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望遠鏡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奧利弗·克倫威爾:英國史上唯一共和國的清教徒“護國公”

(2025-05-23 09:38:39) 下一個

從前,一位英國國王因宗教問題壓迫臣民。憤怒的人民發動起義,斬首國王,並將王國變為共和國。這並非童話故事或虛構小說,而是英國曆史上的真實事件。

 

17世紀初,偏向天主教的國王查理一世,授予巴爾的摩勳爵及天主教移民皇家特許狀,允許他們建立巴爾的摩和馬裏蘭殖民地,並以天主教徒的瑪麗皇後的名字命名。後來該殖民地成為美洲第一個向所有基督徒開放宗教自由的地方。

 

查理一世登基後集權,曾解散議會長達11年,直到他需要資金鎮壓蘇格蘭叛亂,不得不召開“短期議會”。因為他強令蘇格蘭人用天主教化的英格蘭國教取代蘇格蘭教會的長老會製度,最終引發蘇格蘭入侵。他隨後又召開“長期議會”尋求封建貴族領主們支持。《大憲章》於1215年確立“法律高於王權”的原則。而本是君王顧問機構的議會,拒絕國王的提議、挑戰王權、廢除國王的諸多專製行為,引發保皇黨與議會黨之間的英國內戰。

 

國會議員奧利弗·克倫威爾——一個“40歲前默默無聞之人”——在戰爭中崛起,成為議會軍“新模範軍”的統帥。他率軍擊敗保皇派,並於1649年以叛國罪處決查理一世。自此,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三國成為由議會和克倫威爾統治的共和國。後來,克倫威爾解散“殘餘議會”,自任“護國公”。作為狂熱的清教徒,他在共和國強行推行清教改革。他容忍蘇格蘭的長老會信仰,但對愛爾蘭的天主教叛亂者發動戰爭,造成多處大屠殺。

 

克倫威爾的崛起震驚整個歐洲。臣民斬殺國王建立共和國,直接威脅到“君權神授”的理念。一些歐洲君主因此變得更加不容忍政治和宗教上的異見者。在法國,路易十四強化天主教信仰,推行絕對君主製,並著名地宣稱:“朕即國家。”然而,這最終促成了法國大革命。與此相反,英格蘭在克倫威爾去世後恢複君主製。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天主教徒詹姆斯二世,迎來新教徒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半世紀內議會貴族處決一位國王又推翻另一位後,新君王大幅放權給議會並接受《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至上的君主立憲製,這一體製延續至今。

 

信仰:尋求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清教共和國。

 

地點: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宮的克倫威爾雕像;英國劍橋的悉尼·蘇塞克斯學院;英國伊利的奧利弗·克倫威爾故居。

 

問題:引外國入侵推翻君主,達到政體改革的貴族們,是賣國賊、弑君叛徒、或愛國者?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