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紘一宇”這個詞兒是由日本佛教在家眾團體國柱會的日蓮主義者田中智學所生造出來的詞語,據稱有“道義上的世界統一”之意義。大正2年(1915年)3月11日,國柱會機關報《國柱新聞》刊登的文章《神武天皇の建國》首次提及這一片語。
其實“八紘”一詞的典故出自中國《列子·湯問》與《淮南子》,
《列子·湯問》:……湯又問:“物有巨細乎?有修短乎?有同異乎?”革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穀,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
《淮南子·地形訓》:九州外有八澤,方千裏。八澤之外,有八紘,亦方千裏,蓋八索也。一六合而光宅者,並有天下而一家也。
由此可見“八紘”一詞本是道家言語,當然佛家拿來用用也無妨。由《淮南子》“九州外有八澤……八澤之外,有八紘……”由此可知,這裏的“紘”大概是“海”、“洋”的意思。“八紘”本來是虛幻的宗教詞語,結果叫日本政府看中,1940年7月26日,第2次近衛內閣製定《基本國策綱要》,將繼續擴大侵華,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勢力範圍作為基本政策。“八紘一宇”被寫入基本國策綱要,成為侵略戰爭的精神指導根本方針。
日本人所夢想的“八紘一宇”如此不著調也是有曆史根源的,日本“神話”中記錄了神武天皇這種“八紘一宇”的狂想,特別是神功皇後“征伐三韓”的傳說更是為癡人所津津樂道。傳說中的神功皇後是生於公元170年,“駕崩”於公元269年6月3日,相當於後漢三國時期,比諸葛亮早生了11年,晚死了35年,活了99歲,兩個諸葛亮加起來也隻有106歲,是日本第9代天皇開化天皇的玄孫息長宿禰王之女,是當時第13代天皇開化天皇的遠房親戚,也算是皇族,這個倒是比那個織席販履的皇叔劉備要靠譜得多。
據說是聰明睿智且貌美端莊,於是被保持血統純正的天皇近親結婚,公元193年3月1日嫁給了第14代天皇仲哀天皇為神功皇後,那個時候的23歲才嫁人,也算是剩女了。
仲哀天皇在位第八年,公元199年,因記恨熊襲建宮時未進貢決心起兵討伐。可是在與群臣討論作戰計劃時,神卻托付神功皇後之口,說到熊襲之地貧困不值一戰,打了半天費那些勁兒反倒沒啥效益,何必呢?反而海外的“處女之睩”——新羅國,遍地金銀彩衣,打這個地方效益好。如果以天皇禦船與大田祭神,則兵不血刃可收其地。
仲哀天皇聽了神功皇後轉述神的話自然高興,不過當天皇的自當要謹慎從事,要不然誰來都說神要怎麽怎麽樣、那麽那麽樣還不亂了套了?特別是這個新羅國,隻是聽說過誰也沒見過,大軍勞動、到時候铩羽而歸豈不是笑話?仲哀天皇思來想去得了一計,找了一座小山爬了上去,登高遠眺。朝鮮、日本隔海相望,可是隔海相望隻是形容詞,不能當真,最近距離4、500裏,仲哀天皇看了好些次可是無論如何也望不見這個新羅國。
這個就不能出兵啊,仲哀天皇隻好把不管是神功皇後的話、還是神的話先放一邊吧。這就是經驗教訓,神的話不能不聽、老婆的話也不能不聽,現在老婆說神的話竟然不聽?你想想後果會有多嚴重?嚴重的結果就是轉過年來駕崩。
倆人結婚8、9年沒有孩子,天皇駕崩了這個大權腫麽辦?是把權力讓給別人還是“關進籠子裏”?嘖嘖,都舍不得哈?還是神功皇後有辦法,既然天皇得罪了神、人家生氣了才讓駕崩的,那麽先得讓人家消消氣兒先。於是神功皇後建立齋宮敬神,並於天皇去世後隔月入齋宮為神主,如此又敬了神又攬了權,這不是很好嗎?
“攘外必先安內”,神功皇後先是遣使入熊襲使其臣服,然後親自征討不服朝廷的羽白熊鷲,並殲滅土蜘蛛的田油津媛,大致安內了,就開始準備發動侵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