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2:03-3:02)廟會。
作新社,戢元丞,或戢與日本人下田歌子所創。下田歌子是日本女教育家,現在日本的實踐女子大學的創辦人,該校以家政見長。
戢 元丞,湖北鄖陽房縣人,也就是祖籍神農架:-)。戢長在武漢,是清廷選派的第一批留日學生。戢是號稱是興中會日本第一人。劉禺生先生《世載堂雜憶》中有 《述戢翼翬生平》一文,提到戢翼翬是中國留日學生第一人、發刊革命雜誌第一人,也是孫中山先生秘密派往長江流域開展革命運動的第一人。《世載堂雜憶》說, 戢翼翬,字元丞,湖北鄖陽府房縣人:
元丞利用日本女子貴族學校校長下田歌子資本,欲宣傳改革文化於長江。孫先生亦壯其行,乃設“作新社”於上海。首刊其《東語正規》、《日本文字解》諸書,導中國人士能讀日本書籍,溝通歐化,廣譯世界學術政治諸書,中國開明有大功焉。
1905年戢回國後曾任外務部主事。這個主事其實並不主事,六品,大概相當於今天的縣團級,上麵還有尚書(部)、侍郎(副部)、郎中(司局)、員外郎(副司局)。後來因為和孫中山通信遭革職,遣送回鄉後1908年死在武昌。可惜戢死的早了點,原來幫他做作新社的張繼後來都是國民黨元老,連戰的父親連震東就是靠張提攜起家的。
大概因為戢在北京做官,他的書局在北京也有分支,地址就在:“琉璃廠西門內路南”。這個視頻印證了這個房子裏就是“琉璃廠西門內路南”的作新社北京分社,而且可知當時的琉璃廠西門在更往西。看下麵的地圖,應在安平裏胡同還要往北。
安平公所又名安平水會,舊有《北平琉璃廠安平公所記》碑刻,拓片現存北京博物館。刻字人為西琉璃廠一百六十八號翰茂齋鐫碑鋪的主人李月亭。
琉璃廠這個地方遼時在都城南京的東牆外,屬於燕下鄉海王邨。元朝在此建廠燒琉璃而得名。窯廠附近的空地就叫廠甸。廠甸地名今天還有,在南新華街路西,是一條南北向和南新華街平行的胡同。查南、北新華街過去是明溝,二四年馮玉祥進京以後才鋪設道路建成,以新華門(和平門)為界。
廠甸廟會據說是明朝嘉靖年間就有了,乾隆時大盛。乾隆時《帝京歲時紀勝》曾提到:“每於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填街。。更有秦樓楚館編笙歌,寶馬香車遊仕女”,光緒時《廠甸記》中說:“至正月則傾城士女、如荼如雲、車載手挽,絡繹於途”。
下 麵這張清朝北京地圖裏可以清楚看到琉璃廠的範圍: 外(南)城有四段紅線,西麵兩條紅線中間、內城南牆外的那片粉色。可以看到有一條藍線從中南海出來向南 左右中分琉璃廠,那就是當時的明溝,後來的北、南新華街的基本走向了。按照顏色的說明,那時琉璃廠還是政府機構。其南有一片空地,應該就是所謂的廠甸。
這是北京現在的地圖:
廠甸廟會的範圍很大。廟會嘛,大都是在廟附近舉行的。廠甸廟會以海王邨公園附近的火神廟、呂祖祠和土地祠三座小廟為中心。三座小廟都是明朝建的,今已不存,但原址都可以查得到。
海王邨就是現在的中國書店、海王邨古玩交易市場一帶。公園要到民國七年以後才有,也就是1918年。這裏以前出土過遼代墓誌,知道那時候叫海王邨,故此得名。南麵有拱門如下,兩側為一層商鋪,北麵是工藝品陳列所(後麵會再談到)。下麵是海王村公園的拱門照片。
火 神廟,是因為琉璃廠素來書店、書畫店多,需要謹防火燭,固建有火神廟以為保佑。琉璃廠原有兩所,一東一西。書商有山西河北兩派,,一個是山西人建的,一個 是河北人建的。東邊那個現在地址是琉璃廠東街29號,三進四合院、左西朝東。地方在沿右下的琉璃廠東街繼續往東過一個街區的路北,地圖上看不見。這個地方 民國時期就是文化機構,解放後是宣武區文化館。
火神廟這個地方往北一個街區,過去有座大廟叫延壽寺。金兵攻入汴京(開封),徽欽二帝被掠北上,曾經就住在裏麵。也許就是這個能寫會畫的皇帝把皇家文脈帶來了,後來才有這麽文化的琉璃廠。
下圖是火神廟,上麵寫著“勅建火神廟”。牛啊,皇帝讓蓋的。
呂祖祠,聽名字就是祭祀騎驢看唱本的那位。據說呂洞賓是窯工的祖師爺,所以要建這個廟。此廟已不存,其原址就是現在的廠甸7號,也就是上麵琉璃廠現在地圖上的長興堂、梓風閣一帶。下麵是呂祖祠的照片。
土地祠, 有四進院子,幾十間房,算是一個比較大的廟,也就是安平公所(水會)的所在地。《光緒順天府誌》記載:“安平水局,鹹豐八年設,在廠甸。從善水局捐建屋舍 並設施。種牛痘局複練勇,每夜巡緝,改為安平公所”。水局這名字聽著就像是現在一個平靜地麵的保安公司。可它其實是個由大柵欄商戶集資成立的消防隊,成員由大柵欄商戶夥計們充當,救火器具“汲桶”等放在土地祠裏。
這個廟名頭大,是中國第一家照相館和電影片場。沈陽法庫人任慶泰(字景豐),家境富有,曾經留學日本學的照相術。1892年取其名字各一字在這個廟裏開了中國第一家照相館豐泰照相館,1905年又在這個廟裏找譚鑫培拍了中國第一部黑白無聲電影《定軍山》。京劇,無聲的!看到嗎,這是什麽氣魄?!
此地民國變為公立國民第三小學,四九年後改為南新華街小學,八十年代改為宣武區實驗幼兒園了,見下圖。現在西城宣武合並,可能又改名了。
寫《城南舊事》的林海音的公公夏仁虎住 在南新華街東麵的安平裏。林的婚禮男方證婚人是曾經在林的公公做財政部次長時屬下的司長王槐青,也就是王光美的父親。而林的證婚人是其表舅,當時和連戰他 爹連震東並列台灣四大才子的張我軍。按照該文的介紹,安平裏的名字的來源就是安平公所在其東口路南。看地圖安平裏胡同的地名今天還有,土地祠的地址就是安 平裏胡同和南新華街路口的西南角。
寫有安平公所的牆壁,看上去有點像影壁的意思,所以幾乎可以肯定此牆後麵、或其對麵(攝像機位右麵)的建築就是這個“土地祠”了。那麽這個場景是廠甸的廟會,時在1910或1911年的元旦到元宵這十五天、土地祠附近之情景。
工藝局,也有稱工藝官局、工藝商局、民間工藝局、北洋工業局。是不是一個、具體叫什麽沒有細查,不過琉璃廠的肯定是叫工藝局,可以肯定是黃思永辦的。
黃思永,江蘇江寧人,就是南京人,祖籍徽州。也有說他祖籍福建詔安,不知先後和如何判斷的。據說黃家是開油坊的,太平天國時候被全家投入油缸而亡,隻有黃投油缸或上吊未遂,被天平軍留作文書工作,那是他才隻有十二歲。後來由幼年定聘的嶽父家撫養供給讀書、成婚。光緒六年得中狀元授翰林院修纂,前些年找到了黃的三米長的殿試試卷:
黃累官至國子監祭酒,大概就是現在的教育部長。後來因為國(慈安)喪期間“著吉服”和“專謀水磨豆腐小販之利”兩次被彈劾而削官入獄,後和張謇一起被農工商部聘為顧問,二人共同起草並頒布了《獎勵公司章程》、《商會簡明章程》與有關鐵路、礦務、商標等諸多章程法規,大力扶持民族工商業,吸引眾多投資者興辦工廠商行,被稱為“商部兩狀元”。
清末到處是流民,政府開辦工藝局收養乞丐流民。這個賣油郎子弟、曾因與賣豆腐爭利的家夥在琉璃廠海王邨的“北樓”辦了這個傳習所。比較成功的是做景泰藍,“一瓶值五千元,竭數百工人之力成一玩好,以誇四方,亦淫巧甚矣”,曾“兩詣西洋賽會”得超等文憑,工藝品“出四歲增數百萬”。
牆上有工藝局的字樣佐證了這段視頻就是廠甸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