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者Yuval Noah Harari(尤瓦爾·赫拉利)是一個對世界上諸多國家和文化都有深度研究的曆史學家。身為一個以色列人,他同時還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和虛無主義者。無神論者,我可以理解,但虛無主義,我難以接受。於是我去把他的另外兩本書也聽了一遍 《今日簡史》(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和《未來簡史》(Homo Deus),企圖理解他的內心世界和世界觀。這是一個知識豐富且僅依靠邏輯來思考的學者。
作者的一些主要觀點:
未來的極權鬥爭不是在人類之間,而將是在人類和AI之間的爭奪。
人類急切地向往AI帶來的權利,卻沒有事先確保自己有掌控這種權利的能力,帶來的更多會是災難。
人類並不了解自己,AI的發展首要任務要逼迫和幫助人類先了解自己。人隻有先了解清楚自己,才能更好地給AI確定目標和規範。
世界的兩極分化不僅會日益加劇,而且AI在基因中的應用會使得階層跨越不再可能。
如同過去人類的進化,實用的可行的雖然不是最好的和人們所希望的,才會留下和盛行。
擁有Data才是擁有財富和未來。
由此帶給我的一些思考:
AI可以通過人的反應清楚地掌控人的心理,而人卻對AI的運作方式不得而知。不同的AI主體之間都是實時聯網的,不同的人主體之間卻是需要互聯網才能建立大規模鏈接。換言之,AI在人的決策係統中,人卻不在AI的決策係統中。如果有一天,AI再添加使用電子貨幣的功能,會不會在奪取人類權力的路上更近一步?
基因的進化需要億萬年,而AI的迭代速度很快。快的恐怕要輸給慢的。比如,AI能代替人工做,卻給不了人通過工作所獲得的快樂。這一點AI尚無能力改變。
2021年之前,大量的事實的原始數據還未受汙染,之後越來越多的AI生成數據已混跡其中。
然而什麽是事實?事實或許本來就不是純粹的存在,從人們能看到的,到人們想看到的,再到人們所記錄下來的。
當今許多人爭先恐後使用AI,害怕被AI的浪潮拋下,隨著AI工具給人的某些能力的延伸,也伴隨著逐漸退化的思考能力和大量汙染數據的產生。
對於AI,大部分人感到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的確絕大部分人類都會被AI的浪潮拋下,但或許現在能做的並不是去追趕,而是看清方向。
作者認為:
人不過是一堆細胞,生命不過是隨機的碰撞,所謂的自由意誌不過是自己還不知道原因的被掌控。愛不過就是男人和女人之間的事。情感和動力不過就是進化中的產物。邏輯之上不存在任何東西。人的能動性,自由意誌,或者說存在感就體現在大腦對這個世界的解釋中,用作者的話說就是編故事。
我的反駁:
上帝其實就在秩序中。你看磁場,不過是每一個最小單元的磁粒子換了方向。但是他們全部朝向了同一個方向。磁場是一種能量。
熵值永遠在增加,而世界卻朝著有序發展,這個能量從哪裏來?
愛同樣是一種能量,它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會憑空消失,能量是一種客觀存在。
如果在一個地方看不到任何東西的存在,但所有的研究,以所有的形式,無論怎樣變換,都指向這同一個地方,那這個地方有沒有東西存在?
人類至今最高級的發明創造,哪一個不是從造物主那裏學來的,包括神經網絡和AI。
生命的過程隨機嗎?為何我們從來找不到任何進化失敗的化石和殘骸?或許生命的進化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有生物體裏的powder of intention. 這個Intention本身不就有生命力嗎?
作者是無神論者同性戀,崇尚冥想,類似於佛教那種,靜聽身體和心靈的聲音,那不正是說明身體和心靈是比邏輯思維更高級的更有序的存在嗎?
但毫無疑問,AI會改寫今後的世界。
我於是又去讀了李飛飛的《我看到的世界》(The Worlds I See)。
李飛飛,原來是一個被科學耽誤了的作家。讀她的書,讓人一氣嗬成,手不釋卷。吸引人的地方不僅是貫穿始終的她的人生故事本身,更是對AI的思考。李博士仿佛是從未來穿越回來的,她談論AI的角度是從未來回頭看現在。
李飛飛也是一個無神論者,但不同的是我能感覺到她的心之力,力量從哪裏來。她想念父親,愛上了物理;為了救母親,投身於醫療;科研陷入困境,為了學生,盡力一搏。所有的突破都是和愛有關。
李博士認為是生物的複雜性產生了emotion and passion。她以AI的方式來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獲取信息,理解信息,得出判斷以進化,無論矽基碳基,都是從信息的角度來看發展演化。李博士認為進化也是非線性的,有爆發期。她並沒有否定進化過程中的個體主動性。她的最後的AI研究的落腳點放在了人類的道德準則上。
原來日光之下並無新事,AI亦如此。
世界並沒有變,隻是有了更多的工具和更多的危險,但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人的身上。
這算不算是一場誤入歧途的讀書之旅?說的是AI,最後發現根本問題還是在人性。
題外話,前幾個月,我做了一陣子訓練AI模型解數學題的工作。我發現AI其實並不會思考,它會記憶,會套用,但是不會轉換角度看問題,沒有直覺,也沒有突發奇想的創新和去嚐試的企圖。那些所謂AI得數學競賽高分應該都是記住的。另外,AI倒是很會胡編亂造。在這個人人都在關注AI的時代拐點,這算是好事還是壞事?不懂的事我不敢亂講,但是大牛Yann LeCun斷言說:大語言模型並不是AI的未來。
人類恐怕還是要回到研究自己,從研究生命體本身去尋找新的靈感。人類的成就,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