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收藏

多年來在文學城論壇和群組發了一些帖子。很多已經找不到了。還能找到的,就存在這吧。(慢慢再整理)
正文

下一代(一):小時候的故事

(2019-09-09 09:52:41) 下一個

小時候的故事。89年出生,小時候經常換幼兒園。通常每到一個新地方,我們在送他到幼兒園以後,或在接他以前,會悄悄地遠距離觀察他一會兒,看看他是否適應幼兒園的環境。有一次我觀察到他和一群小朋友在室外玩沙子。突然有一位小朋友往 他頭上放沙子,而他的舉動非常奇怪,沒有反擊,也沒有退卻,好像對此事一點反應都沒有,繼續和其他小朋友玩。當時我想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他是不是在托兒所受欺負了?要不要教他一點保護的方法?或者報告老師?轉念又想,他剛到這個托兒所沒多久,在等幾天,看看他怎麽對付,看看事情怎麽發展。如果他真的需要幫助, 我們再插手。連續觀察了幾天,發現他適應得還可以。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歡他。他的特點是比較專注,沉浸於一個遊戲時可能會不注意旁人,這對交友不利。但是 作為補償的另一個方麵是他遊戲玩得好,樂於分享,從不藏私;很願意向小朋友們解釋他的小發明,“新遊戲”,然後大家一起玩。因為所以很多小朋友都願意和他玩。和他玩的人多了,自然就不容易被欺負。還有就是他能很好地理解和執行老師的講解和指令,得到老師的欣賞,這是一個很好的保護。揚長和分享,也是他成長的基調。這個故事還反映他的一個特點,就是“好脾氣”。

中學時他組織俱樂部,編講義;幫老師編電腦示範教具;大學裏給老師做TF。這些都是與人交往的事,不過他的社交還是很弱。他常常會覺得無話可說,不知道怎麽進行沒有明確內容的談話。也許和他習慣了和電腦交流,為電腦編程,每行代碼都要有明確意義,能用一行代碼執行的,不寫兩行。他的好脾氣也合適和電腦打交道,因為對電腦發脾氣沒用。也可能他的好脾氣是他從小習慣了學邏輯,講道理的結果。

-------------------

下麵是以前我發的一個孩子(小時候)教育的帖子。順便附在這:

小體會:平等,講道理。(不是理論,不全麵,後果不負。)

1)以平等的身份,比如玩家對玩家,和孩子講道理比以大壓小更有效。至少在遊戲這件事情上,他們要是和你講道理,你就贏了八九成了。

2)即使小孩子還不懂,也要講道理,哪怕隻是走個過場。從小就開始,比較容易養成習慣:有道理的事才能做,輸了要服氣。當然,你輸了也要服氣,這是身教。孩子覺得講道理是公平的,才會心悅誠服地和你講道理。

3) 從小就講道理還有一個好處。小時候他們不能自行行動。比如去什麽地方玩必需依賴你,玩遊戲也是,你不幫他們set,他們沒法開始。所以你不用和他們搶。他 們軟磨硬求,你隻是心平氣和地講道理。兒子小時候很倔有一次跟我磨了起碼半個小時,我說的他也不太懂,隻是跟我要求,我則堅持我的立場,但一直陪他說話。當時他奶奶也在場。這件事我早忘了,但奶奶還記得,她很驕傲當時沒有插嘴幫孫子。

4)要了解孩子,多交流才能有效地和他們講道理。要事先做好功課。有數據,才不會被‘同學家都是這樣的’之類不精確的論據打倒。不說或少說我對你錯,聽我的;多說這個研究有道理,你我都得聽它的。

5)你不能永遠贏,輸了就是輸了。孩子慢慢長大,你可能會輸得越來越多,要服氣。如果你真有道理,以後有新的材料後可以再討論。不要馬上想翻本,也不要想推翻輸了造成的後果。這是體育精神。

6) 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少數極端情況下父母有最後決定權。有一次我給他們講馬克吐溫的語錄:"When I was a boy of 14, my father was so ignorant I could hardly stand to have the old man around. But when I got to be 21, I was astonished at how much the old man had learned in seven years. "  他們聽了哈哈大笑。笑完以後我就宣布:有時候我會學馬克吐溫的老爹,不管你們多麽不樂意也得聽我的。等你們長到21歲以後再來找我算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