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瘋狂

不願做流氓,但仍要瘋狂。
個人資料
犯錯的貓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抑鬱症,並非“想不開”那麽簡單

(2016-09-20 20:15:33) 下一個

28歲的藝人喬任梁近日因抑鬱症自殺去世的消息,震動網絡。一時間,各種表達惋惜、遺憾的言論不絕於耳。很多人難以理解,為何這麽一位家境好、顏值高、前途光明的演員會用這種極端的方式離世,“有什麽想不開呢?”是一致的疑問。

在精神病專科醫生看來,這些看法頗具代表性,“大眾對於抑鬱症的認知誤區太多了。”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全球範圍內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16%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期,會受到抑鬱症的影響,到2020年,抑鬱症或將成為世界上導致死亡和傷殘的第二大原因。保守估計,我國抑鬱症約4000萬人,這其中隻有不到10%的人尋求醫生幫助。抑鬱症來襲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判斷

我是不是得了抑鬱?

明星任泉在微博上說,喬任梁生前曾問他“我要吃一把藥才能睡覺,是不是抑鬱症啊?”

什麽是抑鬱症?普通人說的抑鬱症,其實是個抑鬱綜合症,帶有抑鬱的各種表現,如興趣下降、情緒低落、睡眠障礙、食欲下降或亢進等等,需要符合一定的診斷標準。

如今網上很流行各種抑鬱症自測量表。不過,在精神科醫生看來,抑鬱症量表隻能作為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的一個評估,對公眾來說,可以作為一種篩查參考,但診斷病情,需要專科醫生。

抑鬱症的診斷並不輕鬆。不像感冒可以抽個血化驗一下,目前並沒有可以診斷抑鬱症的特異性檢查項目。國內比較主流的診斷標準包括中國自己的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歐洲的ICD10和美國的DSM-V。

“通俗來說,抑鬱症的診斷除了症狀標準,還有病程標準,如要持續兩周以上,以及嚴重程度標準,如患者自覺很痛苦,生活、工作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出現自殘、自殺的念頭或行為。另外,還有一個排除診斷標準,需要對病人抽血化驗,排除軀體疾病問題。”

有些病人對抽血化驗很抗拒,認為醫生一上來就“大檢查”。其實,某些軀體疾病會繼發抑鬱,甲亢或甲減等內分泌疾病、腫瘤早期等都可能導致病人出現情緒障礙。“排除性診斷可以幫助區分抑鬱的病因,是合並軀體疾病,還是單純性的抑鬱,從而製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追因

我為什麽會得抑鬱?

對抑鬱症的認知羈絆著我們的行為。雖然被朋友圈裏有關抑鬱症的文章刷屏,35歲的廣州白領李申(化名)對抑鬱症的認知仍根深蒂固:就是“想不開,容易走極端。”

把抑鬱歸結到個人性格上去,這是個比較常見的認識誤區。不僅旁人,患者家屬也經常誤解:“這人怎麽這麽脆弱”“很沒有用”“想太多。”

“固然說,性格相對內向、平日想法偏消極的人抑鬱的幾率會高一些,但不能因此就認為一個人得抑鬱是因為性格不好。事實上,很多看起來外向樂觀的人也同樣會患抑鬱。”在門診經常需要跟家屬解釋,“抑鬱不是因為擔心太多、想出來的,其實是病人腦子裏有生物學基礎的細胞功能紊亂存在,不這樣想都不行。病人本人也控製不住。”

65歲的陳女士對此深有感觸,“發病時,腦子裏就像一團糨糊一樣,轉不起來,連打麻將都覺得困難,我每天都告訴自己要開心點,生活這麽好還有什麽不滿足的,可是就是控製不了自己的想法。”

抑鬱症並非單純心理問題,而是有一定生物學基礎的器質性疾病。有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海馬體會出現萎縮,但通過藥物治療,這種萎縮有可能被減緩或逆轉。心理刺激也是抑鬱症發病的一大誘因。

事實上,抑鬱症的病因至今在醫學界仍是未解之謎。有研究發現,抑鬱跟身體的炎症狀態相關。“抑鬱的患者,免疫係統裏麵的淋巴細胞數量、NK細胞(殺死癌細胞等入侵者的防禦性細胞)數量會降低。很多抑鬱症患者容易感冒,把抑鬱症控製好,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會好一些。已有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患癌風險也會比較高。”

可以肯定是的,抑鬱症的病因非常複雜,涉及多生物、心理以及外部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比較一致的共識是,五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腦細胞神經遞質功能紊亂,從而產生了抑鬱的臨床表現。此外,人體內分泌軸的紊亂,也會出現抑鬱的症狀。”

抑鬱症對女性有偏好,相對於男性來說,發病率是2:1。這跟女性一生要經曆經期、孕期、更年期等激素大起大落的波動有關。抑鬱症不分年齡,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長期慢性疾病纏身的老人抑鬱患者有增多的趨勢。有數據顯示,抑鬱是帕金森的一個非運動型症狀,1/3的帕金森病人伴有抑鬱;老年癡呆的病人,20%-30%早期也會有抑鬱焦慮的表現;而中風的病人中,起碼1/2-2/3會發生抑鬱。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很多抑鬱症患者隻關注自己的軀體症狀,忽視了背後存在的心理精神問題,導致延誤治療的案例非常之多。

◆治療

該如何應對抑鬱症?

與認為抑鬱症隻是“想不開”一樣,很多人也認為抑鬱的人“多出去走走散散心”就可以恢複。其實,抑鬱症的治療遠沒有這麽簡單。對於隻是抑鬱情緒的人群來說,自我開解、參與社交活動、心理治療等或許都是良方。但真正的抑鬱症治療,通常需要藥物的幫助。

一個抑鬱病人如果同時有甲亢,抑鬱治療時沒有同時治療軀體疾病,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一個雙相抑鬱的病人,發作時除了通常的抑鬱表現,有時會表現出好得過分、亢奮、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如果未加分辨,越用抗抑鬱藥,這類人的抑鬱反而會更嚴重。

雖然抗抑鬱藥屬於精神類處方藥,但實際上藥店也能買到。何方紅提醒,“不能覺得自己抑鬱了,就翻查資料自行診斷買藥服用,一定要找專科醫生鑒別診斷。”

抑鬱症被比作“心靈感冒”,很多人也因此認為,抑鬱跟感冒一樣,症狀消失了就該停藥。何方紅指出,抑鬱症一般用藥2-3個月就能發揮作用,病情緩解,患者感覺我都好了為什麽還要吃藥,結果停藥三個月、半年,又發作了。“其實應該知道的是,抑鬱症是慢性病,有腦功能神經遞質的紊亂,第一次發作時,3個月病情緩解後,還要繼續用藥9個月到一年鞏固,再逐步減藥,整個療程要持續一年半,才能真正完全停藥。一般來說,抑鬱症有50%的幾率會第二次發作,所以為了預防複發,用藥療程一定要夠。如果第二次發作的話,服藥就要持續3年以上。如果發作3次,幾乎就要終身服藥。”

有30%的抑鬱患者,服用抗抑鬱藥物效果並不好,被歸於難治性抑鬱。對於這類患者,還可以采用物理治療,比如經顱磁刺激治療、生物反饋治療,更嚴重的患者還有改良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等。

很多抑鬱症患者,在麵對外部環境刺激和變化時,存在應對方式的問題。因此,預防抑鬱症複發,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也很重要,家人、朋友的關心陪伴都很有用。美國很強調運動療法跟光照療法,對於不能用藥的孕婦患者,就采用光照療法。“保持充足睡眠,規律作息,生物鍾正常運轉,也不容易犯抑鬱症。”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的患者病情複發後,不願去醫院重新開藥,卻自行按照舊的處方上網買藥服用,容易帶來嚴重後果。例如黛力新,是目前精神科已經不主張用的老藥,它是一種很小劑量的抗抑鬱藥和抗精神病類藥合成的複方製劑,治療輕度焦慮起效比較快,不良反應也比較小,但並不能徹底緩解疾病。有精神專科醫生指出,該藥在原研產地已經停用,但國內還在大量使用。“這種藥物不能連續服用超過3個月,長期用藥會導致體重增加、藥源性帕金森綜合征等不良反應,而且這種椎體外係不良反應不可逆。專科醫生一般都不用這個藥。”

◆誤區

抑鬱隻是“心病”?

60多歲的王雲(化名)要照顧中風後行動不便的老伴,經常感覺壓力很大,自己身體也開始出現狀況,“胃不舒服,總感覺上腹脹悶,睡眠也不好,人很容易煩躁”。在消化科做了腸鏡、胃鏡,隻是淺表性胃炎,沒有發現其他明顯的病變。吃了一個多月的胃藥,症狀也不見好轉。消化科醫生轉介王雲去精神科,王雲很不理解,“我這胃病為什麽要去看精神病醫生?!”

事實上,王雲正是情緒障礙導致的軀體疾病。經過一年多的治療,王雲的生活質量大為好轉,但由於獨自照顧老伴的壓力仍在,外部刺激不能消除,王雲無法停藥,也難以徹底擺脫抑鬱的困擾。“每次老伴病情一有狀況,她的飽脹感就會重現。”

忽視情緒問題,隻關注軀體疾病,是很多患者的誤區。廣州市腦科醫院科研團隊在一家大型綜合醫院門診篩查曾發現,約有12%的門診患者有抑鬱焦慮障礙。這些病人轉輾於心內科、消化科等多個科室,找不到病因。

何方紅告訴記者,對抑鬱症的認識誤區,也導致患者對抗抑鬱藥物存在“恐懼感”:這種藥是不是越吃越傻?記憶力越來越差?

“其實,抑鬱症本身就有腦功能的紊亂,時間久了以後,幾乎都有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不好等問題。但病人通常隻關注軀體症狀帶來的痛苦,沒有注意到認知功能的問題,等軀體症狀好轉後,改善緩慢的認知功能問題凸顯了,就以為是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其實抑鬱發病時已經帶來認知功能的損害,藥物並不會“越吃越傻”,相反,這些年有研究顯示,抗抑鬱藥物有一定神經保護作用。

當然,抗抑鬱藥物存在不良反應是事實。比如,剛開始服藥階段會有口幹、口苦、昏昏沉沉、便秘等副作用,一般在服藥2周或一個月後會慢慢適應。而長期用藥的不良反應主要體現在體重增加、出汗較多、性功能障礙等方麵,隨著停藥或減量,這些不良反應都是可逆的,會好轉。

此外,有的抗抑鬱藥可能會導致心電圖QT間期改變,因此需要在診斷時就做一些檢查。一般在做排除診斷檢查時,除了排除一些內科疾病,醫生還會了解患者的肝腎功能和心電圖等情況。很多患者看了藥品說明書“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就非常緊張,認為抗抑鬱藥物會導致肝腎損傷,其實這也是個誤區,大部分藥物經過肝腎分解代謝,會加重肝腎負擔,但如果肝腎功能正常的患者,則可以放心使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