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北的那兩座紀念碑 zt

(2015-11-01 03:49:32) 下一個

我沒有去過祖國的寶島台灣,一位朋友去過。於是,我就拜訪了他,特別請教了台灣“解嚴”之後的物證。朋友便給我說了說馬英九的善於接招,和祖國的寶島台灣的“中華民國首都台北”的那兩塊紀念碑的事兒----

  馬場町是台灣日占時期台北市的行政區,就是如今的青年公園,南機場國宅一帶。白色恐怖時代,此處的河邊,就是國民黨政府槍殺以共產黨為主的政治犯的著名刑場,和解放前的南京雨花台差不多。

  1998年,在台北市當市長的民進黨人陳水扁,決定在馬場町和六張犁設立“白色紀念公園”,以紀念在白色恐怖時代被國民黨槍殺的共產黨人和其他的政治犯,借以給反對派的國民黨來個難堪。2000年,位於馬場町的紀念公園建成,這個時候,任台北市長者,換作了國民黨人馬英九,馬氏就勢接了陳水扁揮拳打過來的招數,順水撐船,就定名為“馬場町紀念公園”

  當年,每一回執行完死刑,地上總淌有大灘大灘的殷紅殷紅的血,人們把這些被國民政府槍殺了的政治犯者們的血,用土掩埋。時日久了,便高聳起一個土丘。如今,這個土丘綠草茵茵,林木蓊鬱。土丘的正麵,樹立著一方大理石碑,上鐫刻燙金碑文:

     “1950年代為追求社會正義及政治改革之熱血誌士,在戒嚴時期被逮捕,並在這馬場町土丘一帶槍決死亡。

      現為追思死者並紀念這曆史事跡,特為保存馬場町土丘,追悼千萬個在台灣犧牲的英靈,並供後來者憑吊和瞻仰。”

    可以這麽說,這個紀念公園,特別是紀念碑,是台灣的國民黨人和民進黨人達成的共識而後建成的,因為碑文中的“為追求社會正義及政治改革之熱血誌士”的定位,雖為民進黨的陳水扁首先提出用來難堪國民黨,但一經國民黨的馬英九接招,就實實在在成了台灣執政當局和在野黨派對當年中共地下工作者和其他民主人士們的正麵定位,而且非僅對某幾個人的定位,非僅是對一批人的定位,而是對所有反叛者,異端者,為民主、自由而奮爭者們的定位。因為碑文中還有“追悼千萬個在台灣犧牲的英靈,並供後來者憑吊及瞻仰”一句為證。

    被槍殺在此處的共產黨人中有名的有電視劇《潛伏》中的男主人公餘則成的原型人物吳石,他在國民黨裏的軍銜是中將,還有聶曦、朱楓(原名朱諶之)、陳寶倉(原國民黨第四兵站中將總監)、陳儀、宋斐如、黃溫恭、張敏之、計梅等五年中被槍殺的五千多人。

   公園除了平日裏對民眾開放外,每年的10月,尚在世的當年的紅色革命的參加者、同情者們,都要相聚於此,為當年那個紅色的將要實現而卻被滾滾的烏雲吞沒的理想,和那些永遠年輕的戰友難友,舉行一場秋祭,並奏起緩緩的《安息歌》,含著熒熒的淚光......

 

  更讓人驚歎的是,2008年4月7日建立的位於台北市介壽公園、凱達格蘭大道與懷寧街口,直麵正對台北“總統府”前廣場,位置顯目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碑身高達20.7米,主體部分由黑色的方形基座和一個由三麵分別為黑色、深紅、白色的三棱柱組成,是王立甫建築師的設計。碑座正麵橫書“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黑色楷書大字,碑文三段分別鐫刻在棱柱的三麵,碑的前麵是有著觀景水池、休閑平台、追思迴廊的廣場,花費約2978萬新台幣,開工於1996年10月16日,竣工於1997年3月27日。

   紀念碑是2008年4月7日正式建立的,國民黨的馬英九是2008年5月20日就任台灣“總統”的,也就是說,是在主張“台獨”的原台灣“總統”陳水扁,深知大勢已去的時候,急下命令建立,以宣揚自己已經以“民主、自由”取代了國民黨的“威權統治”。然而,陳水扁再一次沒有料到,繼他而後任台灣“總統”的國民黨人馬英九,又一次順勢接了他打出的招,並且以之又一次贏得了競選連任台灣“總統”的勝利,又一次贏得了再任國民黨主席的勝利,而且得到了共產黨的總書記習近平的祝賀電。

  誰也不會料到,被共產黨指控的白色恐怖,居然以紀念碑的形式,巍然矗立於“總統府”的正對麵。這就不能不讓人想起近代中國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林則徐的一副名聯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座巍峨高聳的的直麵正對著“總統府”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不僅敢於麵對共產黨的指控,而且也是承認了代表了大陸和台灣人民的共同意誌、訴求、願望。碑文為----

  “台灣實施戒嚴期間(1949年月30日----1987年7月14日)及其前後,有許多仁人誌士遭受逮捕,羈押或槍決,時間長達四十多年,此種慘痛事實形成恐怖氣氛,籠罩整個社會,成為台灣人民揮之不去的夢魘,影響社會至深至钜(巨),世稱‘白色恐怖’。

   昔日威權體製下,統治者高高在上,迫害人權剝奪自由,造成無數生命的隕落,家庭的破碎和種種的不公不義,舉國上下遂長期處於不安與恐懼之中,1990年代之後,在國人流血流汗、持續努力下,台灣走出威權統治,逐漸行成自由民主的社會。

   保障人權,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是民主國家所服膺的普世價值。我們不僅要追求曆史真相,追究責任,更應汲取教訓,使執政者不再重蹈覆轍。因此建立此碑,祈願台灣從此成為民主、自由、人權和正義的國家。

                                                      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碑委員會謹立

                                                                2008年4月7日”

  三段碑文,第一段,痛陳回顧往昔“許多仁人誌士遭受逮捕,羈押或槍決,時間長達四十多年”的“慘痛事實形成恐怖氣氛,籠罩整個社會,成為台灣人民揮之不去的夢魘,影響社會至深至钜。世稱‘白色恐怖’”,字字帶血,聲聲含淚,說明世稱“白色恐怖”的因由。第二段,分析造成造成“白色恐怖”的根源,和國人“流血流汗、持續努力”的成果,“走出威權統治,逐漸形成自由民主的社會”。第三段,在明告訴求和“祈願”中結束。結末署名,光明磊落,正氣凜然。

 

  在陳水扁出招和馬英九接招中建成在台北的這兩座紀念碑告訴我們,在走向未來,在融入世界潮流的過程中,在曆史包袱的重壓下,在舉世民主潮流浩浩蕩蕩的衝擊下,在人民疾聲高呼要求普世價值的聲浪中,有識人士,聽命時代,鼓起勇氣,用足睿智,必能讓曆史的沉重包袱抖落開來,減輕肩負,邁開腳步,甩開膀子,雄赳赳氣昂昂地率領國家和人民走向美好的未來的時候,一定會像馬英九一樣善於接那些不知從哪裏從何人手裏出的各色各樣招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