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奇Leonard Cohen怎樣寫出了“哈利路亞“這首歌,今天看了他的紀錄片: Hallelujah, Leonard Cohen, a journey, a song。 Hulu上有。
紀錄片集中在他寫這首歌的過程,不過不可避免提到他的整個成長過程。他這一生完美描述了追求spiritual awakening所經受的挑戰。
他三十多歲,才轉成歌手,之前隻是詩人,不太識譜,不會彈吉他。他一直讓我想起羅大佑。羅大佑是別人唱他的歌都比他唱的好聽,Cohen也有點這意思。所以“哈利路亞“這首歌有無數版本,無數翻唱。真是很有意思,能聽出不同人的不同演繹。女歌手會唱的比較激昂,仿佛從這歌汲取了力量;男歌手反倒低沉溫柔。
但是這首最著名的作品並不順利,他花了七年創作,曆經一百多稿,最後又被Columbia 唱片公司拒收。唱片公司都付錢了,最後聽了錄音把這首歌說的一無是處。整個團隊大受打擊。其實可能是他太超前了,當時人不理解。後來隻好找了一家小公司,匆匆發表。這中間Bob Dylon在自己的演唱會唱過這首歌,欣賞他的歌的人有,可見並不是孤芳自賞,但是還是等過了十年經過Jeff Buckley才被世人了解。Jeff Buckley是個很有天賦的歌手,出了好幾張專輯,他曾經是很被看好的。有人評價他年輕的聲音唱這首歌比那些老男人好。我想他雖然年輕,但是可能因為個人的身世,還是唱出了那種既破碎又充滿希望的感覺。Jeff Buckley曇花一現,三年後年僅三十歲就意外溺水而亡。他悲劇性死亡,又推了這首歌一把。仿佛宇宙在用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機為一首歌完成“集體創作”。 至此這首歌才開始大紅,廣為傳唱,擊中了很多人的心。
一直到2009 年,有位年輕歌手Alexandra Burke參加talent show,憑借“哈利路亞“ 得了冠軍,她發表了這部單曲,長期雄踞歐洲歌曲排行榜第一,這激起Jeff Buckley歌迷的憤怒“ 網紅也配唱這首歌?” 他們不停下載Jeff Buckley的“哈利路亞“ 把他的版本刷到了榜首,而Cohen唱的版本也被刷到了三十多位,堪稱奇跡。
其實有誰不配唱這首歌呢?這首歌就是能帶出不同的情緒,抑鬱的,哀傷的,振奮的,甜蜜的。。。。。。
Susan Cane有本書《Bittersweet: How Sorrow and Longing Make Us Whole》,這本書深入探討了 “苦樂參半”(bittersweet) 是麵對失落、孤獨、遺憾時,依然選擇溫柔麵對的能力。它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深層的感知力,是靈魂覺醒的重要入口。“苦甜交織,是我們同理心、創造力,甚至對神聖渴望的隱秘源頭。”
在書中,Susan Cain 提到了《Hallelujah》這首歌,她說:“Leonard Cohen’s ‘Hallelujah’ may be the ultimate bittersweet anthem.”“科恩的《哈利路亞》也許是終極的苦樂交織讚歌。”
Cohen的歌一定要聽歌詞,somehow,覺得他唱每首歌調都差不多。那句“萬物皆有裂痕,裂痕中才有光“也是出自他的歌Anthem。
Cohen即使經過了這麽多人生起伏,即使寫出了“人生苦樂參半,我們依然可以溫柔為生命唱讚歌“的哈利路亞,他還是要繼續麵對精神危機。追求精神清明的道路從來就不容易。他六十歲後在禪修中心過了六年,療愈嚴重的抑鬱症。七十多歲的時候,他被經紀人欺騙,卷走全部資產,隻能從頭再來,又開始到處開演唱會。但是他說他既有經濟危機,也有一種要在有限時間完成作品的危機。這兩個危機合在一起是種巧合。對他這樣的人,一定明白,這是宇宙和他的共同安排,他還要繼續創作下去。
看到他開演唱會之前緊張不已,擔心自己已經過氣,他在演唱會上非常謙卑,也挺讓人心疼。但是他做到了,已75 歲高齡在台上靈活挪動,開三個小時演唱會。結果他低估了歌迷的熱情,演唱會大受歡迎,他在幾年內周遊世界開演唱會。
2009 年他甚至去了Coachella! 可惜那時候我既不知道他也不知道Coachella。即使知道,當時我很可能太年輕,不能理解他的歌。
2001年電影Shrek選了哈利路亞這首歌,因為製作人非常喜歡這首歌。電影把這首歌又推上新的popularity。電影本來選了一位22 歲的歌手,可是錄完以後,製作人嫌他太年輕了,唱不出這首歌的滄桑,覺得他唱的像剛剛失戀。又把他臨時換掉了。我不記得Shrek裏有這首歌,說明當時我肯定沒有聽懂。
Cohen最後一張唱片是2016 年十月出版的,那時候他剛過了82 歲生日。一個月後他就去世了。Cohen一直創作到死。他真的特別鼓舞。老年失財又怎麽樣?這也是人的終極恐懼之一吧。 但是隻要有旺盛的生命力,我們就不會困苦。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創造力,最終一切自有安排。
非常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