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
看完書,我又回頭看了一次電影。男主選的不錯,形象很接近。不過覺得還是奧本海默真人更帥氣。
感覺確實得有點對那個背景時代的了解,現在電影的每個細節都理解了,第一次看電影的時侯都忽略了。
Nolan did a good job。奧本海默有豐富的一生,導演諾蘭盡可能壓縮到三個小時,非常不容易。可能要拍個電視劇才行。電影隻能把很多信息都放在人物對話裏了。然後這麽多信息,就有取舍,那是諾蘭為我們篩選了,是他對奧本海默一生的解讀。從這點來說,我是寧可看書的,書比電影好看。
從劇情來說,一開場就是Lewis Strauss接受內閣對他提名商務部長的聽證會,聽證會問題都圍繞著奧本海默為了得到security clearance安全檢查,而被羞辱的往事。然後很快鏡頭就轉到奧本海默在他的聽證會上被谘詢的場麵。於是就在Strauss和奧本海默分別被質疑的時候,經過兩人交叉的回憶,敘述,奧本海默的一生徐徐展開。這方麵是諾蘭很熟練的玩轉時間線的做法,時間雖然前後跳躍,但是紋絲不亂。
Strauss被質疑的每一個場麵都在說“Karma“ ,因果報應。所以他對自己的處境有意無意都在重複很多當時對奧本海默處境的刻毒評論“誰也不想一輩子被懷疑,要用一輩子去辯護“ “這不是法庭,他無法為自己辯護“。所以這都暗示了Strauss關於商業部長的提名,注定是失敗,是羞辱。這也是用Strauss被羞辱的一條線,力圖平衡奧本海默被羞辱的那種沉重壓抑悲憤。不過我因為不知道這段曆史,剛開始完全沒有領會應該為Strauss的遭遇感到幸災樂禍,感到正義終於來臨的輕鬆。
另外我覺得把奧本海默的悲劇變成了他和Strauss之間的個人戰爭,是削弱了這件事的悲劇性。Strauss是必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奧本海默是冷戰中整體環境對共產主義歇斯底裏的恐懼的犧牲者,Strauss背後是保守共和黨。國家機器要這麽對你,對你的學生,對你的兄弟,你怎麽逃啊?所以當愛因斯坦勸奧本海默的時候,他說“I love this god damn country". 才讓人如此動容啊。
這部電影整體氛圍實在壓抑。奧本海默在歐洲求學,一看就是快崩潰的樣子,晚上躺在床上想星空的奧秘,能不瘋嗎。可是後來他在德國是得意輕快的,電影沒有表現出來。他在伯克利也是寶馬輕裘,很多朋友,他很慷慨大方,很多學生粉絲。電影也看不出來。跟女朋友做個愛吧,皺著眉頭,女朋友還要跑去拿出一本梵文書,說出“死神“那句預言。他就不能享受輕鬆的愛情嗎。和弟弟,還有朋友在他最愛的新墨西哥騎馬,露營,夜觀星空,本來也是野外的放縱狂野的好時光,結果和弟弟因為他要結婚又吵一架。
我覺得如果影片能夠突出從前他的年少輕狂,恣意快樂,和後麵的沉鬱壓迫,會有更加鮮明的對比。現在電影裏的奧本海默用一位朋友的話說,就是有破碎感。然而奧本海默有很多特質,並不僅僅是破碎感。他也不是生來就是要為科學獻身的殉道者,隻是命運不知不覺把他帶上了殉道的路。
我喜歡奧本海默和妻子在聽證會結束的對話,那是諾蘭自己對奧本海默逆來順受的解讀“你以為人們經過這件事(羞辱),就可以原諒你犯的錯嗎(製造原子彈)?他們不會的“ 。
其實如果沒有兩個權威老師,世界上哪來的奇跡?第一個老師就是Fuchs,他給錢三強畫了曼哈頓計劃的草圖,第二個是赫魯曉夫,提供了蘇聯核武器的部分資料參數。
再考慮到奧本海默本人的政治背景,這樣的人FBI怎能不查他?更何況也沒對他怎麽樣。就是不能再參加機密項目了,他一樣是普林斯頓的院長,算是愛因斯坦的老板,一直到死。
國會對奧本海默這樣重大特嫌的算是高舉輕放。但是對錢學森這樣的非我族類的,出手是非常狠辣的,一扣留就是5年要他的知識過時才能放人。至於日本人集中營就更別提了,寧可錯辦一千,也別漏網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