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卡梅倫10日就英國留在歐盟的條件發表演講,提出了改革歐盟的4個目標,涉及歐盟經濟治理、競爭力、主權、移民等多個領域,稱如果這些條件得不到滿足,將不排除允許英國通過公投脫離歐盟。
英歐關係不和,早已不是新鮮事。2013年年初,卡梅倫首次承諾,其所在的保守黨一旦贏得大選,將在2017年年底之前就英國是否脫歐舉行全民公投。此後,英國脫歐議題前後延宕近3年之久,成為英歐矛盾的焦點。
針對英國脫歐前景,英歐以往主要在宏觀層麵協調立場,相互試探和勸服,但從未全麵亮出底線。卡梅倫的此番“要價”,標誌著雙方正式進入錙銖必較的討價還價階段,英歐真正的博弈才剛剛開始。
對英國民眾來說,英國脫歐議程不是超然的外交事務,而是始終與其國內政治捆綁在一起。近年來,英國獨立黨等一些反歐盟右翼政黨不斷壯大,迫使英國主流政黨調整對歐政策以吸引基層選民。英國最大反對黨工黨原本是堅定的親歐派,反對卡梅倫所提出的公投,但今年該黨在大選中失利,於是痛定思痛決定“聽從民意”,轉而支持舉行上述公投。
卡梅倫所領導的保守黨內部也非鐵板一塊。該黨目前由希望推動歐盟進行改革的“改良派”主導,但黨內人士對歐態度分歧明顯。9日,卡梅倫在英國工商業聯合會年度會議上就歐洲問題發表演講,遭到兩名持疑歐立場的大學生攪局。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兩名學生都是年輕的保守黨成員。
英國的疑歐傾向由來已久,背後有政治、經濟、移民、曆史、地理乃至文化等多重原因。英國在政治上不願向歐盟“讓渡”主權和立法權;經濟上不願被歐盟法令所束縛;對來自歐盟的移民常懷有戒心;作為島國,身處歐洲,卻不認為自己屬於歐洲。此外,英國人傳承的是英帝國的衣缽,很多人在民族心理上就不適應被歐盟“統治”;相比之下,不少英國人對語言、文化相通的英聯邦其他成員國更有好感。
奉行務實主義的英國,無論選擇貼近歐洲還是遠離歐洲,都是基於其現實利益的考量。一方麵,脫歐固然可以幫英國省去每年接近一百億英鎊的歐盟預算“攤派”費,但另一方麵,英國有近一半的貿易進出口依賴歐盟,有一百多萬英國人生活在歐盟其他成員國,數百萬個就業崗位與歐盟息息相關。因此,脫歐的經濟和社會代價不容小覷。
當前,歐盟高層官員和主要成員國普遍希望英國留下,但也不會一味遷就英國對歐盟製度“挑肥揀瘦”。英國提出的限製新移民福利等要求尚可討論,但在人口自由流動等核心原則上,布魯塞爾可能不會做出大的讓步。
卡梅倫跟歐盟提要求,給內憂外患的歐盟出了一道新的難題。最終,英歐能不能繼續“在一起”,考驗的不隻是彼此的誠意,還有雙方的戰略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