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宗教派的係統化神學家
約翰·加爾文是繼馬丁·路德之後最具影響力的新教改革者。作為一名受過良好訓練的律師,他具有精湛的寫作和演講能力,這為他未來的成功奠定基礎。為了替被天主教當局逮捕的法國新教徒辯護,這位年輕的法國人撰寫《基督教要義》的初版。該書迅速在改革者中流行起來,並引起了天主教當局的關注。加爾文逃往瑞士法語區城市日內瓦,並被聘為該市的改革宗宣道牧師。他在那裏確立自己的神學體係,被稱為“加爾文主義”。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不斷係統化和法律化自己的改革宗神學,並將這本著名的書更新為一個包含四卷的全麵性神學巨著。
加爾文的救贖神學常由英文首字母縮略詞 TULIP(鬱金香)概括,涵蓋加爾文的五要點:
簡而言之,上帝獨自預選隻有真正的信徒得拯救。
加爾文的雙重預定論是一個重大突破。
加爾文借此教義彰顯神的公義,拒絕人的意誌,保證信徒的得救,促進社團內的團結。
在晴朗天,日內瓦人可見白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感同身受什麽是神聖與偉大。"神選的"加爾文信徒們堅信得升天堂,所以積極奉獻、不懼逆境、視死如歸。當年瑞士人以勇敢善戰聞名,向全歐洲輸出雇傭軍,現在的梵第岡的衛士仍來自瑞士。而日內瓦則向整個歐洲派出勇敢的傳教士。然而,預定論是最具爭議性的加爾文教義之一,有時導致排外或攻擊性的態度。
信仰:強調上帝對整個受造世界的絕對主權。
地方:瑞士日內瓦聖皮埃爾大教堂和加爾文禮拜堂。
問題:什麽使得加爾文主義在新教運動中脫穎而出?
日內瓦一一加爾文主義的民主與神權典範
如今,在法國和意大利等天主教國家,華麗繁複的時尚風格蓬勃發展,而在德國、斯堪的納維亞以及美國等新教占主導地位的國家,簡約實用的時尚風格更為流行。在大多數新教國家,產品或服務的功能性和效率往往比外觀更受重視。這種文化傳統的對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到加爾文的影響。加爾文所推崇的直線般的簡約風格不僅體現在宗教活動中,還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民主”與“神權”這兩個概念在曆史上極少並存過,但在新教改革時期的瑞士諸邦,它們卻奇跡般地結合在一起。路德宗主張天主教會與國家分離,以使他們的日耳曼諸侯支持者受益。而瑞士的改革者以歸正宗教義指導國家。烏爾裏希·慈運理在蘇黎世如此推行,約翰·加爾文在日內瓦亦然, 這是神權。瑞士城市不是由王公統治,而是由多數人選舉市政委員會,製定法律和規則,此為民主。
日內瓦共和國曾經自由但混亂虛弱,加爾文到來後用宗教凝聚人民,並說服市議會采用嚴刑峻法,改造社會風氣,甚至是時尚風格。例如,加爾文的神學觀點強調嚴格遵循《聖經》,他希望通過消除一切未經《聖經》明確規定的做法來淨化宗教禮拜。因此,教堂禮拜的重點是信徒聚會和講道。牧師穿著樸素,與普通民眾無異。16世紀至17世紀初,日內瓦禁止在禮拜中使用樂器和複調音樂。教堂建築風格簡約方正,隻有一個簡單的講壇,沒有聖像、沒有華麗的祭壇、沒有管風琴、牆麵上亦未裝飾藝術作品。當歸正宗流行於荷蘭,這種簡約的風格甚至改變藝術傳統。原本由貴族或教會委托繪製的神話主題華美畫作,比如魯本斯的畫作,被倫勃朗描繪普通人生活的作品所取代。
加爾文建立的“新教的羅馬”,井然有秩而強大。加爾文關於以神的律法全麵治理社會的願景既富有創新性,又充滿爭議,並影響後來的清教徒運動及其他試圖融合信仰與政治的嚐試。加爾文身體力行,至死保持謙卑。他的墓地沒有留下任何標記,以至於今日無人知曉其確切位置。
信仰:嚐試通過神的律法融合信仰與政治。
地方:法國努瓦永的約翰·加爾文的出生地; 瑞士日內瓦的宗教改革紀念牆及宗教改革博物館。
問題:一個社會應當推崇共同的核心信仰,還是鼓勵多元身份?
所有信徒的精神平等
早期瑞士聯邦的十三州都是民主共和製政府,由公民選舉代表組成議會作為領導機構及決策。加爾文借鑒此架構,革命性地運用到教會的組織中。加爾文派教會摒棄天主教會和路德派的主教製度中複雜的逐級集權結構,而以教會職能為基礎,圍繞社團和民選長老大會進行組織。職能職位包括牧師、長老、執事和教師/博士。職業神職人員隻是聖經教師和社團管理人員。教會定期從普通信眾中選"長老"組成委員會,以此為最高決策機構。這個民主機製是對教會組織結構的革命。加爾文的長老體係允許信眾廣泛參與。
雖然約翰·加爾文在日內瓦的治理模式是神權政治,他所確立的原則,如問責製、在上帝麵前的平等以及對暴政的抵抗,產生了超越其時代的深遠影響。加爾文神學強調上帝的主權和人在上帝麵前的平等,無論是教宗、國王、將軍,還是農民、水手、匠人、小販。這些觀念催生推動社會平等與民主發展的思想。通過拒絕絕對的人類權威並提倡教會內部的共同治理,他為參與式治理奠定基礎。
加爾文強調所有信徒在精神上的平等,使平俗信徒能夠積極參與教會及社會治理,打破傳統的等級製度,使權力不再僅集中於神職人員或貴族手中。這一原則在憲政政府的發展以及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英國內戰等運動中起到重要作用,為現代民主治理在宗教和世俗領域的發展鋪平道路。
加爾文主義強調上帝與其子民之間的契約關係,這一理念影響政治思想中的社會契約理論(如約翰·洛克的理論)。北美殖民地的加爾文教徒,尤其清教徒,在其教會社區中實行參與式治理,這種做法影響更廣泛的民主實踐。加爾文主義廣泛傳播至歐洲各地(瑞士、蘇格蘭、英格蘭、荷蘭、法國),並影響長老會和清教徒等其他運動。加爾文主義傳統深刻塑造了這些國家的政治文化。加爾文派新教被廣泛認可對現代世界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
信仰:建立自下而上的結構,由長老(平俗信徒領袖)和牧師組成。
問題:在平等方麵,精神、人格、機會和分配之間有哪些區別?
聖餐——基督對信徒的靈性臨在
在早期的新教改革中,有兩位最具影響力的領袖:馬丁·路德和烏爾裏希·慈運理。他們有相似的目標:拒絕教皇權威,強調“唯獨聖經”,並反對許多天主教教義。1529年,慈運理和路德在德意誌的黑森的馬爾堡會麵,試圖解決德意誌和瑞士改革者之間的神學分歧,聯合新教對抗天主教會。雖然他們在15個神學問題中達成了14個共識,但由於在聖餐(天主的晚餐)問題上的嚴重分歧,他們未能實現聯合。他們的神學分別發展為路德派和改革派。約翰·加爾文繼承了慈運理許多改革派的觀點,但在聖餐問題上不認同。
天主教的“變質說”認為,基督以神秘的方式真實地、肉體上臨在。餅和酒在本質上真正變成基督的身體和血,盡管外觀仍然是餅和酒。隻有受洗且處於恩典狀態的天主教徒才能領受聖餐,隻有受任命的神父才能祝聖聖餐物品。
路德的“共質說”也相信基督的真實肉體臨在,認為基督“在、與、並在”聖餐物品之中。然而,餅和酒仍然保持原樣,仍是餅和酒。所有有信仰的受洗基督徒都可以領受聖餐。神父很重要,但不是絕對必要的。
慈運理的“象征/紀念觀”否認基督的臨在。餅和酒沒有任何變化,僅僅是對基督獻祭的紀念和象征性的順服行為。任何理解聖餐象征意義的基督徒都可以領受和主持。
加爾文的“靈性觀”解釋為基督的靈性臨在,介於路德和慈運理之間的中間立場。餅和酒沒有發生變化,有真正信仰的信徒通過聖靈在靈性上得著基督的喂養。神父並非必要。
關於聖餐的爭論從來就不僅僅關乎餅和酒,它幫助區分不同教派的身份。它涉及基督的本質、救贖、恩典、教會權威和敬拜等核心神學問題。如今,大多數浸信會、福音派和非宗派教會遵循慈運理的象征觀,而長老會和公理會則遵循加爾文的靈性觀。
信仰:將聖餐視為基督為信徒而靈性同在。
地方:德國黑森州馬爾堡城堡
問題:你的信仰中最重要的理念或實踐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