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中學同班的幾位現在不當官的高幹子女
女生
A. 是我的發小,其母親文革初期被逼自殺身亡。為了躲避他人欺負,我倆有一段時期老是在一塊兒。一起去遊泳,一起去買菜。她父親來自太行山,文革中受衝擊不大,70年代初任我們所住區的區委書記,她因此得到我們中學校領導的重視。畢業後被分在當時最吃香的某工業局。但她學習和社交能力不強,就是個認真工作的工人,現在收入偏低。可其LG(平民子弟)能掙錢。
B. 曾是我的隔壁鄰居。父親是老紅軍出身,但能力一般,在上海市委某部任職,文革中沒受什麽衝擊。中學畢業時她差點兒被分在什麽郊縣打鐵鋪。後來她母親用了一些關係,使她進了較好的集體單位。文革後讀了會計中專,搞會計工作,收入還不錯。
C. 是我小學校友,和我住同一弄堂不同樓。其父是三野來的,文革中沒受衝擊。任過一段時期市委交通部部長。因她在中學時期鬧過些笑話,畢業後和同學們來往不多。隻知其現在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好像孩子較優秀。
D. 原市衛生局長之女。其父是三野來的,文革中沒受衝擊。中學時期老和我作對,因而對我走出中學校門後如何處世為人,很有幫助。文革後因其人緣不好,與同學們幾乎沒有來往。聽說其費了不少勁,才嫁入了門戶相當的高幹家門。但日子過得不好,挺抑鬱的。
E. 我閨蜜之一,原市港務局長之女。其父是三野來的,文革初期曾受衝擊,一家人從有四間大房間被趕到了其中的一間。但較快被“解放”,兒子們都參了軍。E畢業後被分在手工業局某廠。令她工人師傅吃驚的是她毫不嬌氣,手腳麻利出活極快,連續多年被評為局先進工作者,美麗的工作照被登在市級大報上。文革後,其幾個兄好像生意做得不錯。她自己炒股收益頗豐,LG在某公司擔要職,家庭收入甚好。孩子被送出國讀高中和大學,已在外定居。
F. 我閨蜜之一,其父文革前是現役軍官,文革中成了上海文化局/部的要人,文革後被審查,定為雖無罪但不得再被重用。F畢業後被分在鋼廠,較快成了工會幹部,但無意走更高仕途。改革開放後,其LG創業小有成功,如今家境富裕,孩兒相當優秀。
男生
G. 一個小混混。其父在市委某部任副部長,是三野來的,文革中基本上未受衝擊。這家爹媽顯然教子無方,兒子們成了當地有名的霸淩。該同學在改革開放後,曾五毒俱全。後在同學朋友們的幫助下,總算日子過得還不錯。已有多年以陪富人打球為職謀生,收入倒也很不錯。
H. 其父曾任市司法局局長,是三野來的,文革中略受過衝擊,帶全家下放去了東北,文革末期返滬。此人是個有些經曆有些心機頭腦之人。本可從政,但自知學曆低上不高。於是下海,輔助那後來成了百億萬富翁的同學好友,自己也成了億萬富翁。
這些同學中就E、F和H還較關心時局政治,和家境較好的普通人家子女沒多少不同。
再說說我朝夕相處了四年的同寢室兩個高幹子女
一人根本讓人看不出是高幹子弟,入學前在工廠工作,樸樸實實的。直到同寢室大家越來越要好,開始了熄燈後的夜晚懇談會,每人都說說自己的家庭故事,才知道了她父親的一些故事。她畢業後在一個一般大學任教,現已退休。如今我們一室人有個微信群,常聊政治、曆史、家庭和養生。共同語言多多。
另一人還是我小學不同班的校友,她因她父親是《紅日》的作者而自然在校聞名。文革初期,市少年宮辦了個李文忠事跡展覽會,我倆都是講解團的成員。這樣我們常在一起,就成了好友。她家在文革中受嚴重衝擊,是可想而知的。我們因此而同"病"相憐。小學畢業後,我們沒再來往。大學時能在一室相遇,是何等的驚喜。她現在在美一大型研究所工作。其夫君也是一高幹子弟,公公是80年代幾乎人皆知的外交人物。她和夫君都是做學問人,有些成就,政治觀點和我差不多。
我認識的高幹子女做學問的、或者是其他普通勞動者的多。當然從政的也有幾個,故事要怪異些。因他們還在官位上,不太好講他們的故事。
再說幾個我知道些(大家也知道)的紅二代高幹吧
1. 上海市長/書記 韓正 是我中學高我們幾屆的校友。從不見他提起中學,可能那段時期給他的記憶並不好。據說還比較清廉。
2. 交大黨委書記蔣斯憲,任過上海市府秘書長,海南省副省長。知道他是幹部子弟,但不知是否高幹子弟。據說也比較清廉。
3. 曾任中紀委副書記,陳良宇垮台整頓上海官場時、中央派來的大員。是我哥同學好友的大哥。相當清廉。
4. 當今國家副主席。小時候就見他穩穩當當、少年老成,挺受父輩人稱讚。印象中,他的家教(不搞特殊化什麽的)也很嚴。如果證實他也有嚴重貪腐的話,我是會略有些吃驚的。
這些就是我所認識的“紅二代”中的多數人。
若將紅二代限於高幹子弟的話,在我認識的上述人中:
1. 他們中沒上過大學的,一般混得不算好,但沒有貧困的。基本上日子還過得舒適寬裕,但平平常常。
2. 上過大學的基本上都事業大/小有所成。但和普通有中等收入的知識分子百姓差不多。
3. 當官的還比較清廉,且有一定的理想主義和榮譽感。如果父母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這些當官的一般都讀過陳毅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4. 我所了解的紅二代群體,並非像人們印象中那麽特殊。就是一些(從他們家庭經曆中多少)有些閱曆的普通人。
不管有無當麵見過北京的高幹子弟,薄和習大概是怎麽回事,大家也看得不少。
看來你認識她。是的,她有這方麵的愛好和才能。當年我們周六回家前,她教我們唱外國民歌200首裏的歌,“紡織姑娘”等.... :)
當然是真的。這不是轉貼。:)
幹部子弟、高級子弟:百分之97都在鄉下、東北兵團、內蒙兵團、勞改集中營、陝北插隊。
這是:1968年----1976年的情況。
東北兵團回來---到1978年才結。
---------------------
謝謝你的介紹。
各地都是這樣吧。
百度百科:改革開放以前,行政13級及以上幹部為高級幹部;改革開放以後,高級幹部指副省,部,軍級及以上幹部。
幹部子弟、高級子弟:百分之97都在鄉下、東北兵團、內蒙兵團、勞改集中營、陝北插隊。
這是:1968年----1976年的情況。
東北兵團回來---到1978年才結。
在北京 在各總部、兵種: 11級就不得了。
---北京,軍隊:13級以上為 高級幹部。
“真是高幹子弟肯定能上大學,而且從幼兒園開始就是重點學校。還有就是實在太差還可以進軍隊,這叫曲線救國,進軍校或提幹轉業不要太容易呦。” 這話好像並不適於文革年代,更不適於上海(尤其是非軍幹子女)。
這樣吧,你指的是北京(特殊)高幹,我說的是上海(也是地方上一般意義上的)高幹。:)
中央規定副省部級和正軍級別以上才算高級幹部, 這在文革前, 行政級別應在8級以上.
中央規定副省部級和正軍級別以上才算高級幹部, 這在文革前, 行政級別應在8級以上.
五十四中學附近可能更多。
以後有時間就請寫寫他們,各人各角度,旁人看看會覺得有趣。
您說的是哪個年頭?我們那時的紅團負責老師是饒第揚。
王建範是我們的“革命文藝”課老師。教會了我們識簡譜,還教了一點兒五線譜。
記得那時校長是金兆琪,團委書記王建範
毫不起眼的安福路上的黎明中學。:)
是文革年代就近上中學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