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斷更新

(2016-04-23 11:52:26) 下一個

(一)

這個世界

從來不是

由心而生

一朝執念

不過是

癡人說夢

罷了

 

林朗

 

(二)

一切的痛苦,憎惡,悲傷,快樂,自負,自卑,都是自己內裏產生的,與他人無關,都是自個兒與自個兒過不去。人需要找到某種東西來解釋這些來救贖自己,自圓其說。這麽說來,信仰不是救贖,成功法則不是救贖,好友或是愛人的陪伴和安慰不是救贖,健身、旅遊、讀書、音樂都不是救贖,能救贖自己的唯有自己跟自己和好,唯有心裏那個擰巴的節解開,無論用什麽炎黃武帝孔孟老子之道來自圓其說,最後難得糊塗,最後放過自己。

林朗

 

(三)

Expectation真的很重要,生活中大部分的歡喜悲憂大多來自於此。你辛苦工作賺得100塊錢,沒什麽值得興奮的;如果某天你偶然從箱底的衣服口袋裏搜到100塊,你大概會喜出望外了。從後者獲得的幸福感遠遠超過前者,即使兩件事情的本質都是你的淨資產增加了100塊。發現了嗎,幸福感受控於expectation。你expect發的工資起碼7000,結果隻有6300,一怒之下取消所有計劃好的大餐和逛街,隻關注在少的700上,卻忽略了其實已經進賬了6300。看到了吧,你的消費決策也在expectation的掌控之下。市場expect美聯儲9月加息,然而人家央媽遲遲無法狠下心來,瞬間美股刷刷齊漲。明白了吧,什麽公司市值,什麽發展前景,都是狗屁,隻要你逆著市場預期來這麽一下,股市分分鍾受製於expectation。所以,結論是,要想獲得幸福感,就把自己的預期壓得極低極低就好了。這也是為什麽有研究稱,悲觀人士其實更加幸福的原因吧。

林朗

 

(四)

世界有兩種人:一種人,看看自己saving account的balance,再看看credit card的balance,然後把前者減去後者,認為這是自己在銀行擁有的財富;另一種人,看看自己saving account的balance,再看看credit card還剩多少credit,然後把前者加上後者,認為這是自己在銀行擁有的財富。你是哪種呢?

林朗

 

(五)

“天生才華橫溢的小說家,哪怕什麽都不做,或者不管做什麽,都能自由自在寫出小說來。就仿佛泉水從泉眼中汩汩湧出一般,文章自然噴湧而出,作品遂告完成,根本無須付出什麽努力。這種人偶爾也有。遺憾的是,我並非這種類型。此言非自誇:任憑我如何在周遭苦苦尋覓,也不見泉眼的蹤影。如果不手執鋼鑿孜孜不倦地鑿開磐石,鑽出深深的孔穴,就無法抵及創作的水源。為了寫小說,非得奴役肉體、耗費時間和勞力不可。”這段話摘自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麽》。跑步如此,寫作如此,做研究如此,人生各樣的事情大抵也都如此吧。所以,早睡早起,吃健康食物,鍛煉跑步,這種高度自律的生活,並非因為自己喜歡這樣,也全都是為了心裏那一點點微小的理想,為了用盡氣力與現實對抗吧。

林朗

 

(六)

個人經驗,學經濟學重要的是記住兩點,一切不明白的都能明白了。第一,人都是自私的。任何人,我是說任何人,都會考慮某種代價地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最偉大的慈善家也毫不例外。人的行為就是人的選擇的體現,是其效用最大化的體現。任何一種行為都是個體內在效用最大化的外在表現。一個人去不去教會,在去與不去之間有兩種選擇,你選擇了去,那就表示去比不去帶給你的效用更大。第二點,自由經濟最大化社會總福利。我是一個自由經濟主義者。任何破壞自由經濟的行為,無論壟斷,寡頭,政府幹預,稅收還說補貼,都在破壞市場力量改變市場走向,自由經濟被破壞,就會帶來某種福利損失。這並不是說自由經濟是最好的,涉及到價值判斷時,問題就變得複雜而無解。最常用的例子是餅的比喻,一張餅是大還是小是總福利問題,這張餅如何分就是價值判斷問題了。整個社會該如何分這張餅,以怎樣的製度和標準來分,是否公平,是否有效率,都是後話問題了。

林朗

 

(七)

最近寫了很多雜文和散文,獲得文學城的讀者的點讚,讓我覺得是不是可以繼續寫下去。其實我想寫的有很多,而獨獨沒有雜文和散文。寫雜文散文純粹是休閑時刻的一點點小愛好:想法和情愫太多,多到要溢出腦海,若不付諸筆端,實在難受。然而一直以來,我都隻想寫小說和遊記,可是苦於沒有精力和時間。小說的難處在於,筆者需要花時間打破自己本身生命體驗的束縛,去創造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物及其人生;遊記的難處在於,出門旅行的次數受限於時間和金錢,旅遊經曆實在羞澀。但是,總是想著,繼續這麽筆耕不輟的話,總有一天可以把寫過的雜文和散文應用在小說情節中罷,也就抱著這樣的信念,繼續寫下去了。我不寫詩歌,因為寫不出來。自己對文字的運用還未達到詩歌的程度,所以我隻喜歡讀詩歌(現代詩中以木心的詩為最愛),而不寫。

林朗

 

(八)

我以前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靈魂和思想,這是太過私人的東西,無法與人分享也不會有人懂;孤獨是必然的,甚至於在最親密的人麵前都需要坦然地接受孤獨。人與人的溫情,在悲觀者眼裏,是不可一世的做作和虛偽;在樂觀者眼裏,是再次投入獨自對抗孤獨這一殘酷戰場的加油站。

林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