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瑜

血壯山河-抗戰第一書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5080 血壯山河之武漢會戰 黃廣戰役 12

(2023-05-29 05:07:53) 下一個

12

 

白崇禧視察了一圈兒部隊,覺得新成立的第84軍還是靠不太住,而川軍第29集團軍還在路上,就算是到了,這些草鞋兵也未必比第84軍強多少。自己的第7、第31軍倒是沒問題,可是舍不得用啊,為今之計還得靠著劉汝明第68軍在正麵拚消耗,想到這些白崇禧讓李品仙再給委員長發一封電報,幫劉汝明叫叫苦,也能開脫開脫咱們二人失陷黃梅的責任。

再生母親的主意當然要聽,李品仙立刻發報,“1938年8月4日即到。武昌委座:(另發碩)勁密。據劉軍團長汝明江戌電稱:敵機二十餘架,自昨日起連續轟黃梅凡11次。其總兵力約兩聯隊。本黎明起,分由東南兩麵總攻黃梅。我守兵一團誓死抵禦,傷亡過半。

至暮8時30分,城被敵炮毀數段,敵乘機湧入,發生激烈巷戰。我雖數度突擊,終以眾寡懸殊,未能將敵逐出城外。至9時30分,我乃移至城西既設陣地,與六九一團會合整理陣勢,阻敵西進。據探報:敵於我軍變換陣地後,亦撤至城東南兩方高地一帶。是役我官兵傷亡達千四百餘人,預料敵之傷亡當更甚於我。謹陳。等情。合電呈察核。廣。職李品仙。”

主要是三層意思,第一是開脫責任,“敵機二十餘架,自昨日起連續轟黃梅凡11次。”這個換成委員長您親自來也未必頂得住哈?第二是擺一擺形勢,“我乃移至城西既設陣地,與六九一團會合整理陣勢,阻敵西進。據探報:敵於我軍變換陣地後,亦撤至城東南兩方高地一帶。”第三就是戰績,“是役我官兵傷亡達千四百餘人,預料敵之傷亡當更甚於我。”雖然失卻了黃梅,不過殺傷日軍有生力量是大大地,這個比守住一個黃梅要合算得多是不是?

失卻黃梅的責任是推幹淨了,可是收回黃梅的責任還是擺在麵前的,雖說“反攻黃梅誓師大會”上定下來6號拂曉開始攻擊,這哪裏來得及啊?要是每次開會定下來的事情都能辦,那麽哪裏還用得著開會啊?這就是一個開會與解決問題的辯證關係,開會要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了就不需要開會了是不是?所以講開會和解決問題是一個矛盾的兩個麵,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開會和解決問題的矛盾發展過程是螺旋式上升的,當然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前進的,不過前進的具體道路卻是迂回的、曲折的。在這樣複雜的情況下會出現局部的後退和反複,這也不奇怪,也是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的。

這次8月6日拂曉開始反攻沒有實現,就是局部出現了後退和反複,充分展示了矛盾發展的複雜性,也從一個方麵充分說明了辯證法的正確性。

現在第5戰區的反攻黃梅就到了“局部出現後退和反複”的過程了,這是事物發展必不可少的階段,白長官和李副長官很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正在積極想辦法,召集群眾、群策群力開“諸葛亮會”。

隻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在第5戰區長官部的領導下,第4兵團廣大指戰員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終於搞來了日軍的情報!趕快給委員長發報!

“白崇禧、李品仙呈蔣介石密電1938年8月7日即到。武昌委座:(碩密)勁密。據劉軍團長汝明由黃梅前方俘虜敵軍柱有林一名供稱:(一)敵人皖兵力約四師團。計:(1)名古屋之第三師團,師團長中村中將。一部在黃梅、宿鬆,主力在宿鬆以東。(2)仙台之第二師團,師團長岡村中將(前為岡本、近為岡村又傳為右之上),在太湖潛山附近。(3)廣島之第五師團,前為板垣,近為吮原中將,部隊位置不明。(4)雋通寺之十一師團,師團長及所部不明,主力似在安慶附近。”

“俘虜敵軍柱有林”,這位俘虜似乎叫“住友林”比較合適,“住友”這個日本姓不算少見,至於“柱有”或者是“柱”,如果姓這個就比較少見了,倒像是中國農村給男孩子起名字“柱子”啥的。不過少見不等於沒有,也許是筆誤、也許是就是這麽個姓,隨他去好了。

“敵人皖兵力約四師團。”8月7日的這個情報太離譜了,“(1)名古屋之第三師團,師團長中村中將。一部在黃梅、宿鬆,主力在宿鬆以東。”

第3師團在8月22日編入第2軍,預定的進攻路線為六信公路,也就是從六安到信陽,和現在黃梅方向有大別山隔絕,完全兩碼事兒,此刻還在南京、蕪湖等待集中,沒有命令絕不會出現在“一部在黃梅、宿鬆,主力在宿鬆以東。”另外現任師團長是藤田進中將,不是什麽“中村中將”。

“(2)仙台之第二師團,師團長岡村中將(前為岡本、近為岡村又傳為右之上),在太湖潛山附近。”

第2師團現在哈爾濱鬆花江地區,其第16步兵聯隊參加徐州會戰,此刻已經調回。真不知道劉汝明是從哪裏搞來這麽糊塗的一個俘虜?另外此時第2師團師團長是安井藤治中將,不是另外一個村的“岡村中將”。

“(3)廣島之第五師團,前為板垣,近為吮原中將,部隊位置不明。”

第5師團於1937年7月27自日本出發登陸大沽加入中國駐屯軍,於昌平以南集結。中國駐屯軍改製為華北方麵軍,第5師團隨即作為華北方麵軍預備隊於8月16日投入南口作戰;1938年1月轉隸第2軍,用於青島、膠濟路;1938年3月參加徐州會戰;1938年7月4日從第2軍中抽出轉隸華北方麵軍直轄;9月19日轉隸第21軍,調入華南,攻陷廣東周邊地區。此時第5師團還在山東等待裝船,怨不得“小諸葛”在“皖”找不到——“部隊位置不明”。

另外原任師團長板垣征四郎1938年6月3日調回日本任陸相,此時現任師團長是安藤利吉中將,不是什麽“吮原中將”。

“(4)雋通寺之十一師團,師團長及所部不明,主力似在安慶附近。”

“雋通寺”應該為香川縣善通寺市,是第11師團的編成地和補給軍區,第11師團參加淞滬會戰,隨即轉隸關東軍,調到黑龍江去了,這也怨不得“小諸葛”在“皖”找不到——“所部不明”,不過“小諸葛”也不是那麽容易被騙到的,大膽推測出第11師團“主力似在安慶附近”。

至於師團長“小諸葛”不清楚,那俺就替俘虜“柱有林”告訴“小諸葛”一聲,是渡久雄中將,這樣這份兒情報就完整了!

“(二)刻在黃梅、宿鬆之部隊為第三師團第六旅團,轄有中野大佐之第九聯隊(黃梅)、岡岩大佐之第十聯隊(宿鬆)、生田少佐之獨立山炮大隊(在黃梅,有山炮12門),並附有工兵、通信、衛生各一中隊,旅團長為下村少將。”

“刻在黃梅、宿鬆之部隊為第三師團第六旅團”,這個咋說好尼?人家第3師團就不在這個方向,不在大別山南麓而是在山北,現在當麵的是第6師團哩。可是白戰神的電報說的有鼻子有眼,“第三師團第六旅團,轄有中野大佐之第九聯隊(黃梅)、岡岩大佐之第十聯隊(宿鬆)”,第3師團下轄第5、第6兩個旅團,第5旅團下轄步兵第6聯隊和步兵第18聯隊;步兵第6旅團下轄步兵第7聯隊和步兵第19聯隊。白戰神電報裏所說“駐紮黃梅”的第9聯隊序屬第16師團第19旅團,聯隊長為片桐護郎大佐,不是“中野大佐”;“駐紮宿鬆”的第10聯隊序屬第10師團第33旅團,聯隊長就是咱們前文書說過的那個“鬼赤柴”赤柴八重藏,因為在台兒莊吃了敗仗調回陸軍士官學校當學生隊長去了,現任聯隊長是毛利末廣,也不是什麽“岡岩大佐”啊。

在這份報告最高統帥的情報中,幾乎是所有不在的日軍都出現在當麵,而在當麵的第6師團恰恰不在這個情報裏,部隊長全部搞錯、序屬全部混亂,這估計是古今中外錯的最離譜的一封敵情報告了吧?提拔漢奸當師參謀長、當麵敵情全部搞錯,小諸葛“知己知彼”搞到這種程度也是難得的很了。

不去管它!任他是4個師團還是1個師團,管他是“今村”還是“崗村”哪個村的,隻要是日軍就得打!白戰神終於渡過了12天矛盾發展的後退和反複期,8月16日,白崇禧以戰區代司令長官名義發布命令,令李品仙率右翼兵團所部7個軍,“對長江北岸之敵逐次側擊,以期消滅於右翼港灣錯雜之地區。”

根據白崇禧的命令,李品仙遂令各部向當麵之敵反攻,以第84軍附第176師及第68軍第31旅向黃梅攻擊;以第29集團軍2個師恢複多雲山、白楊嶺一帶陣地,爾後向黃家堖、英子山、左北售進攻,切斷宿黃公路,其餘部隊固守原陣地;以炮兵6團(欠1個營)向大河鋪以東推進,協助第84軍的攻擊;以新到第26軍及第68軍(欠31旅)第138師在龜山、大金鋪、團山河、筆架山、大河鋪、排子山之線占領防禦陣地;以第86軍為兵團預備隊,於兩路口、鋸頭山、龍山之線構築後方陣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