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瑜

血壯山河-抗戰第一書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6029 血壯山河之隨棗會戰 第三章 8

(2023-10-18 05:01:42) 下一個

6

 

日軍占領東三省之後,石原莞爾等人推出溥儀的“滿洲國”方案獲得支持和實行,其目的是日本對“滿洲國”控製要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一定的所謂“獨立性”,以避免世界和中國與日本的直接對抗,為此石原莞爾甚至提出關東軍放棄日籍,加入“滿籍”的瘋狂建議,這一切都是因為石原莞爾認為東三省是國民政府的容忍底線。

而現在所謂“滿洲國”的已經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這已經大大偏離了石原莞爾的設想,現在華北又鬧出事情來,石原莞爾認為戰事擴大不可避免,於是在7月18日向陸相杉山元提出從華北撤軍的意見。

石原莞爾認為本年度可以動員的師團數量為30個,但是運用到中國的僅有11個,“如果打起全麵戰爭來,其結果隻有和西班牙戰爭中的拿破侖一樣陷入無底泥潭。”所以建議日軍放棄華北全部撤至山海關,“近衛首相親自飛往南京和蔣介石解決中日根本問題。”

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提出撤兵,其出發點還是爭取南京承認所謂的“滿洲國”,對日本來說這已經足夠了,再多就吃不下要出問題的。這雖然是一種思路,但是即便日軍從華北撤出,南京國民政府也絕不會正式承認“滿洲國”,不過日軍的這種態度,確實讓蔣介石十分難辦,打又沒理由、不打就等於承認“滿洲國”,那就隻好拖著等待時機,實際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在整訓部隊,差不多一年後、兩年就可完成整訓目標,到那個時候就有可能和日軍開戰了,不過這是後話,還是存在變數的。

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石原莞爾撤兵的建議在“盧溝橋事變”時是正確的,避免日軍現在掉入對華全麵戰爭的泥潭,但是這一結果必然會在將來出現,因為“九一八事變”時,失去東三省確實是國民政府的容忍底線,一個是因為軍力問題,再一個東三省並不真正歸於國民政府管轄,而是由張學良完全把控,在一定意義上講,東北讓日本人占著還是讓混球張學良占著,這對國民政府來說,在實質上差別其實並不大。而現在,張學良的勢力已經不在,那麽東北對國民政府來說就是全部了,自然不能放棄。

所以講石原莞爾的撤兵建議隻不過是將日軍掉入泥潭的時間往後推,而並不能避免掉入泥潭,相比於現在就開始進入泥潭,好壞難說,不過這個問題的根本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引起的,早晚都會遭到報複反擊,這是必然的。

無論如何石原莞爾的撤兵建議說明了日本內部對處理“盧溝橋事變”存在不同意見,也就是侵略到何種地步為合適的問題,也就是走向覆滅的道路哪一條比較合適的問題。這基本和德國發動歐戰類似,由於一開始過於順利,由此帶來的侵略企圖也就開始膨脹,最後招致覆滅,根本原因還是國家體量過小的問題。日本的體量更小,當侵略膨脹到一定程度也會同樣招致覆滅。如果是換成大體量的國家,例如美蘇之類,結果就完全不同,但是也不能說想幹什麽就都能達到目的。

侵略成功必定帶來膨脹,膨脹必定帶來覆滅,石原莞爾看到了這個結果但是跳不出侵略者的本性,如果是日本此時僅僅據有朝鮮、台灣而不覬覦“滿蒙”的話,那倒也許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侵略程度。石原莞爾因“九一八”被日本認為是“民族英雄”,但是“九一八”占領滿洲與日本占領朝鮮和台灣完全不同,朝鮮和台灣的占居有“所謂的法理”依據,而占據滿洲是打破了正常的政治程序而沒有“法理”依據。雖然占了便宜,但是正常的政治運作程序被打破,這意味著日本政府已無控製軍方的能力,也沒有政治解決衝突的可能了,這都是由石原莞爾發動的“九一八事變”為開端的。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日軍就如同脫韁的野馬,向泥潭深處前進、向覆滅前進,同時也將“大和民族”帶入深淵。

從這個關鍵問題可以看出,石原莞爾確實是“日本第一兵家”,但是和什麽思想家、政治家完全不沾邊兒,而現在石原莞爾想止步已經不可能了,因為正常的政治程序已無法製止日軍侵略行動的擴大化,日軍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政治上求穩是天然的,軍事上求進也是天然的,這個天然的特性決定軍事必須要受控於政治,但是日本已經失去這一機製,雖然有人在體製內努力想控製局勢,例如石原莞爾此次建議撤兵,但是已無決定性的效果,這樣政治、軍事的衝突在軍事行動上體現出來的就是猶豫和拉扯,不可能有整體計劃。

這種對華全麵戰爭的猶豫和拉扯就造成了現在部隊體係比較混亂的情況,1937年8月將“中國駐屯軍”編成“華北方麵軍”,11月編成“華中方麵軍”指揮上海及其周圍地區的作戰,1938年2月撤銷“華中方麵軍”和“上海派遺軍”而編組成“華中派遣軍”。現在廣東方麵也有部隊,應該將這些駐在中國的部隊統一指揮起來。陸軍省對此深有體會同時也對沒完沒了的對華戰爭十分頭疼,於是立刻響應內閣號召,“向解決中國事變的方向邁進”的第一步就是發布“軍令陸甲第34號”命令,在南京設立“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具體方案則是大本營在9月23日發布“大陸命第363號”命令,撤銷了“華中派遣軍”。“ 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統帥中國關內全部部隊,其隸屬部隊為“華北方麵軍”、武漢第11軍、廣州第21軍及新成立的南京第13軍,全部兵力為23個師團又17個旅團,85萬人。

從這個方案看,日本陸軍響應內閣號召“邁進”的第一步非常不怎麽樣,所謂的“中國派遣軍”基本上就等同於將原“華中派遣軍”升格而已,雖然將關內全部部隊歸於其指揮,表麵上似乎是達到了“統轄在整個中國的政治、軍事”的目的,但是實際情況還差的還很遙遠。已經“攻占”的中國領土過大,各軍不得不分散各處,治安警備工作分散了大部分力量,野戰力量不僅僅是大大降低,而且也無法有效整合,幾乎不可能再組織大的作戰行動了。

首任“ 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西尾壽造兼任新成立的第13軍司令官,隨即辭去兼職,由第3師團師團長藤田進任第13軍軍長,一年後的1940年12月轉任參謀本部附,1941年1月20日待命,31日編入預備役。

第13軍負責南京、上海的警備任務,屬於“打醬油”部隊,不過藤田進也算是升官了,梁旅長所說的“日軍第3師團長因此戰役損失太大,師團長被撤職”也隻是“此後據聞”,實際上沒有這麽回事,如果真的是“我方的劉棟平一團兵力,最後整編時也僅剩一營兵了。”日軍卻是“敵步兵的傷亡,七天累計也在4000以上”,“牽製性攻擊”打出了5:1的傷亡比例,足夠讓第3師團師團長藤田進切腹了,想要被撤職也隻能等下輩子了。

藤田進

戰後軍令部作了一個“關於第5戰區隨棗會戰經過的總結報告”,此次作戰當中,桂係部隊第84軍可謂是一塌糊塗,唯一能稱得上是“戰鬥”的也就是在一開始對抗日軍第3師團的牽製性進攻。好在朝中有人好做官,軍令部下屬的作戰廳廳長劉斐是自己人,總結報告自然要靠他的生花妙筆,“塔兒灣附近敵我展開血戰甚烈,並往複爭奪。敵施放毒氣6、7次,我173、174兩師傷亡甚重,敵於蔣家河畔,亦陳屍累累。塔兒灣失而複得者6、7次,卒於5月4日陷於敵手,高城亦迫放棄,我軍遂轉進蔣家河西岸。”

塔兒灣村背靠烽火山和漂水,此一帶是一片阻擊陣地,但是在開戰第一天第173、第174師就從此線不戰而退,正如梁津梁旅長所部第1038團團部都跑到曆山的旅部後麵去了,而其第3營營長秦濟桓竟然扔下部隊獨自跑到友軍陣地上,這如何能稱得上“展開血戰甚烈,並往複爭奪。敵施放毒氣6、7次,我173、174兩師傷亡甚重,敵於蔣家河畔,亦陳屍累累。塔兒灣失而複得者6、7次”?

劉斐所說的“蔣家河”其實為“江家河”,在漂水塔兒灣西邊30裏,為第174師放棄的第一線,也就是第517旅旅長粟廷勳告訴第519旅旅長梁津向高城轉進之後建立的另外一條阻擊線。編造的東西怎麽也會出紕漏,做過總結報告的都清楚這個事情,反正是瞞上不瞞下的把戲,隻要委員長不清楚就行,再說他的那個腦袋也搞不清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