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堪稱是最受全球關注的一部“商業大片”——明星雲集、有淚有笑、旁觀者不清、當局者更迷。奧斯卡風光的背後不乏摧殘與壓力,每一年,名利的海潮如約而至、舞動狂瀾,有人被拍倒在沙灘上,在悲情中逐漸“風幹”;還有些“幸存者”則最終成為身負傳奇的人。(2月29日北京青年報)
2016年,小李子“陪跑”的緋聞也好,顏色上的“黑白對戲”也罷……盡管唱衰的聲音如約上演,但依然無礙紅毯上耀眼的熱烈。奧斯卡就是這麽神奇,神奇成了電影界的“諾貝爾”,神奇成了全球影人與影迷的一種情結。“抱得金人歸”——與其說這是美國電影工業的“塞壬歌聲”,不如說,它幾乎是唯一沒有被玩壞的電影行業標杆。有偏執,有個性,有較真,有圖騰。
88年,於人的一生而言已至耄耋,何以奧斯卡橫跨了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紀,卻還仍舊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扮演者“網紅”的主角?在電影獎項無限多、“毯星”滿天飛的今天,這個問題也許比萊奧納多得獎不得獎更耐人玩味。有兩個路人皆知的細節,也許足以窺見這個問題的真相:比如奧斯卡投出來的選票嚴格交由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統計。無數選票均放在保險箱內,由荷槍實彈的警衛人員日夜守護,統計後連用的紙都要全部銷毀。在頒獎典禮上主持人拆開它之前,沒有人知道最後的結果。又比如對於金光閃閃的小金人,從高度到重量,乃至合金材質的比例,都要分毫不差,嚴謹到令處女座發指的地步。而如果一項獎有數人獲得,那麽一個以外的獎座均按原價收錢——換言之,“大咖”有可能在得了獎的情況下,仍要自己掏錢才能拿走獎杯。
態度決定高度,風骨決定風格。承續至今的相對公平的製度,才是小金人身上最閃亮的“成色”。
反觀國內,相較於馮小剛先生所謂“用票房支持爛片”的詰責,引領電影風氣之先的各類電影評獎,似乎早就被玩壞了。在中國電影評論評選圈,有兩個現象是挺有意思的:一則,一部新電影出來,觀眾不再相信影評人的“扯淡”,而更傾向於去豆瓣網、時光網上看網友隨心給出的分數。“紅包影評”、“水軍影評”……中國不缺影評人,卻上百年也出不了羅傑•伊伯特這樣享譽世界的、電影評論的“業界良心”。
二則,國內電影節更是笑話不斷、鬧劇不斷。有信息泄密的例牌醜聞,有“雙黃蛋”、“三黃蛋”的天方夜譚,還有滯後製度的不思進取……比如去年3月17日,中國導演協會公布了2014年度表彰大會的21部入圍影片名單,也就是這份名單,再度引發國內電影評選明規則亟待革故鼎新的連番聲浪。如果連導演都敢於戲言“想得獎趕緊找關係啊”,那麽,再絢麗的頒獎禮,恐怕也不會撐起獎項本身的含金量。
《美人魚》票房輕鬆過30億元,電影產業也成為新的“風口”。這些年,中國電影工業在數值上取得了驕人的進步。《2015中國影市報告》數據甚至顯示:過去一年,二三線城市的“小鎮青年”悄然貢獻了36%的全國票房,且仍有上升趨勢。不缺看電影的,不缺拍電影的,不缺搞電影產業的,為什麽中國電影難以擠進奧斯卡、為什麽中國電影辦不了類似奧斯卡這樣的頒獎禮?
公平、嚴苛、好玩——88年依然“網紅”的奧斯卡,也許本身就是中國電影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