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瘋狂

不願做流氓,但仍要瘋狂。
個人資料
犯錯的貓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曆史沒有假期,美國卻有心事

(2016-05-12 00:07:25) 下一個

美國大選眼下仍然如火如荼,如連續劇般選情反轉,翻江倒海。隨著特朗普鎖定提名,共和黨內的“反特朗普”情緒已漸平抑。而總統奧巴馬已開始告別演出,盤點其內外政策並罕見“認錯”,但這似乎無法消減美國人心中燃燒的怒火。4月中旬,數千名美國民眾在全美30多座城市舉行示威,抗議利益集團和富人階層挾巨額政治獻金操縱美國政治,他們稱已厭倦這種燒錢政治秀。

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美國“不戰而勝”,獲得此後十年的美好時光,有人稱之為“曆史的假期”。然而,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和2008年金融危機令美國安全與經濟兩大支柱均遭重創,顛覆了美國與世界的關係。加之美國發動了兩場戰爭,有人反思並後悔那是“失去的十年”。而現在進入了冷戰結束之後的第三個十年,美國變得心事重重,越來越憤怒,越來越多疑。世界如何與憤怒的美國相處成為一個嶄新的挑戰。如何解構今天的美國鏡像,需要認真審視以下幾個拚圖。

一是世界的美國觀發生了變化,認為美國自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以前美國總是在不厭其煩地告訴別人:世界很亂,問題很多,隻有美國才是問題的解決者。2008年的金融危機或許是一個“遊戲改變者”,這場衝擊全球的金融海嘯是地地道道的“美國製造”,使人們對美國的看法出現反轉。8年來,世界經濟風雨飄搖,美國祭出的量化寬鬆政策和保護主義進一步削弱了其公信力。這讓世界看到,美國同樣是“問題製造者”和“問題輸出者”。更遑論,美國插手的“阿拉伯之春”已變味為“阿拉伯之冬”:利比亞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伊拉克和平遙遙無期,敘利亞可能分崩離析,慘遭炮火荼毒的荒蕪之地已經淪為滋生“伊斯蘭國”的沃土。

二是美國的世界觀也發生了變化,焦躁之情溢於言表,感歎“人心散了,隊伍越來越不好帶了”。曾幾何時,華盛頓自恃有一種一呼百應的優越感;現在卻驚呼盟友不給力,讓美國很失望、很受傷。奧巴馬近來在接受專訪時抱怨說,利比亞戰爭是任內“最大錯誤”,因為“太相信歐盟”,然而“英國首相卡梅倫在推翻卡紮菲後就被一連串其他事務分散了注意力,而法國總統薩科齊隻想著吹噓自己在空襲中派出的戰機”。讓美國焦慮的還不隻是這些。近日奧巴馬還警告英國說,脫歐公投結果“將影響美國前景”。此言一出在英國本土引起強烈反彈,英國“脫歐派”指責奧巴馬“幹涉內政”。美國對於歐洲及其他盟友的控製能力下降,這是美國不願看到的事。

三是美國把同盟體係作為其權力的“放大器”,卻也背負霸權的十字架。美國在戰後建立的全球聯盟體係涵蓋約60個國家,一直是美國追求戰略利益的有效工具,儼然是其全球霸權的基石。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就曾表示,美國在全球至高無上的地位是“由一個覆蓋全球的聯盟所組成的精細體係支撐的。”但遊走在盟友之間也非易事,該硬幣的另一麵是有時不得不麵臨為盟友的冒險埋單的尷尬。烏克蘭危機即是一例,美國國內一種看法認為,正是歐洲盟友的“魯莽”和“輕率”之舉激怒了俄羅斯,反噬歐洲安全,傷及美俄關係。對此,美國有苦難言。

不容忽視的是,對“盟友質疑”的擔心,不知不覺轉化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驅動力。美國有時還不得不做秀給盟友看,為賦新辭強說愁。在美國力量如日中天時,這麽做似乎樂在其中;而在全球力量扁平化、美國自身赤字高攀的今天,卻可能成為一種糾結,增加政策選擇的成本。比如在各種競爭或衝突中,美國隻能進攻不能退讓,隻能示強不能示弱,否則就會受到盟友“敲詐”,它們會質疑美國控製全球的能力,或導致建構霸權的國際體係潰敗。換言之,美國國內“新孤立主義”思潮時起時伏便是這種情緒的波動和折射。

四是中國與俄羅斯因美國的兩頭出擊而相互靠近,互為依托。美國“亞太再平衡”看起來很美,卻引發歐亞兩端地緣政治競爭的回歸,因而頗受詬病。歐洲盟友認為,美國“重返亞太”政策的言外之意是“西線無戰事”,這是在錯誤時間發出了錯誤信息,正好讓俄羅斯在烏克蘭乘虛而入。奧巴馬近日訪問歐洲時嚴厲抨擊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所作所為,指責普京“試圖破壞歐洲團結……普京之類的人利用歐洲存在的一些問題瓦解歐洲”。普京則反擊說,這是“我們的敵人對俄羅斯政權穩固的反應”。

而在亞洲,“再平衡”戰略所引發的疑問比答案要多。雖然美國聲稱“重返亞太”是受到地區盟友“邀請”,要確保美國“為同盟而戰”的聲譽,但這一說辭不過是一種蒼白的掩飾。為了增強強化同盟的合理性,不惜製造地區緊張,發誓在2020年要將60%的軍艦與飛機部署到亞太地區,導致亞太國家的嫌隙與矛盾。從幾年來的結果看,此舉已荒腔走板,出現嚴重誤判,導致戰略悖論:華盛頓不得不顧此失彼、東張西望,在歐洲要麵對俄羅斯的逆襲;在亞洲要對衝中國的崛起,美國同時向中國與俄羅斯兩個大國“秀肌肉”,促使北京與莫斯科更加相互倚重。

五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華盛頓心有不安,對全球化狂飆之下全球力量的分散與轉移采取抗拒心理。美國自建國的200多年以來,多數時候都是它在超過別人,可謂一騎絕塵,可是現在卻第一次麵臨被他國反超的可能。事實上,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隻是時間問題。對此,美國陷入左右為難:一方麵批評中國“搭便車”,聲稱中國應當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另一方麵又唯恐中國另立山頭,獨辟蹊徑。

總之,庭前花開花落,天上雲卷雲舒,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各國對未來是擁抱還是拒斥,是墜落還是攀升,取決於各自的改革大比拚。關鍵不僅在於是否看到症結所在,更在於能否有勇氣將改革付諸實踐並進行到底。中國要做的是在眾聲喧嘩中保持冷靜,心無旁騖,砥礪前行。

當前的大選提供了一個觀察美國國內政治生態的機會。現在的美國國內極化政治有增無減,中間層急劇消失,達成任何妥協的難度都在增大。奧巴馬競選時曾立誓“變革”:“是的,我們能做到”,現在卻成了“是的,我們做不到”。在此情形下,政治人物或許選擇走捷徑,即尋找替罪羊、轉移注意力。此輪大選中,“重振偉大的美國”聲音再次響起,但若固守陳痼,一心隻琢磨如何讓別人吃藥,恐怕仍是南轅北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