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他最大的特點是分享和專注。
他從下就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經常“發明一些小革新,小遊戲,和大家一起玩。中學時他愛上了圍棋,在學校建立了圍棋俱樂部,建立以後請別的同學當頭,他自己作幕後工作,找資料,編教材,做演示教具,請當地高手來作交流。
10年級他進了AIME,全學區曆史上第二個,學區頒獎通知家長去開會,我們才知道(後來才知道他前一年已經參加了AMC的什麽考試,成績沒達標,所有我們不知道。)因為此事,他覺得有經驗可以分享,所有在學校發起了數學競賽俱樂部。老師支持他,但擔心沒人參加。可是他很投入,找資料,編教材,上課,吸引了不少同學參加。我相信他的努力是有作用的,學校對數學學習感興趣的人多了,競賽頁成績越來越好。在他畢業後不久,他的高中母校有一年有3位同學進了AIME,對比以前,進步很大。大學時,他明知有很多比他強的同學,但還是非常樂意分享。大學期間幾乎一直在當TF。很多同學都喜歡他討論問題。
大學期間他參加了一個叫“College Students for Enrichment in Secondary Schools”的義工活動,每年假期為紐約地區的一些學校上課及提供其他教學資源。從開始他學生工老師,現在的Board of Directors的成員,還當過一陣子CFO,已經十幾年了。合乎他"分享和專注"的特點。
他在玩/學習/工作時通常很專心很投入,有時候會進入一種對周圍環境渾然不覺,忘我的狀態。因為我見得最多得時在他玩遊戲得時候,所以我常常說他進人了遊戲狀態。玩遊戲時和電腦有交流,當他思考的時候,看起來和外界完全沒有聯係,有點類似於禪定狀態。
從生活和工作上來說,他的特點簡單和專注。他不是才子類型,更談不上多才多藝。生活上他很簡單,除了飲食健康他很在意(基本素食),其他方麵都很簡單。幾乎所有業餘時間都用來做他的棋類對弈算法研究。我有時候開玩笑說他是能力有限,所以隻集中精力用於一點,不逐二兔。事實上,他在社交等方麵確實很差。
從高中開始他十幾年如一日研究棋類對弈算法。大學再忙,工作再忙,個人研究花時間花錢買寂寞,但他一直熱情不減。
這是他的個人網站,2007年建的。那一年他開始研究Arimaa棋的電腦算法。
這是wiki上關於遊戲複雜性的介紹。Arimaa屬於複雜程度最高的那一類。文中第46號引文是他的畢業論文。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me_complexity
這篇文章得了哈佛大學的Hoopes獎。他2011年以summa cum laude榮譽畢業。
https://projects.iq.harvard.edu/files/prize-office/files/2010-11prizewinners_4.pdf
http://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1/5/7/house-hoopes-prize-award/
工作後,他繼續利用業餘時間研究對弈算法。2015年,他編寫的對弈程序,Bot_Sharp,在Arimaa機器對人挑戰賽中戰勝了三位人類冠軍,結束了這個了懸賞了十多年的賽事。正式紀錄為此棋種機器首次戰勝人類。此時,他個人研究Arimaa的對弈程序已經整整八年,不容易啊。
https://www.chessprogramming.org/David_J._Wu
哈佛的校友網頁的介紹
https://www.seas.harvard.edu/news/2015/08/alumni-profile-david-wu-ab-11
這篇文章用詞現在看來有些誇張。不過那時候機器戰勝人類就是一個棋種一個棋種慢慢前進的。而且他是個人研究,精神可嘉。
後來阿發狗出來了,極終解決了這一大塊人機棋類對弈的問題。我兒子也跟進學習研究阿發狗相關的人工智能網絡。他工作之餘的一個個人研究項目就是改進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的訓練過程,使之更有效,縮短訓練時間。讓更多的人不需要太強的設備和資金也可以進行訓練。
這個項目最近得到了他工作的公司的讚助。這是他最近完成的一篇文章:
https://blog.janestreet.com/accelerating-self-play-learning-in-go/
裏麵的林克裏有論文全文,源代碼;還有由此生成的下圍棋Bot,kata-bot,點進去可以在網上對弈:
https://online-go.com/player/592684/
另外還有一個個人網站有圍棋練習題,也是人工智能在操作:
https://neuralnetgoproblems.com/?set=3d&v=2&idx=9074&r=6
另外,他幾年前編寫的安卓手機版的Arimaa人機對弈遊戲,網上可以查到(類似軟件不止一個,他的評分最高),可以免費下載。
最後,他的個人網站
裏麵有他的電郵地址。他很喜歡和朋友討論遊戲,算法很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