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瘋狂

不願做流氓,但仍要瘋狂。
個人資料
犯錯的貓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怒路”時,我們都是孩子

(2016-04-06 18:16:43) 下一個

毛毛喜歡剛調來不久的男同事。有一天,領導派毛毛和那位男同事一起出去采購。毛毛很高興,主動請纓由她駕車。一路上兩個人相談甚歡,看得出男同事對她印象也很不錯。

買完東西,回程時剛好是下班晚高峰。路上的車越來越多,車速越來越慢,毛毛的脾氣就越來越差。有車加塞,她使勁按喇叭,還外帶兩聲國罵;看到有人穿馬路,她探頭出去鄙視一下,恨不得加油門上去給幾分顏色;看到前麵有個縫兒,明知道這樣過去可能會導致更大的擁堵,她還是不顧一切地往裏鑽。這一切都發生得自然而然,以至於她根本就沒有注意到男同事在副駕駛座上頻頻側目。

回到公司以後,男同事對她變得很冷淡,就像他們從未歡聲笑語一般。仔細回顧兩個人出去的過程,毛毛也意識到是緣於自己在車上的表現。毛毛很懊惱,同時也感到很困惑:在不開車的時候,她很淑女,在人際交往中從來都是溫和有禮的,怎麽一開起車來就像變了個人呢?難道她真是缺乏修養嗎?

怒路症:不隻是素質修養問題

隨著私家車越來越多,“怒路症”這個詞開始頻頻被提及。它特指人在駕車時容易出現情緒暴怒的一種症狀,尤其是遇到紅燈、擁堵或者與其他車輛發生剮蹭等情形的時候。

每當我們見到發火、罵人、動粗等情形,通常會傾向於當事者缺乏修養,或者是太不成熟。從社會行為評判的角度來說,這些行為確實是不禮貌、值得譴責的,也給社會帶來諸多危害和不良影響。如果是在交通要道因憤怒情緒而出現冒失行為,嚴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但事實上,怒路症並不是人們以為的道德修養差那麽簡單,而是有著更深層的心理學意義。換句話說,表麵看來怒路的人是修養不夠,但實質上卻是一種心理發展的現象。

如果能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怒路行為,也許我們就會更多關注行為背後的感受和原因,而不僅僅著眼於行為本身。譴責和懲罰固然能限製部分有害行為,但如果能從源頭上找到原因並對症下藥,將讓更多怒路者們得到心理疏導。

去個性化導致怒路症

去個性化,又叫個性消失。意指個人在群體中,抑或當身份是隱匿狀態時,出現平時不太會有的不負責任的行為。那是一種自我意識下降、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的狀態。怒路症,正是在這種狀態下產生的心理現象。

當汽車關閉車門和車窗後,就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密閉空間,裏麵的人可以看見和聽見外麵,而外麵的人卻並不容易看到裏麵。也就是說,在駕駛汽車時,人們心裏有一種自我暗示:沒有人知道我是誰,那麽我做了什麽也不會被公開。這種客觀上身份的隱匿性,會導致人們駕駛時,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做出一些平時不太會做的行為,比如亂扔垃圾、亂罵人、亂鳴笛等。

本文開篇談到的毛毛,平時溫文爾雅,到了開車時就脾氣暴躁,髒話連篇,就與去個性化不無關係。

怒路:一種心理的退行現象

去個性化隻是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如果從精神分析理論的角度來看待怒路症現象,這裏麵還有更加深層的內容。

100多年前,弗洛伊德創造了精神分析的方法,用以治療心理障礙者。他讓病人躺在沙發上,隨意地自由聯想,說出任何自動跑到腦海裏的話。他這樣的設置,是為了讓人進入到心理退行的狀態。

心理退行,指成年人出現了孩童般的行為和感受,比如像孩童那樣行事,像孩童那樣思維和感受,當然也會像孩童那樣表現出自我管理能力的不足。當一個人的感覺回到了童年階段(心理退行),他將重新體驗那些被壓抑了的感受,被否定了的情感,用這樣的方式完成自我的整合,使人的內心恢複健康,自我恢複活力。所以對於心理治療來說,心理的退行是必要的,也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

當人跨入汽車,關上車門,搖上車窗,就進入了一個相對私密的大小適中的空間;並且越是名貴的汽車,其駕駛座椅的設計就越柔軟舒適,人坐上去後會有一種類似被包納的安全感。這就容易讓人在心理上退行到類似進入母親子宮的感覺,坐在舒適安全又私密的地方,手握方向盤,隨心所欲地掌控著汽車的方向和行進,這多麽像嬰兒隻要用哭聲和手勢,就能掌控媽媽的那種一切盡在能隨心所欲的感覺啊。我想怎樣就能怎樣,我餓了就立刻有奶吃,我困了就立刻可以睡覺,我無聊了就立刻陪我玩,我尿濕了就立刻給我換幹的……

這是每一個在繈褓裏的嬰兒最真實的願望,即全能自戀的感覺,也是每個人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如果因為某種原因而沒有獲得過這種全能自戀的感覺,那麽成年後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而當一個人在駕駛汽車時,如果可以想向左就向左,想向右就向右,想停就能停,想轉彎就能轉彎……那麽就能夠彌補他在嬰兒狀態時,並沒有能夠滿足的全能自戀的感覺。

隨著機動車的擁有量越來越多,各個城市交通擁堵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這就使得很多人都必然要麵臨想向左而不能,想向右也不能,想轉彎時也無法做到的窘境。此時人們難免會感到對環境失去控製,進而體驗到很大的挫折感和無能感。如果當事者在嬰兒時期的全能自戀感未被滿足過,那麽這種挫折和無能的感覺就會瞬間激發心理上的退行,進而衍生出暴怒的情緒。心理學把這個現象叫做“自戀性暴怒”,即當一個人的自戀遭到挫傷時的暴怒。

很少有人能意識到,當駕駛汽車時所激發起的暴怒情緒,已經不僅僅指向紅綠燈、穿馬路或剮蹭汽車的人,而更多指向早年的心理創傷,那個未被滿足的全能自戀的心理需求。

找到內心的控製感

如果人們能從理性上認識到,所謂“怒路症”,真正的原因是感到對環境失去控製的心理感覺,即全能自戀的損傷,那麽就會開始關注到自己的內心,去了解自己內在感覺,而不是簡單地將憤怒情緒歸因於交通阻力、性子急躁、道德修養等因素。因為無論外在的觸發因素是什麽,情緒不會無緣無故產生。情緒隻有被看到,被接納,被紓解,才能變困擾為力量,使人得到成長和提升。

隻有理解了自己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自我的整合與成長才有了方向和基礎,“怒路”症狀的消除或緩解才有了可能。

要緩解怒路症,首先需要找到內心的控製感,即貼近自己的內心。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保持內心的平靜。每天留出半個小時獨處,關掉電子設備,隻是靜靜地呆著,可以聽音樂,可以回顧一天的生活,也可以什麽都不做。原則上是不與他人聊天,也不要思考那些紛繁雜亂的人和事。這對於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裨益的,也是找回內心控製感的開始。

其次是投入穩定而安全的親密關係。在健康的親密關係中,人們可以有機會修複童年創傷,找到安全和信任的感覺,自我也可以得到再次的成長,這將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人們找到自我控製的感覺,使得全能自戀感得到部分滿足。

再次,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觀察和思考。可以經常問自己如下問題:我怎麽那麽容易生氣急躁?我感受到了什麽?這種感受讓我聯想到什麽?那反映了我的什麽?然後依據答案去更多認識和理解自己。

最後,還有一些小方法可以幫助你釋放壓力,保持放鬆的心情。每當發現自己又在“怒路”了,就讓自己深呼吸幾下,讓盡量多的空氣進入胸腹,然後再緩緩地吐氣,這樣可以幫你釋放一些憤怒的情緒,往往就能立刻感覺好很多。還可以試著用自我對話的方式釋放焦慮和憤怒的情緒,比如:我此刻感到很焦慮(憤怒),我真希望交通能更順暢一些,那樣我就可以很快去做我的事,而不是此刻這樣被堵在路上……

你會發現,當你能夠用語言說出內心的感覺和想法,那些煩躁不安的情緒就像是被釋放了,感覺鬆快多了,情緒也就好起來,“怒路”的程度會有所緩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