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紅

海外生活;育兒心得;有感而發;點點滴滴......
正文

改 名 字

(2015-10-26 20:27:47) 下一個

        自己的名字一開始都不是自己取的,喜不喜歡都一直被叫著。

        先生和我是大學同級不同班的同學,研究生畢業後都分配在高校做老師。一心一意想出國,邊教書,邊複習,考了無數次TOEFL,卻怎麽也拚不過那些在校生,都三十多歲了,於是放棄了“出國後生孩子”的想法。當時有一項新的檢測技術,叫“早早孕”,我懷孕一周後,便知道自己懷孕了。從這時起,給孩子起個好名字便成了我家一件頭等大事了。

        孩子的爺爺奶奶主張把我倆的姓氏加在一起,既簡單又好聽。可我們覺得太普通沒新意,加之我倆也都是單名,重名率很高。於是,決定不起單名。

        從那時起,我倆常常在睡覺前翻閱字典,查了很多美好的字言,但都不甚滿意,有時聽上去還滑稽可笑。往往他起的名,會被我否決,我起的,他也不屑一顧,那時的兩人世界,處處講究“男女平等”,既然孩子是兩個人的,那麽孩子的名字也應一人起一半,才算公平,因而達成協議:我起一個字放中間,他起一個字壓尾。可是孩子隨父姓,一頭一尾他占了兩個字,還是讓他占了上峰, 第一次深刻體會到夫妻之間是沒有絕對平等的。

        閑談間得知,前輩們的名字都是按家譜排定的。先生老家的家譜,近幾代應為“孝”“敬”“天”“地”。先生的祖輩為“孝”字輩,先生的父輩為“敬”字輩, 論“字”排輩, 先生的名字應該“天”字在中間,叫“天寧”的,因他父親曾是建國後派往蘇聯的留學生,自然對“列寧”十分崇拜,加之先生在南京出生,南京的簡稱又是“寧”,而且先生的父母也很希望生一個比較“安寧”的孩子。毫無疑問,我先生叫這個“寧”是再恰當不過了,隻是沒想到後來他是那麽一個不“安寧”的人,加上南京人N和L的發音是分不清的, “林,琳,淩,玲…”聽覺上類似同名同姓的,就更數不勝數了。

        再說我老家的家譜,“開”源,“茂”盛,“錦”繡,“光”輝.我該叫“華錦紅”的,我媽不喜歡雙名,所以叫“華紅",不是叫“紅"的人不多,而是姓“華”的人太少了,所以很少有重名的.不過我妹妹大學班上有個叫“華光英”的,而且她的父親叫“華錦X”,祖父叫“華茂X”,把我妹樂得一有機會就纏著人家叫她“姑姑".話再說回來,按我家的家譜,我的孩子應是“光”字輩。把這“光"字放在中間,可以代表“光輝",“光明”, “光彩”---,但“光”字的另解,就不令我滿意了,錢花“光”了,米吃“光”了.... 但不管怎麽說,也好過先生家的這“地”字輩,也就沒聽說老家誰再按家譜起名了,實在太難了,難道祖上,就沒想到過這個“地”字,能起啥好名,到現在我也想不出能和“地” 搭配的名字,可以叫什麽呢? 難道我的孩子,要叫“地球”,“地道”,“地雷”,“地瓜”,“地主”-----不成?

        幾個月過去了,有一天,從<<新聞聯播>>常見語“欣欣向榮,蒸蒸日上”中來了靈感,先生是個事業心很強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事業有成----欣欣向榮,” 。這“欣”字。蠻好聽的,意思也很好.可這字看上去不美,好象是“欠人一斤米”的感覺,於是查字典找了個意思相近的同音字“昕”,更有“早晨的太陽”之意。“事業”的“業”就很容易聯想到同音字“曄”,可又又覺得“曄昕“雖然字麵上很好看,但拆開後的“曄”字,我不喜歡。隨後又找到一個同音同意的“燁”字,火是紅的=華紅,這個字很妙,把我的名字代表了。“燁昕”聯讀,就是“事業---欣欣向榮”。

        由此決定不管生男生女,都叫“燁昕”,小名叫“昕昕”,有趣的是,“昕昕”跟“猩猩”同音。正巧那年是猴年,“大猩猩”與“小猴子”還是同一家族的。

        都說生孩子會帶來好運。果然,女兒出生三個月,我先生就被紐約州的一所大學錄取了,一年後我們母女也跟來美國陪讀.我們一直很得意,給女兒起了這麽個“高水準,近乎完美”的名字,沒想到還沒叫順口,就麵臨諸多因這名字所帶來的問題。

        到了美國才意識到,美國人是發不出“昕”Xin 這個音的,考慮到將來上學可能會有問題,就給她起了個英文名,叫Jessica,因為Jessi聽起來與中文的Yexin,還有點音近。

        果不其然,第一次上學,問題就來了,老師點了幾次名,女兒不知道是在叫她,因為老師把她的中文名念得很怪。以後每次新學年開學,她就會遇到相同的問題,新的任課老師總是按她注冊登記的名字來點名的,課後她得跟每位新老師講她的英文名。漸漸地她開始不喜歡她的中文名,甚至為老師念不對她的中文名感到難為情,同學們也會取笑。最讓她困惑的是, 常有不負責任的老師,把該給她的成績,記到另外的Jessica頭上。所以每年開學頭幾天,總是吵著要改名。我們總是給女兒做思想工作:“你的中文名字好聽呀,意思也美啦”,“全世界叫Yexin的,就你這麽一個,可是叫Jessica的,有成百上千個”等等。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中國小孩,他們都是以英文名為正式名,中文名則是可取可不取的非正式名,而且他們也很習慣同名同姓的現象,不會為有人跟自己名字相同而難過。相反,還更易成為好朋友。這也是為什麽申請信用卡,打電話,填表等,除了提供出生年月日外,報填姓名時,一定會問你的母親婚前姓名,因為名和姓相同太平常了,可是母親的姓名還一樣的概率就低很多了。

        聽早期來美的朋友說,父母考公民時,未滿18歲孩子可以自動轉成公民。那時改名,可以不花錢。不過當我拿著我的美國護照,去護照代辦處打聽,才得知要填表,登報,上法庭參加宣誓儀式,而且費用不少,曆時也久,再說女兒從小到大,拿的各種獎狀,若改了名,好象是別人的獎狀似的。所以基本上放棄了改名的念頭。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女兒已經上初中了,親朋好友中,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真名。

快到10年級時,偶爾遇到一個朋友說,她女兒快升11年級了,開始要準備複習報考大學了。收到的信件,經常是兩個名字各一份。所以想要改名。現在再不下定決心改,將來上了大學,找工作,越到以後,就越難改了。

        終於下定決心,不管花費多少,麻煩多少,都得改。這次取新名字,不象第一次給孩子取名那樣了,幾乎沒花什麽功夫,就定下了新的名字---在中文名Yexin前加上Jessica。

        移民局說要改護照上的名,得先改好社會安全號上的名字; 到了社會安全部門,才知道,要去政府機關辦理;到了政府機關,當即就給了我一厚疊表格要我回去填,才知道交表時要選定報社,然後打電話去報社,登報聲明一個月,據說是為了讓世人知道,有沒有與改名字所相應的法律糾紛,若無,則一個多月後,憑報社的憑據,去預約上法庭,而且身生父母親必須到場(如果是領養子女或離異父母還會有麻煩),要我們選個好日子,很莊重參加改名儀式;由法官向全世界宣布舊名從此作廢,新名從此生效。整個改名過程要曆時二個多月,化費近五百元(登報一百多,手續費和上庭費三百多)。聽說,改性別,程序和收費也不過如此(當然不包括變性手術費了) 。

        其實越來越多的美國女性婚後也不願改名,一是手續麻煩,二是若離婚,再婚,不知要改來改去幾次。像我們這樣外來的新移民,大多都是兩個名字共存,沒啥不妥,不值得花這麽多時間和金錢去改名。特別是如今,名字已不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稱呼。而且你隻要願意,可以給自己起各種各樣的名,筆名,藝名,網名等等。出國的,為老美叫起來方便,起個英文名,後來我回國時發現,不出國的,為趕時髦,也有很多人起英文名。尤其是網名,幾乎沒有什麽字,句,不可以拿來做名字的。“我愛你”,“在等待中---”,“今夜我睡不著”,“泡8喝9說10話”等都可以拿來做名字。還有人盡然用“國罵”做QQ名,他媽在QQ上視頻時勸兒子: “兒呀,你拿什麽做名字不好,非要起這名?” “媽,您放心,這不是針對您的! ---”。

        起名字時,還要注意中英文正反的順序,及姓與其它諧音字的搭配等忌諱,比如說,姓“劉”的,不能叫“夏”,姓“葉”的,不能叫“京”,姓“楊”的,不能叫“偉”---。前一陣子,網上流傳一則笑話“全國最爆笑的人名:劉產 賴月京(還是個男的)範劍 姬從良 範統 夏建仁 朱逸群 秦壽生 龐光 杜琦燕 魏生津 喬厚根 沈京兵杜子騰 排名第一的:史珍香” 。

        無論你給自己取多少個名,官方認定的大名隻能有一個,而且所有證件上的名字,拚寫都不得有誤.因而做父母的要盡力給孩子起個好名,免得將來改名會很麻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