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回國的大部分時候,家人都會安排打點一切,但是我已經感覺到回國對我們越來越難了。國內那些很引以為自豪的便利,對我們卻是障礙。這次回國在香港轉機,除了便宜,還有一個原因是我擔心在國內轉機的時候萬一遇上航班延誤,需要改航班等狀況,我一個三無人員(沒有國內手機,沒有國內身份證,沒有國內銀行卡),將無法一個人解決這些問題。
這次回國,因為家裏人都在醫院忙爸爸的事,我不想給他們再添麻煩,所以做了很多準備。我也是很獨立的,單身去歐洲,或者單獨帶孩子去歐洲,全家去南美那些傳說中不太安全的地方從來沒有怕過。現在讓我很發怵的地方恰恰是回中國。
我提前做的準備是在amazon買了手機和中國sim卡。我去年把手機換成iPhone14,就是無卡的了,不能換電話卡。而且我也不想把美國手機換成中國卡。美國手機帶回國,繼續用美國sim卡,可以直接用Google還能上文學城等網站。
我想有了國內的手機,其餘操作就會簡單了。但是首先遇到的問題是amazon買的這個SIM卡,折騰了一個晚上也無法開通。這個電話卡是上海號碼,實名製申請開通,上交我本人的照片,我和護照合影的照片,我和護照和電話卡合影的照片,再把護照和SIM卡分別拍照。。。 花樣組合之後,把照片發email申請批準。批準是通過了,但是電話卡還是無法開通。在姐姐幾部手機上實驗了都不行。在Amazon給了差評,amazon二話不說就退錢了。還有我圖便宜買的一個諾基亞手機,用戶體驗也很差,操作非常困難。
後來還是姐夫從北京家裏給我帶來一個舊手機,然後姐姐買了SIM卡,我終於有國內手機了。然後裝滴滴出行和點外賣的app,還裝了支付寶。這樣至少我一個人在醫院陪爸爸,吃,行,的問題就解決了。結果支付寶可以用我的信用卡,可是叫車和點外賣的時候還是不接受我的國外信用卡。後來在淘寶買東西,也是有時候可以用國外信用卡,額外要支付手續費;有時候店家就不接受。我隻能在支付寶上連上姐姐的銀行卡,叫“親情卡“,中間還要發給她手機驗證碼,要等她給我發回驗證碼。後來我用支付寶想訂機票,也還是不接受境外信用卡,而且連姐姐的親情卡也不接受了,因為訂機票要輸入我的護照等身份信息,和我姐姐銀行卡的身份信息對不上,就卡住了。最後隻能姐姐幫我訂機票。
朋友建議我自己辦個銀行卡,我上網查了一下,並不符合要求。網上還歡天喜地說“外國人都表示太方便了!“
六七年前我回國已經發現越來越封閉了。當時帶倆孩子在湖南的金店想買點金首飾,倆孩子已經美滋滋都帶上身,但是我的信用卡刷不了。要用姐姐的支付寶賬戶,又一直要她的驗證碼,她不在身邊我也老是驗證不了。最後我們摘下首飾落荒而逃。但是曾經不是這樣的,20 年前回國的時候,我們隨便在小城市的街頭都可以用我們的銀行卡取人民幣,那時候我們的bank of America和國內工商銀行可以互通。信用卡也可以用。後來發展越好,越來越富有,卻越來越有遺世獨立的態度。
從此我對國內的發展持悲觀的態度。這是個思維問題,這種思維有一種有你無我,或者唯我獨尊的氣質。正好昨天看到有人評論說,中國和美國必須要鬥個你死我活出來,因為這就是係統完全不同,隻能一方取代另一方;而美國和地球上其餘大部分國家都可以良性競爭,因為係統相同。我覺得中國人的文化,比如愚公移山,精衛填海,都有一種我不去就山,山要來就我的氣質。所以中美兩套係統不同、這是文化決定的,也是因為中國不信任西方,所以Google不用,要用自己的百度;Uber,amazon,現在都紛紛退出中國了,無法和中國的那些相似的本土公司競爭。當然可以說他們對中國市場適應不良。
所以國人出國可以很驕傲地說,銀聯卡全世界可以用,微信支付,支付寶全世界可用,中國電信的號碼到了美國也能用。並不會必須辦當地銀行卡,不會必須用當地號碼。反過來就不行。
現在我去歐洲,南美,非洲,都可以一張信用卡走遍世界,或者隨時用美元兌換當地貨幣。在當地都可以用穀歌搜尋或者導航(唯一不行的地方是古巴,沒信號,手機基本沒用);amazon自動換成當地地址,用amazon買啥都行;大部分地方曾經可以用Uber,現在很多國家不支持Uber打車了,要用他們自己的軟件,但是我下載之後連上我的信用卡都沒有問題。和本地的導遊們全部用WhatsApp聯係。
隻有回到中國,我是徹底的外鄉人。全部軟件都要更新,信用卡用不了,甚至本地的貨幣,人民幣都用不了。這次我帶了家裏所有的人民幣,都是孩子們曆年收到的紅包。妹妹從機場接我的時候要付停車費,我趕緊抽出一張百元人民幣,妹妹說她自己也好多年不用人民幣了,用了也是給別人添麻煩,無法找錢。所以最荒謬的事是在這兒,為什麽中國的貨幣在中國用不了?
結論就是,在中國,我無法獨自生存,感覺很是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