難後,在周作人等掩護和幫助下東渡日本留學。李葆華曾經擔任過大躍進後的安徽省委書記,被安徽人稱為李青天。他改開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中顧委委員。

2005年,已經96歲的原中顧委委員李葆華同誌感冒發燒,還自己搭乘公共汽車去醫院掛號看病,當然因醫生給草草檢查、治療延誤而不幸去世。而李大釗的族侄、黃埔四期與林彪、文強、周恩壽同宿舍的、冀東抗日聯軍司令、交通部黨組書記、中顧委委員李運昌同誌則活到101歲。

李葆華的兩個兒子都是副省級幹部,可是他們至少在正廳級職位時還一直是騎自行車上班。

我看到國內的報紙上有過一個觀點是: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陳毅為代表的旅歐共產黨員為中國共產黨帶來了良性基因。我是不是可以說: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固有的良性基因?

 

不完全統計的李大釗的朋友(包括忘年交)有:

孫中山,陳獨秀,胡適,湯化龍,汪精衛,張國燾,周作人,周樹人(魯迅),錢玄同,孫洪伊,汪精衛,蔡元培,毛澤東,張申府,周恩來,陳毅(元帥),楊昌濟,白堅武,吳佩孚,馮玉祥,蔣夢麟,梁漱溟,楊宇霆,高君宇,鄧中夏,蔡和森,章士釗,吳弱男,劉半農,朱家驊,張太雷。。。。。。

李大釗最好的三個朋友是章士釗、周作人、錢玄同。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月,在日寇占領下的北平,為解決李大釗子女生活困窘和籌措赴延安的路費,錢玄同先生拖著病體,四處聯係變賣李大釗的藏書。1月17日傍晚,錢玄同從外麵回來,即感身體疲憊、頭痛,立刻送往醫院,確診為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不幸去世,享年僅52歲。您不知道誰是錢玄同,應該知道《呐喊》裏麵的金心異吧,知道錢三強、知道何澤慧吧。

 

二十年代天津大公報主編張季鸞說過:共產黨,我們真的不能不反對,但是守常(李大釗)信共產主義,我們又不能反對。

 

人品好,人格魅力,與主義、與信仰有關也無關。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我愛丁二酸鈉 回複 悄悄話 李大釗摯友、老鄉白眉初先生是最早在中國地圖上畫出九段線的人。
1936年白眉初在他畫的全國地圖上最先畫出"九段線"。當時的"九段線"不是斷續線,而是實線。當時為什麽會畫成實線?他之所以這樣畫,一定是有道義基礎的。因為他清楚,隻有中國人最早有能力航行在這片海域。在這片海域中的那些珊瑚礁島嶼,隻有中國人有能力最早發現,也隻有中國人能在上麵生存下來。他也清楚地知道,早在宋元時代,中國的商貿船隻就已經出現在南海周邊的各個港口,中國人已經移民到了南海周邊各個地區。那時的南海,其實是"中國湖"。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他才理直氣壯地在南海畫出了一條"U形"的實線(後來這種"U形"的實線還在民間的一些地圖上出現過)。
當得知李大釗被秘密殺害之後,白眉初夫妻兩人抱頭痛哭,哭聲驚動了街坊鄰居。
info2008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我愛丁二酸鈉' 的評論 :
多謝!!!
那種占卜方法是扶乩,讀作fú jī。
樂亭的周宇馳也是響當當的英雄人物。
我愛丁二酸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info2008' 的評論 :
昌灤樂是鄉親。
祝您在國外生活幸福!
info2008 回複 悄悄話 我奶奶家就在代嶺村。相傳我村有人做到省級官員在他家祖墳立了石碑由一石龜托著,龜的尾部衝代嶺,結果代嶺大發。頭部衝的一個地方則禍事不斷。楊深信furan,找不到該詞,有一天得到一句“雜亂無章,揚長而去”furan師告訴他大凶務必小心,不久他就出事了。後來人們才醒悟,原來是“炸爛吳張,楊常而去”.張學良在一次采訪中提到下決心殺楊的過程,他投了5次硬幣,結果都是殺楊的那一麵,認為是天意故下毒手
我愛丁二酸鈉 回複 悄悄話 很可能您說的是對的。
宋家道口代嶺村離樂亭縣著名的劉家大院不到4公裏。
問一百年前這種縣界附近的村子的歸屬,估計8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未必記得清楚。
過去昌黎樂亭的縣界在我們村東北一公裏處,現在在10公裏以外。
到現在樂亭和昌黎還在爭石誌仁這個名人。
info2008 回複 悄悄話 那時屬於灤縣。
我愛丁二酸鈉 回複 悄悄話 按現在的行政劃分,楊宇霆的祖籍是灤南縣宋道口村。
清季、民國時期尚沒有灤南縣。
info2008 回複 悄悄話 楊宇霆祖籍不在樂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