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幾天媒體在討論“高鐵上泡麵會不會影響其他人”的話題,一個好友發朋友圈說,這是一種進步——我很不解,為泡麵問題撕得麵紅耳赤,這怎麽就進步了 呢?朋友一句話就讓我服了:你看,以前春運在討論什麽問題,而今天在討論什麽?以前都是一票難求的怨憤和悲情,深夜寒風裏排長隊買不到票,千裏冒險騎摩托 回家,一路站回家擠回家的苦逼,媒體上充斥著這種“買不到票回不了家”的春運悲情。
可現在的春運話題不一樣了,已經從當年悲情焦慮地抱怨“一票難求”,悄悄變成了討論在高鐵上吃什麽、如何吃得更好、環境如何更舒適的問題——話題的變化折射的是需求的提升,人們已經從“跪求一張回家的票”變成“能不能讓我們的歸途更舒適”。
當談論春運時你在談論什麽?以前浮現在我們腦海裏的可能都是一些負麵標簽:買票難、黃牛黨、擁擠、服務差、如廁難、人山人海、艱難、麻煩——這些標簽拚湊 出一個悲情的春運畫麵,讓我們提起春運就頭疼,快到春運時就各種焦慮。而如今我們對春運的想象在悄悄發生變化,悲情在被快樂、溫暖和回家的幸福感替代。
雖然媒體和網友仍在批評鐵路部門,但不再是義憤填膺地發泄買不到票的憤懣,而是轉移到對服務細節的不滿,抱怨為什麽沒有更便宜的快餐。鐵路部門應該理解公眾的這種批評,因為大家的春運需求已遠不止回家,而是更舒適、更快樂地回家。
千裏騎摩托車返鄉的春運場景仍然出現在媒體上,但已經從當年的悲情,變成了今天的溫暖。不再是底層返鄉者充滿悲情和危險的孤獨背影,多方的合力參與讓騎行 返鄉變得溫情。鐵路部門為了縮短他們騎行回鄉的路程和減少危險,免費提供摩托車托運和回家的車票。從悲情到溫暖,這一幕也許最有代表性。
這種變化,確實體現著這個社會深刻的進步,尤其是交通領域的巨大進步。高鐵極大地增加了運力,縮短了城市間的距離,提高了旅途的舒適性,再加上實名製消滅 了黃牛黨,還有服務理念的提升,社會對一些問題的合力解決,悲情不再是春運的底色。即使是一個人的旅途,朋友圈裏的分享和互動也讓歸程充滿溫馨。
當然還有人們觀念的進步,春運到來時不都是擠著回家,而有了主動的分流。有的留在工作的城市,有的把父母接過來,有的舉家到溫暖的南方度假,有的到國外過 年,有的借著這長長的春節假期去旅遊——窮時別無選擇,當富起來的國人有了更多選擇的時候,春運也有了更多的另類溫暖記憶。
親愛的你談春運時不再是談悲情,悲情春運成為曆史,我們都鬆了一口氣。我們終於可以不必沉重和焦慮,而在談到春運時談詩和遠方的家,談親愛的旅伴,分享旅途的美麗風景和對麵女孩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