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

第一次注冊博客。
正文

為什麽葉群坐在256號飛機駕駛艙裏?

(2015-10-19 21:35:56) 下一個

http://flying.high.blog.163.com/blog/static/133724055200911632011946/

為什麽葉群坐在256號飛機駕駛艙裏?

從當年駐蒙古大使館工作人員在256號飛機殘骸及其九具屍體寫的報告上看,葉群的屍體在最前 方,同時也是被燒毀最少的一具屍體。也就是說,葉群是坐在飛機前麵的駕駛艙裏。因為飛機的三個油箱在左、右機翼和中部機艙下部,葉群所在的駕駛艙離開油箱 的位置最遠,所以燒傷最輕,完全符合邏輯,隻是有一個問題:她為什麽坐在駕駛艙裏?在千百篇論述256號沉沙大漠的文章中,卻沒有一篇,甚至一段話是對此 進行解釋的。現在我就從飛行技術角度來推測一下其可能性。

1964年出廠的三叉戟飛機和1963年出廠的波音公司727飛機有許多類似之處,同是尾部三 台發動機,載客量、航程等等都相似。同時據70年代參加過波音公司727飛機設計工作、現為727機隊技術總工程師邁可-比格勒講,從50年代的波音公司 707飛機到60年代727等飛機,都在當年FAA的規範化之下,即三個人的駕駛艙,主駕駛,副駕駛(First Offieer)和飛行工程師(Flight Engineer)。注意,這第三個位置不再是領航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飛機,是把第三個人稱為領航員(Navigator)。但從707飛機開 始,FAA重新劃定第三個人的作用,即他/她眼前的麵板,為飛機的幾個係統,例如燃油,液壓和電力等等。一旦係統出現故障,飛行工程師即切換備用係統,換 句話說,在係統不發生故障時,例如在降落過程中,此人可有可無。但在關於256號“三叉戟”飛機的文章中,不乏強調此為領航員的位置。意思是256號飛機 沒有領航員,哪能不迷航?此說法是對飛機駕駛艙的誤解。

從機艙向前看,左手邊為主駕駛,右手邊為副駕駛,飛行工程師坐在副駕駛的後邊,從1968年的 波音公司737飛機起,改為二個人的駕駛艙,即把飛行工程師的位置取消,把那係統控製版移到駕駛艙的頂板上。早期的747飛機也是三個人駕駛艙,從 1988年的—400型開始,改為二個人。無論如何變化,有一條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那就是正、副駕駛麵前或倆個人之間儀表及操作部件,必須允許其中任何一 個人完全有效、安全地把飛機降落下來,這是為了一防萬一,其中一個人生病、受傷的原因,這是FAA的設計規定之一。對256號飛機來講,就是說潘景寅完全 有足夠的儀表和操縱部件把飛機降下去。另外,在對任何飛行員訓練時,必須要訓練的一個項目就是單人飛行員的起飛和降落,也是為了萬一另一飛行員生病。沒有 這一訓練,是不可能拿到飛行執照的,當年在山海關機場起飛時,如果潘景寅知道三叉戟飛機不能單人駕駛降落的話,除非潘景寅的腦子進了水,否則他絕不會起 飛。換句話說,潘景寅之所以單人起飛,就說明他知道他既不會迷航,也可以單人把三叉戟飛機降落下來。

如果有一個人,懂得飛機,在降落時可以幫忙一下,那麽應該對潘景寅是個幫手,增加降落的成功係 數。這個人可以坐在右手邊的副駕位置,在潘景寅的口頭指揮下,減小油門。同時可以向潘景寅報出飛機的速度和高度,我想,任何一個飛行員都會歡迎這樣一個幫 手的。當時飛機上的9個人,除了潘景寅和林彪之外,最有資格的應該是林立果。也許他為了保護其父,就坐在了機艙內。最沒有資格的就是葉群了。因為她對飛機 機械是百分之百的外行。三個隨機機務工程師,絕對的不缺乏基本的機械和飛機控製常識,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講出什麽是飛機襟翼和發動機反推,如果對他們不放心 的話,就是汽車司機,也可以在潘景寅的指揮下,放掉燃油, 放下襟翼,放下反推,再迫降。退一萬步講,潘景寅也該告訴“副統帥”,機頭離油箱最遠,機身離油箱最近、落地時的最危險。“副統帥”和林立果應該坐在駕駛 艙,我推測,葉群坐在駕駛艙的目地是了監視潘景寅。可是葉群是對飛行一無所知。

對於這一切互相矛盾的事實,有各式各樣的推理,隻有一種推理,可以對此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釋。就 是潘景寅騙了林彪,潘景寅想死而不是想活。請看一下以此為依據的推理。潘景寅告訴大家,我完全可以把飛機迫降下去,因為我有足夠的儀表和操作部件,而且受 過單人迫降的訓練(這些都是事實),你們隻要在機艙裏坐好就行了。你們都不懂飛行,在駕駛艙內隻會添亂。林立果對此有點不放心,就讓葉群坐在駕駛艙中監視 潘景寅。如果是一個隨機機務工程師坐在駕駛艙中,也許他會指出:1、燃油沒放 2、襟翼沒有放,3、何時發動機反推?(發動機反推是在著地的瞬間,所以他應該事先問好)。為了安全,應該是“副統帥”坐在機頭部分。為了降落,應該是林 立果或任一隨機工程師,坐在副駕駛位置。潘景寅不想任何人幹擾他自殺性的迫降,就不讓任何可能指出他飛行錯誤的人在駕駛艙裏。

因為工作關係,我經常和國內的機務工程人員打交道。我認為他們對飛行的熟悉程度,絕對不屬於 “混飯吃”的,而是對自已的工作了如指掌。如果問他們襟翼和發動機反推,沒有一個人會不對你講上一個小時的。至於飛行員的訓練,單人起飛和降落的訓練,在 今天的飛行模擬器上是正常訓練的課目之一,已屬平常。不要把飛行的操作本身想的太複雜。這些收放襟翼、發動機反推等等的操作,不過是移動一些把手而已,和 汽車的操作本身並無二致。而何時操作,操作多少,才是飛行員的關鍵,

實話實說:在林彪彪256號飛機折戟沉沙一事,在沒有黑盒子公布之前,絕不可能得到全部真相。 最近又讀到某位克格勃的“采訪記”,說黑盒子裏沒有說話錄音,這完全是滿口謊話,隻要有聲音就有錄音(黑盒子是自動錄音),怎麽可能沒有記錄呢?!沒有聲音,那還有飛行數據記 錄在何處?如果什麽都沒有,那又為什麽不把兩個黑盒子公布出來呢?沒有黑盒子,所有的文章都是在推測和推理。而符合邏輯的推理,應該是遠比“大膽考證”更 讓人信服。比如說對林彪秘書李文普的問題上。有人大做文章,源於鳳凰電視台采訪前克格勃的槍支擊發問題,卻對李文普跳車本身一言不發。就事論事,第一,李 文普不可能知道伊爾庫斯科在何方,除非他自己早就想跑過去。李文普也不可能聽別人說到此地名,因為它實在不是一個大城市。第二,從1954到1971年, 李文普斷斷續續地給林彪當了17年的秘書。又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戰鬥洗禮,李文普不可能不知道背叛“副統帥”對他意味著什麽。跳車,那是和“副統帥”決 裂。一個1948年入伍的解放軍老兵,在沒有確切消息的情況,怎麽可能在“副統帥”麵前跳車逃跑。合乎邏輯的推理是李文普在汽車上聽到“伊爾庫斯科”的名 字,知道林彪要出逃,才決心“叛主”。

另一個邏輯推理,就是有了這一先例,潘景寅在一開始,並沒有被告之真正的飛行目地。連林彪最貼身的李文普秘書,且會跳車“叛主”,潘景寅和林彪的關係不過是上、下級的命令和服從的關係而已,遠不如李文普秘書和林彪的17年關係,當得知真像之後,也就舍身撞機了。

 

補充:

每架飛機有二個黑盒子(實際是橘色。之所以被稱為“黑盒子“Black Box,是因為它的保密性,而不是顏色,例如美國的保密項目,叫Black programs.)。一個黑盒子是記錄飛行航跡,一個是駕駛艙的對話。我想林彪不會到駕駛艙去討論問題,所以此黑盒子無關。有關的飛行航跡的黑盒子。飛機在進入蒙古之前的航跡早已知道,加入蒙古後的開始階段也知道(雷達探測的空域和邊境線毫無關係)。所以大概隻有1個小時的航跡是未知,應該在黑盒子裏。包括最後的降落,油門的大小,降落的角度,襟翼的角度,起落架的位置(迫降時不放起落架)點等等。

我認為此事對林彪無所謂有利或無利,那時他已經在外國了,已經“叛逃”了。林彪翻案之點,不應該放在此。林彪肯定是反毛的(最後階段)。而是反毛做的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