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進入山溝的第二天,剛剛和老丁從草棚食堂吃過早飯回到”辦公室”。暫時把我的辦公桌安置在老丁旁邊,雖然每個人都有所屬部門,但各個職能部門才剛剛搭個框架而已,總共的人數也不多,所以都集中在一起辦公。譬如技術科暫時就我一人,我該做的工作已經在出差上海期間完成,我隻是在這裏等待著何師傅的到來,等待著他的下一步工作的指示和安排。所以,我坐在老丁旁邊,除了看看調研來的資料,多半為他打雜。他當時裏裏外外的的確比較忙,我就幫著他整理整理214工程指揮部、部裏及國防科委下達的文件,繪製各項基建項目的進度表等等。這些工作對我而言可謂小菜一碟,但它充實了我在這山溝裏的生活,驅走了我一些煩惱和憂慮。
我正在繪製工程進度表的時候,突然從外麵風風火火地進來兩三位同誌,走在前麵的一個五十開外的老同誌直接走到我麵前,伸出黑黝而粗糙的大手滿臉笑容地喊著我的名字:“小李同誌!歡迎你來這裏,一路上辛苦了。”我還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疑惑地忙站起身來,把手伸過去,感覺他的手有力而溫暖(盡管是夏天,但還是有溫暖的感覺。)。隨同一起來的那位年輕同誌忙向我介紹:“這是我們工地負責人周廠長。”我忙恭敬地喊他:“周廠長好!我不辛苦,你們辛苦了。”我這樣說是真誠的,他那久經風霜的外表和黑黝而粗糙的大手及目前的生活環境使我知道,作為領導的他們確實比我想象的要辛苦許多。他又忙轉向正在忙著的老丁說:“老丁!小李剛剛來,對這裏的一切都不熟悉,在生活上多關心、照顧些。”老丁忙站起來帶著點油腔滑調說:“遵命!”。隨後周廠長又很認真地對我說:“生活上,工作上有什麽困難,可以直接與我講或讓老丁轉告,現在,工地正處在搞‘三通一平’階段,生活條件很艱苦,但我們的工程進行的很順利,‘三通一平’工程將於月底結束,下個月施工隊伍將進駐工地,包括生活區的基本建設將全麵展開,到明年這個時候,基本具備投產條件,明年年底正式投產。這是我們的計劃,也是上級的要求。我希望我們為實現這個目標共同奮鬥!”說完後,他們又忙著到其他工地現場巡視去了。我望著他那結實的背影,他那樸實,樂觀,充滿信心的話語還在我腦際回蕩,並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跟著開始憧憬起這美好的未來來了。
這是我與周廠長第一次見麵,以前在老廠時也從來沒有接觸過,自我報名參加這個廠的三線建設後,才知道他的名字和職務,但從來沒有見到過他。所以,他突然出現在我麵前,我真的不知道他就是我一直想見而沒有見到的周廠長。如今親眼見到了,並受到了他的接見、交談。他給了我一個純樸,熱情,慈祥和極具個人魅力的一位領導。
他是根據整個214工程的部署,參加我廠選址人之一,當然是我廠負責人之一。當廠址確定以後,他第一個把家屬從大連市的旅順搬進山溝,並且把兩個女兒(一個兒子海軍服役)也一起來到了山溝居住在剛剛開辟的山坡上的草棚裏。在進行‘三通一平’工程過程中,工地沒有水,電和通往山溝外的公路,他們一家就住在這窮山僻壤之中,生活是何等的艱難。他的兩個女兒隻能到散落在山溝的莊戶人家去打水做飯,洗衣。沒有菜隻能在這些莊戶人家那裏買些雞蛋和蔬菜。他們全家就這樣地全力支持周廠長的工作,為全廠職工樹立了榜樣。
我們來到山溝裏以後,親身體驗了建廠初期的艱苦生活,大家集體住在“幹,打,壘”的草棚裏,四壁開著沒有玻璃的窗戶,夏天的晚上,常常有各種蛇,蟲,蜈蚣等小動物爬進屋來,爬在我們的床上,沿著蚊帳爬行,常常在半夜裏驚嚇過許多人。
在經曆了國家三年自然災害和十年文革動亂動以後,人們已經對生活沒有太高的要求,特別大連來的師傅們在這裏能吃上精白粉的饅頭感到非常的滿足。北方師傅真的特別擅長於做饅頭,連我們這些吃慣了大米的南方人都吃了讚不絕口。盡管當時談不上有什麽菜,但在生活上並不覺得很艱苦。因為當時全國各地的生活基本都不富裕,都過著如此艱苦的生活。
時間稍久以後,有些人開始考慮改善一些生活,利用空餘時間去附近山溝裏的村莊,收購雞蛋,鴨蛋及難得的蔬菜及農副產品。一個村莊沒有幾戶人家,所以必須要翻山越嶺走過多個村莊,才能收購到足夠多的雞蛋,鴨蛋和蔬菜。這樣往往要花去大半天的時間,但買來的東西足夠讓你吃一陣子。
隨著工地‘三通一平’工程的結束,各大車間廠房的施工單位已經紛紛進駐工地,負責擴初設計單位—上海第九設計院也已經派員來到了工地,工地上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但許多的生活設施還沒有建立起來,生活條件依然十分艱苦,但大家在周廠長的帶領下,已經看到了生活改善的曙光。家屬宿舍的建造已經啟動,職工子弟學校,副食品,糧油供應商店也將破土動工,職工大禮堂兼食堂正在建造之中,從工地地下水泵站的水管已經接到臨時生活區的每個地方,許多職工陸續把家屬帶進了山溝。
剛搬來的職工家屬生活依然十分艱苦的,他們大多還都帶有孩子,生活不像我們單身那麽簡單,由於生活的配套設施還沒有建成,許多職工不得不利有周日(當時隻休息一天)的休息時間,三三兩兩結伴乘著酷暑清晨的涼快,戴著草帽爬山越嶺去散落在山穀裏的村莊,挨家挨戶地收購雞蛋、蔬菜等。在回來的路上,已經烈日高照,踩著滾燙的山路,汗流浹背伴著饑腸擼擼回到了家裏。有時搭乘去碼頭鎮拉貨的便車去碼頭鎮,碼頭鎮根本沒有什麽集市貿易,還得乘坐渡輪去碼頭鎮對岸的武穴鎮農貿市場采購食品和各種生活用品。那個鎮比較“繁華”,那裏有比較大的農貿市場和百貨商店,可以買到一些新鮮蔬菜和魚肉食品和日用品。可是當時都沒有冰箱也不能買的太多,使一些職工都比較頻繁的來往於這些地方。有時也搭乘便車去九江市的農貿市場和百貨商店,可以買到更多的比較滿意的食品和生活用品,但幾乎得要花一整天的時間,在來回的路上還飽受一路的車輛顛簸和飛揚塵土的侵襲而使人疲憊不堪。但幾乎沒有人怨天怨地,因為當時的生活設施正在迅速的建造之中,已經看到了生活改善的曙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