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女王和詹姆士國王雖然是新教徒,但他們並不容忍任何挑戰英格蘭國教的人。他們不僅迫害激進的分離主義者,使這些人不得不流亡至荷蘭和美洲,還迫害溫和的清教徒。1625年,查理一世繼位成為英格蘭國王,他迎娶一位天主教法國公主,試圖改變英國教會傾向天主教。這使得清教徒受到更大的壓力,最終決定流亡。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先例鼓舞人心。
林肯郡的一群清教徒成立馬薩諸塞灣公司作為商業企業,並獲得英王授予的新英格蘭土地特許狀。富有的律師約翰·溫斯洛普願意移民並購得股份,所以被選為總督。1630年春天,他率領一支由11艘船組成的船隊,載著約700名清教徒橫渡大西洋。在旗艦“阿貝拉”號上,溫斯洛普發表了著名布道《基督教仁愛的典範》,闡述清教徒對新社會的道德和精神願景,稱其為“山巔之城”。這個著名的隱喻象征著清教徒在上帝之下的特殊,不是為自己尋求特權,而是特別責任,設定道德高標準和行為高目標。此象征後來演變成美國特殊論,被美國領導人多次引用,表達美國作為世界模範的作用。
艦隊在塞勒姆登陸後,清教徒們選擇查爾斯河口作為港口,並在河流沿岸建立幾個城鎮。溫斯洛普總督以英格蘭林肯郡的波士頓命名波士頓,作為新英格蘭的第二個殖民地的首府。這標誌著長達十年的清教徒大遷徙正式開始。自治政府和政策施行有期限的民主製度,但最初的投票者僅限於少數公司股東,後來擴大到教會裏的清教徒,但不包括其他基督徒。深受清教信仰影響並懷抱建立基督教社會的願景,溫斯洛普采取神權和權威的治理方式,是加爾文的日內瓦鬆散版本。為了維持秩序,他支持製定監管個人行為的法律,並推行嚴格的道德規範,懲罰異見者以及違反清教徒準則的人。溫斯洛普的領導對馬薩諸塞早期的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於清教徒重視受過教育的神職人員,以維係殖民地的宗教基礎,他們以劍橋大學或牛津大學為模板創辦一所學院。兩年後的1638年,牧師約翰·哈佛將自己一半的遺產和400本藏書捐贈給學院。為紀念他,該機構被命名為哈佛學院。
信仰: 試圖樹立清教徒虔誠生活的榜樣。
地點: 波士頓的約翰·溫斯洛普雕像;美國劍橋市的哈佛大學
問題:美國在宗教與政治上,有什麽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