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The Road to Character》讀書筆記

(2025-11-17 14:02:41) 下一個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說教的書,正相反,

這是一個曆史學家David Brooks對自己國家文化的深刻反思,

一個精辟深入到人成長過程中因果關係的曆史研究,

一個不帶宗教色彩卻能把信仰是如何塑造人的具體步驟講清楚的說明書,

這是一個母親的最高級教科書,是自我成長終身的必修課。

這裏記錄了十個著名或不著名但都是對曆史影響深遠的人的人生。

 

書中以一個比喻開場:

亞當1號代表想要追求世俗成功的你,亞當2號代表想要活出生命的你。

亞當1號是你寫在職場簡曆裏的內容,亞當2號是在你的葬禮上的提及。

人性的兩麵,似乎像太極,時而對立,又相輔相成。

整本書的剖析又清楚地顯示:亞當2號,才是根基。

信仰可以讓人時不時回到亞當2號,實現亞當1號和2號的循環生長。

 

作為一個媽媽,閱讀這本書,有一個觀察,優秀的孩子的成功大多源於幼年時期的這兩件事:通過勞動為他人服務和大量閱讀。真正優秀的人都是從serve別人開始, 從品德養成開始。

書中有一位智慧的母親:艾森豪威爾的媽媽Ida。她有虔誠的信仰,她似乎也深諳人性的複雜,一方麵她給予孩子絕對的自主和無條件的愛, 同時又嚴防死守容易產生sin(人性中向壞的傾向性)的環境,預防和及時清理sin。延遲享受能夠幫助抵禦sin, 即時享受卻有利於滋生sin。和當今的美國文化背道而馳。對於sin,父母對孩子,不是管教而是帶領。她的話滲透著智慧,在10歲的艾森豪威爾脾氣失控後,Ida說:‘Hatred is a futile thing, which only injures the person who harbors it.’

Once you sin, you are more likely to sin again. Sin, when it’s committed over and over again, it hardens loyalty to a lower love.

Ida對sin的恐懼,顯示了她的智慧,也展示了她的信仰。

Ida也很清楚愛亦是塑造品格的工具,人是這樣一種生物,永遠在渴望在追求,身體情緒化地在進行著配合, 所以要把欲望變成對更高級別愛的渴望。

艾森豪威爾真是幸運的,他一生中還遇到了優秀的導師Fox Conner。

艾森豪威從Fox Conner 學會:Always take your job seriously, never yourself. He never put on airs of any kind. He was open and honest to any man. 並且在工作中中堅持學習和閱讀。

還有一位頂級的母親:奧古斯汀的媽媽 Monia。她自己就哲學思維和辯論能力極高,但一生死守一件事:為奧古斯汀禱告,連神父都煩她了,直到奧古斯汀三十三歲,她生命的倒計時,某個偶然的機緣奧古斯汀幡然醒悟,從成功的世俗隱退,成就了傳世之作。

 

聽起來,這裏似乎是在用亞當1號的成功定義亞當2號,的確書中十多個人物,無論知名度大小名,都是曆史上頗具影響力的。但實際上他們亞當1號的所謂成功,沒有一個不在是追求亞當2號的過程中實現的。雖然具體路徑有所不同:

George Eliot:Love to virtue

Samuel Johnson:  Write to virtue

Augustine:  Surrender to virtue

Frances Perkins: Vocation to virtue

Eisenhower: Self-defeat to virtue

Marshall: Institutional thinking to virtue

 

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位了不起的女性:Frances Perkins 

Perkins 是羅斯福時期美國勞工部長,也是曆史上第一位女內閣。她選擇不在公眾麵前展示自己。The party of reticence believes the render emotion of inner world are brutalized and polluted when they are exposed to the glare of public exhibition. 

所以明智的人不該在社交媒體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 因為那不可能是不被殘酷對待和易受汙染的,要麽就得是作秀。Damage is done when people bring intimate things before mere acquaintance or total strangers.

She practiced thousand little acts of self-discipline to guard against self-indulgence and self- glorification. She seeks for forget herself and submerge vocation that she finds purpose and eventually fulfilled herself.  

Although the virtue of reticence can yield vice of aloofness.

Perkin 晚年也不企圖在政治上為自己正名,這是她為維護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項:品德,需要付出的代價。

 

幸福做為目標,實際上是追求不到的,隻有在完成使命的過程中有可能有幸福。或者說,人永遠不可能有一個完美的幸福狀態,隻有永遠追求的狀態。讓人有幸福感的兩個主要指標:成就感和歸屬感,都是在追求使命的進程中得到的。追求使命,就要忘“我”。

 

還有一點值得記錄的是:奧古斯汀那一章講到有序的愛。多年前,在我看來人就像有很多層對焦的顯微鏡,每層都有個洞且能轉動,隻要洞都對齊了,上帝的光就能照進來。那這幾層究竟是什麽呢, Augustine給了他的回答,可能也是為什麽那章叫“有序的愛”吧:

第一層:思維上:不以自己的為中心,以上帝為中心

第二層:行動上:放棄做一切不受神喜悅的事

第三層:情感上:感受新的聖潔的喜悅比從舊物的得到滿足更甚

第四層:能量上:徹底降服和接受造物主的意誌,不再以個人意誌做事

第五層:心靈上:服務,榮耀,聚焦,全心地愛你的神。

雖然是個人意誌屈服於上帝意誌,但我們仍然需要踐行自律。

 

再從信仰說到文化:

人是越sin越容易sin,一去不回頭,不自知,還容易讓我們生出一種“自以為義”的sin. 美國文化的墮落,是源於我們丟棄了sin這個概念。有的人先是看到sin的存在再看到God , 有的人是先經曆心靈的不滿足之後抬頭看到God,才看到Sin。是不是可以說:看到Sin就看到了God, 看到God就看到了Sin。

沿著曆史的時間線回看美國文化:

Now:看中成就,無視品格, Then: 看中品格,改正弱點

Now:自己是最值得倡導的,Then:  謙卑,自律

美國的衰落可能是從 The Great Generation (正好出生於二戰和大蕭條之,1910-1927)那一代開始,於1940-1950年間,他們摒棄了傳統的信條也不再追求精神和道德層麵。(我知道美國的教育是從1970年代開始走下坡路的, 道德的滑坡想必是教育滑坡的原因。)墮落的起始,原來並不是在艱難困苦的時代,反而是困難過去後放鬆的時代,二戰結束後經濟的高歌猛進伴隨商業化的文化,使人們得以忘記痛苦也不願再直麵痛苦,選擇性樂觀,這種傾向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回應。1946年Joshua Leibman的書《 Peace of Mind》, 倡導相信自己,歌頌自己,在New York  Times 暢銷榜上58周蟬聯冠軍。1952年Norman Vincent的書《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倡導相信自己歌頌自己, 蟬聯時代周刊榜首98周,暢銷至今日。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應該是都有。得到如此廣泛的回應,從心理上看,這種人生觀有助於實現幸福感, 注意不是實現幸福而是幸福的感覺。這就是其後美國文化的走向,人變成了自身感覺的俘虜,理直氣壯地把自己變成了視野的中心。Woke文化並不是近幾年才有的,而是始於1950-1960.  任何人,都能從某種角度成為受壓迫群體,都能滋生出從small me 變成big me的渴望,從此以後,人自身的惡,不再從自身尋找而是從社會製度中去尋找了。

如今社交媒體對生活的滲透更是以自我為中心,以點讚數為業績,一邊尋找著別人的肯定一邊伴隨著被排斥的恐懼。(順便問一下在讀此文的母親,你對自己的孩子在這種“Big Me” 的文化中長大有何擔憂嗎?)

總而言之:

文化不應該是去迎合人的天性,而是在認識自身的局限後的調整。

人是理想與欲望的混合體,要對自己的欲望持審視的態度

智慧,就是找出克服人性弱點的方式。

 

讀一本好書,能學到很多東西。知行合一,把認知記住最好的辦法是落實到行動上, 變成習慣。徹底把眼光從自己身上挪開,仰望,謙卑,願此生隻看到自己的sin,堅持為兒女禱告。

具體來說,成長的方式還可以用Daily sheet來踐行。 這我想起了在中國文化裏,《了凡四訓》的作者也是通過Daily sheet長期對品德的實踐和反饋進行訓練從而改寫了命運。品格有如生命,需要喂養和鍛煉。

 

不可否認,無論你是否相信上帝,所有這些優秀品質,在有信仰的環境中都能很好地得到培養和實現:使命感,忘我,謙卑,承受曆練的意誌,對人性弱點(sin)的認知,同工社團。

書中結尾,作者給出品格之路的理想模式:不為幸福而活,要為聖潔而活。認識到人類自身向壞的傾向(sin)和無法靠自己克服的事實。了解自身局限之後發信內心的謙卑。

我們不曉得風在哪裏,看到樹葉搖動方知它的到來。所有這些品格之路,在有信仰的人的成長道路上就是自然而然的模式。伏爾泰曾說,If there is no God, we need to invent one.  當然,不需要是名人,我們自己恐怕也會得出相同的結論吧。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