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緊張的開票,英國大選結果基本揭曉:650個下院議席中,已有646確定歸屬,特蕾莎·梅領導的保守黨獲得315席,主要反對黨工黨獲得261席。
剩下4個待開出的席位,不管屬誰,對大局已無影響。
保守黨仍將是議會第一大黨,但這個結果對於特蕾莎·梅來說,無疑是個失敗,BBC的報道說,有分析稱,這是梅“自取其辱”。
為什麽這麽說?這要從英國有關製度和梅的政治賭博談起。
英國政治實權歸下議院,下院650個議席,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如果其席位超過半數即326個,這個黨就可以單獨組閣,黨首將被國王任命為首相。
如果議席最多的黨席位沒有超過326個,那麽就得和其他小黨聯合,組成聯合政府。多數黨的黨首仍可做首相,但政策施行就得打折扣了。
本次選舉前的國會,是2015年產生的,席位分配分別是保守黨有330席,工黨有229席,蘇格蘭民族黨54席,自由民主黨9席…
也就是說保守黨是擁有過半數席位的多數黨,黨首自然是首相。
但是對於特蕾莎·梅來說,有點小小遺憾。因為2015年選舉時,保守黨黨首不是她,而是卡梅倫。2016年6月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後,卡梅倫應諾辭職,梅競選成新黨首,就接替了首相一職。
因此盡管這屆國會任期應該到2020年,但今年4月,特蕾莎·梅出人意料地宣布,要解散國會,提前選舉。
梅決定提前選舉,是因為當時民調顯示,保守黨支持率很高,超過工黨近20個百分點。因此她想借提前大選達到三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為自己“正名”,如果能夠帶領保守黨獲得大勝,那麽她就是通過選舉而產生的首相。
第二個目的是,如果自己背後有超高的民意支持,那麽她和歐盟進行“脫歐”談判時,就更有籌碼。
第三個目的,就是要借助好時機,把老對手工黨一舉擊潰。最好能讓工黨連兩百個席位都拿不到。
鑒於工黨最近內部分裂比較嚴重,黨首科爾賓被視為黨內激進派,這個目的是有可能達到的。
設計的很好,但其時也有分析稱,這是特蕾莎·梅的政治賭博。
宣布提前選舉後,保守黨打出的牌就是“脫歐”,聲稱隻有在也有“鐵娘子”之稱的梅的帶領下,英國才能在脫歐談判中獲得最大利益。這似乎有些道理
然而,也就是在這一個多月,英國發生不少事情,讓特蕾莎·梅始料不及。而梅的處理事情方式,也讓民意越來越背離她和保守黨。
首先是恐襲,尤其是曼徹斯特和倫敦先後發生的恐襲,對英國社會產生較大影響。
本來恐襲這事應該對保守黨有利。因為保守黨在對反恐、限製移民等方麵比較強硬。
但是工黨發現了梅的“責任”。 梅在2010年至2016年擔任英國內政大臣期間,曾大幅削減英國警察數量。工黨就把這事拿出來,稱恐襲頻發是因為警力不足,責任在特蕾莎·梅!
就在這時,梅還給自己補上一刀。6月6日,梅表示,如果在打擊恐怖主義的過程中出現人權法“擋路”的狀況,政府將毫不猶豫“改變”這些法律。這番言論立即遭到在野黨批評,說這不是“反恐”,而是“反自由”。
即便恐襲頻發,大多數英國人民還是尊重人權熱愛自由的,所以梅的這番話,大概傷了自己。
其次,梅在競選期間,提出削減福利措施,這當然是時機極不恰當的表態。工黨也抓住這個時機,避開“脫歐”這個話題不談,轉而談社會保障、公民福利和經濟發展。
另外還有一些細節問題,梅也沒有處理好。
比如投票前夕,候選人曾展開電視辯論。但特蕾莎·梅卻拒絕參加。這不僅引起對手的批評,而且引起選民不滿:身為保守黨黨魁,不參加辯論,如果不是怯場,那就是傲慢。總之不是好事。梅的團隊表示,她更願意把時間花在集會上、與公民直接交流,但有幾個人買賬?
而工黨則在不利的局勢下,成功轉移“脫歐”話題,目光瞄準年輕選民,大談福利和保障。事後證明這些策略非常成功。
這次投票後,保守黨反而失去十幾個席位,沒有過半數。而工黨反而增加了三十個席位。
英國下一步如何組閣,組閣後如何進行“脫歐”談判,顯得更加複雜。科爾賓更是意氣風發地呼籲特蕾莎·梅辭職。
回想這一個多月所發生的事,特蕾莎·梅,可不是“自取其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