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說說交大和北大 抒寫曆史人物蔡元培和蔣夢麟 (下)zt

(2016-02-09 10:28:25) 下一個

接 說說交大和北大 抒寫曆史人物蔡元培和蔣夢麟 (上)zt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413/201602/610306.html

新華網 (2003-08-18 12:51:29) 來源:文匯報
 

 (二)

  談到交大和北大,還有一個繞不開的,也是耐人尋味值得好好抒寫一番的人物就是蔣夢麟。

  在《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曆》中,蔡元培坦承:“綜計我居北京大學校長的名義,十年有半;而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蔡校長在職而不在校期間,代為處理行政事務的,經常是蔣夢麟。

  1930年冬,已經代了幾次校長的蔣夢麟,終於正式擔任北大校長,直到抗日戰爭結束,他才卸去北大校長的職務。如果算上他代行校長的時間,前後共執掌了北大十七年,是北大曆史上任期最長的一位校長。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把蔡元培為北大製定的兼容並包、學術自由的辦學方針當成一座燈塔的話,蔣夢麟就是駕駛著北大這艘巨輪按其指定的方向前進的一個船長或者舵手。

  這也正是值得交大人驕傲的地方,因為蔣夢麟正是交大培養出來的學子,他曾於1904到1908年間就讀南洋公學。蔣夢麟一心向往西學,覺得中國若要強大,一定要向西方學習,所以,他在《西潮》一書中,特地指出:“進了南洋公學,就是想給自己打點基礎,以便到美國留學。這裏一切西洋學科的課本都是英文的,剛好合了我的心意。”

  除此之外,南洋公學對他影響較大的就是另一半課程,即中國舊學的學習,開始研讀宋明哲學,從而漸漸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

  1908年,他考上浙江官費留美,先到加州卜技利(伯克萊)學農,後轉學教育,再到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杜威學哲學和教育,於1917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於1919年初應聘到北大當教育學的教授。緊接著五四運動爆發,他開始代理蔡元培校長職務,從此,和北大結下了不解之緣。

  但這樣一位曾為北大,也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作出重大貢獻的教育家,卻因在解放前離開大陸到台灣等原因,被打入另冊。長期得不到教育界、學術界及文化界應有的重視。所以,近年來寫出了一係列以老北大為題的文章,而頗獲好評的陳平原教授才會為其發出不平之音。

  如今,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家對曆史的認識也越來越趨向於客觀,在這個時候重提蔣夢麟,研究他的思想,評介他的功績,不僅北大有這個責任,交大也有這個義務。

  1996年交大百年校慶前,我曾參與校誌的撰寫,但很少有人提到蔣夢麟這個人,所以,在那本厚厚的足有兩塊磚頭一樣大的書裏,他隻是被作為上千名傑出校友之一,在一個龐大的名單裏出現了一下。同樣,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我接連看了幾集鳳凰衛視的專題節目,在一連串閃光的人名,如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人之後,蔣夢麟的名字也隻是在眼前晃了一下就迅速消失到了屏幕深處。

  《西潮》是蔣夢麟1943年在昆明冒著日本飛機丟下的炸彈,用英文完成的一本回顧自己五十年的生活曆程的小書,該書1945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當即引起美國學術界的重視。1957年,在台灣出版了中譯本,一時洛陽紙貴,即使農村青年,也幾乎人手一冊。我現在看到的是嶽麓書社2000年的版本,初讀便十分喜歡,除了描述南洋公學的那一段外,尤喜其中《迷人的北京》一章,幾乎是我所看到的寫老北京的最好的文字,覺得無論如何也應選入中學語文或者大學語文一類的書中,以廣為人知,方不辜負蔣夢麟先生的生花妙筆。

  這本作者自稱為“有點像自傳,有點像回憶錄,也有點像(中國)近代史”的書,文風淺近,微含諷刺,小中見大,真可謂老少鹹宜。就像他的學生、五四運動時的學生領袖、曾做過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的羅家倫為此書所作的序中說的那樣:

  這本書最難達到的境界,就是著者講這個極不平凡時代的事實,而以極平易近人的口吻寫出來,這正像孟鄰(夢麟)先生做人處世的態度。若不是具備高度文化的修養,真是望塵莫及的。我何敢序孟鄰先生的大著,隻能引王荊公的兩句詩以形容他的寫作和生平。詩雲: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難。

  知老師者,學生乎? (張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