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說說交大和北大 抒寫曆史人物蔡元培和蔣夢麟 (上)zt

(2016-02-08 11:26:40) 下一個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交大和北大

  (一)

  看到這個題目,一定有不少人吃驚,如果是談交大和別的大學的關係,比如和同城的德比兄弟複旦,或時有瑜亮之感的清華,甚至是和南大之間的一些聯係,似乎都不太讓人感到突兀,可說到北大,卻難免會使局外人如墜五裏雲霧之中,摸不著頭腦。

  但世間的事就是這麽出人意料,往往在最不相幹的人和事之間,恰恰就有著最密切的關係。

  首先自然地談一下有北大之父雅稱的蔡元培先生,眾所周知,如果沒有蔡元培執掌北大,將兼容並包和思想自由的辦學理念引入北大,就不會有老北大在推動中國思想文化和學術進步上的輝煌曆史和今天的地位。而作為教育家的蔡元培在出任北大校長前,曾於1901年,被聘為南洋公學特班的總教習,用現在的話講就是CEO。1928年,他又擔任了交大的校長。正是因為和交大有這樣一段緣分,所以,翻開交大於1996年為慶祝百年校慶出版的校誌,即不僅可以在扉頁的曆任校長一欄裏看到他戴著眼鏡留著一撇胡子的清臒的麵龐,也可在書後的傳記一欄裏看到他長達百餘字的簡曆。

  有趣的是,蔡元培無論是當南洋公學特班的總教習,還是交大的校長,在任期間都很短。第一次隻有七個多月,但這七個多月卻並不尋常,因為就是這個特班,培養出了黃炎培、邵力子、李叔同等人。可讓人扼腕的是,當年的11月,由於一學生放了一瓶墨水在某教師的坐椅上,致使該教師身染墨跡而引發一場學潮。校方遂決定開除相關學生,但卻導致其他學生不滿,最後不少人奮而退學,以示抗議,特班也不得不停辦。

  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比較大的學潮。同時,也是蔡元培所經曆的第一次比較大的學潮。作為老師,他當然不希望看到學生退學,所以他曾居間調停,失敗後,他主動辭職。這和五四時期,北大大鬧學潮時,他悄然離開學校,並辭去北大校長職務的情境是一樣的。學生為自己的利益,為真理,為愛國而鬥爭,他能理解,但一個大學,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顯然也是任何時候所必須的。這正是他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之下無法解決的矛盾,也是他始終不願意看到的局麵,因此,他隻能選擇離去。

  如果說,五四時,他是把自己在南洋公學時的經驗用到處理北大的學潮上的話,當他第二次來到交大時,卻是想把北大的經驗帶到交大了。針對交大隻有工科和管理學科,學科麵較窄構成也不盡合理的現狀,他提出三科(加上理科)並重的理念,即強調理科作為自然科學基礎的重要性,設立物理、化學和數學三係,這與他在北大時即注重理科等基礎學科的思路是一樣的。當年,為了將北大建設成為研究高深學問的聖地,他甚至將北大已有的工學院停辦,轉給了北洋大學。而他在交大設立理科的舉動,顯然給交大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理工並重也因此成為交大的又一大辦學特色。

  更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他還在交大設立了中國文學係和英文係。而這正與數學物理和化學一樣,都是綜合性大學的所必備的最重要的學科,甚至可以說,有了中文係、英文係,還有了數理化三係,基本上已是一個綜合性大學的雛形了。但不久他就因在中央研究院的公務過於繁忙離開了交大。

  事實上,這次他在交大待的時間更短,隻有四個月。他走之後,隻有和交大已存學科互補性較強的理科得到了發展,組成了科學學院,而英文係和中文係,尤其是中文係,很快就淪為可有可無的擺設,甚至連一屆學生也沒招過就壽終正寢了。

  時至今日,我們已很難猜測如果蔡元培不離開交大,或者在交大再待一段時間,哪怕是一年、兩年之後,交大會變成什麽樣子,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交大決不會還是仍以理工為主的大學。也許,交大因此在國家的曆史進步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會更大,影響的領域也會更廣。

  可以說,北大是蔡元培的“龍興之地”,在北大時所形成的那些成功的辦學思想以及辦學模式,也都深深地影響著日後的他的一舉一動,所以,他在交大的一些舉措,尤其是著力倡導和建立的數理化三係和中文英文等係,也可看成他的北大夢的一個延續。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現在,交大開始重建或擴建文科,向綜合性大學邁進,可以說是一種回歸,當然是一種高層次的回歸。這也是交大的老校長們的一個理想,更是當今時代發展的需要。開個玩笑,一度被我們作為藍本的MIT(麻省理工學院——編者注)都已綜合化了,何況我們呢?

  當然,交大自會有交大的特色,也應該有自己的特色。誰讓我們曾經有過南洋公學特班這樣的曆史,還有蔡元培這樣的老校長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