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各大媒體對“上海女逃離農村男友家”的關注度讓人始料未及,不知是節後上班新聞選題的單一化,還是對這一現象背後的深層挖掘有意為之?
這個春節,關於“一頓飯”的輿情,持續發酵至今,各方言論也還沒有停止的意向,個別“意見領袖”發出的輿論似乎也就隻是將觀點加工再生成而已,並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價值觀引導,當下大多數媒體的現狀就是這樣子,在“一頓飯”上糾纏不放。
上海女因嫌棄農村男友家飯菜寒磣而提出分手,這本是一起大多數人不太“當回事兒”的例子,卻在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以及媒體學者的眼中存在巨大閃光點,借助現代媒體快速、定向的輿論監督模式,以鄉土話題為背景的這條新聞在行業內部發出了原子彈爆炸一般的威力,可是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事件的本身進程呢?大家多數是在借題發揮,有的在唱衰,有的在鳴不平,卻沒有人真正站出來為這一頓飯背後的矛盾進行紓解,頻繁的觀點爭鋒也不過就是你我之間的一廂情願,“孔雀女”不會消失,“鳳凰男”也不會就此一蹶不振。
每個人都在借此發泄情緒,個體化的情緒體驗通過傳播和交流擴散為了社會化的情緒。這就不難明白為什麽這幾天上海女江西男的話題會占據各大頭條了,通過小事輿論發酵成大事議題,這本就是當下輿論審判和輿情搜集的突出表現,當然,借題發揮本沒有錯,但若是混淆視聽,製造莫須有的轟動效應,那麽無異於是給社會發展增添不必要的麻煩。
回到“上海女青年逃離農村男友家”這件事的追根溯源上,此事反映出的話題效應遠超出了以往的輿論生態。
大城市小愛情的窘境早已存在,我們又何必去過分執著於地域觀念的差別呢?農村人有著自己的理想與現實,城市人也並沒有極度輕視農村的想法,縱然此類事件的症結所在就是“地域歧視”又怎樣,再沒有找到藥方之前,任何人和媒體對事件的評判都屬於妄議,況且作為此類公眾議題本身就埋伏有“話題炸彈”,稍不注意,即被少數媒體先入為主,為事件定性。
不難看出,“上海女”事件是大城市裏“孔雀女”和“鳳凰男”交相輝映的典型縮影,可偏偏就是這樣的個例,被這幾天的媒體貼上了“城市病”、“騙捐”、“地域歧視”之類的標簽,雖然放大個例可以縱觀整個生態意群,但是將一股“輿論風潮”信馬由韁似地亂吹,其影響覆蓋麵便會越加擴大,不僅會給公眾造成審美疲勞,還存在不少潛在的隱患。
既是如此,怒斥“孔雀女”、貶低“鳳凰男”的聲音都是不理性的,公眾習慣性地批判思維模式是無法就事論事的,同樣的事件,反複出現的背後必然有其深層的機理,如果不能上升到製度剖析的層麵,那說再多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