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筆由墨

不想那玉堂金馬登高第,隻望能高山流水遇知音。
個人資料
正文

地球何處不通共——華潤集團

(2021-04-28 19:02:02) 下一個

地球何處不通共——華潤集團

作者:楊樹 | 2020-07-27 發表於【軍武次位麵】

香港,延安,超市……有一個傳奇的交集

隻要還在城市生活,超市,幾乎是一個你不可能不去的地方。

超市,即“超級市場”。進入其中就像到了一個貨品齊全的大型倉庫,自選商品後再到櫃台統一付款。這種方式減少了人力成本,所以價格更低,大家也就更願意到超市購物,特別是購買日常所需。

超市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美式發明,一般認為,世界上第一家現代超市是一個名叫卡倫(Michael Cullen)的美國人於1930年8月開設的金·庫侖(King Kullen)食品商場,距今有90年了。

目前中國國內銷售規模最大的連鎖超市,是“華潤萬家”,相信很多人都見過這個品牌。
“華潤”這個名字,不像沃爾瑪、Costco那麽洋氣,聽上去就很中國。但實際上“華潤”可能比你想象的更中國,因為它的起源,竟然是抗戰時期的“土八路”!

1938年,美國人正在超市裏愜意購物,戰爭陰雲已經籠罩世界,剛剛經曆了南京大屠殺的中國人,正在艱苦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這一年,有台兒莊戰役的勝利,也有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的失利,更有花園口決堤的慘劇——如果不能預知未來,當時的中國人幾乎看不到戰爭勝利的任何希望。
然而,再難再苦,也絕不當亡國奴!

正當汪精衛謀劃投降日本,建立偽政權之時,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毅然挺進淪陷區,開辟敵後戰場。這同樣是一場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抗爭——日本,擁有完整的工業體係,武器先進,後勤充足,而八路軍、新四軍的地盤,都是貧瘠的農村,甚至連傷員用的都是“共享”紗布,要清洗後反複使用。

與日本法西斯戰鬥,很多物資僅靠根據地是無法解決的。怎麽辦?

黨中央把目光投向了千裏之外的香港。

1938年的一個夏日,香港的某個碼頭,一個戴著金絲邊眼鏡,身著西裝,提著小皮箱的中年人從客船登岸,來到香港。怎麽稱呼他還有點麻煩,因為他有三個名字——秦邦禮、楊廉安、楊琳,第一個是本名,第二個是化名,最後一個是代號。

為什麽要搞的這麽複雜?

因為他的任務很特殊——受中共中央委派,到香港創辦地下商業組織。他的直接上級,就是中央組織部長陳雲和周恩來,帶來的經費也是由中央特別會計室從黨費中撥出來的。

秦邦禮這個名字對大家來說可能很陌生,不過他有一個名氣很大的親哥哥秦邦憲。如果秦邦憲你還是不熟悉,那麽“博古”一定是聽說過的——博古就是秦邦憲。

秦邦禮正是受哥哥影響才走上了革命道路,曾參加了無錫秋收起義,失敗被迫到上海躲避搜捕,期間在一家小店鋪做店員,憑借靈活的頭腦,很快就掌握了經營技能。

後來,由於向忠發的叛變,中央特科大部分人員暴露,急需新人。於是年輕而又麵生的秦邦禮被哥哥介紹給了特科負責人陳雲,並且很快就入了黨。

秦邦禮果然不負重望,以陳雲提供的兩根金條為本金,開了一家米店,作為秘密交通站的同時,居然還賺了不少錢,然後又開了家具店、糖坊、文具煙紙店,生意越做越大,兩根金條變成了八根!

看到秦邦禮既忠誠可靠,又能掙會賺,陳雲索性放手使用,又讓他到汕頭開辦了“中法藥房汕頭分店”,掩護傳遞情報、營救被捕人員、接送蘇區幹部、購買緊缺物資……還成功實施了護送黨中央從上海遷往蘇區的任務。

其中護送共產國際代表李德最為出彩,李德洋人長相,特別顯眼,秦邦禮一會兒將李德打扮成遊客,一會兒打扮成考古學家,一會兒打扮成傳教士,將沿途盤查的軍警唬得一愣一愣的。李德有驚無險,抵達蘇區。

紅軍長征期間,秦邦禮一直在上海留守,後來被派往莫斯科學習。回國後本打算繼續在上海當“老板”,但由於日軍大舉入侵,中央指示他賣掉所有店鋪,返回延安,在中央黨校擔任馬列學院教師,主講聯共(布)黨史。

全麵抗戰開始後,周恩來與英國駐華大使阿奇博爾德·克拉克·卡爾協商後,在香港設立了“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但這個辦事處還需要一個獨立的合法公司來進行掩護和操辦具體商貿業務。

於是,相貌文雅,又有經商經驗的秦邦禮再次被選中,前往香港開公司(由於他主要使用化名,以下稱其為楊廉安)。

一幅儒商派頭的楊廉安在香港幹諾道開辦了一家 “聯合行”,注冊資金三萬港幣,公開業務是經營“南北貨”,員工隻有兩個,實際業務是采購根據地急需的藥品、發電機、電信器材、汽車配件等物資。

“廉”、“聯”同音,同聲,聽起來給人以這是私人公司的印象,但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家紅色實業。

在楊廉安的操辦下,先後開辟了經廣州、經越南海防港、經緬甸仰光(滇緬公路)三條路線,將西藥、醫療器械、X光機、電台等一百多噸物資和五百萬美元捐款成功送往根據地。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楊廉安緊急行動,將800多位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成功轉移,然後把聯合行的資金裝進特製的馬甲穿在身上,孤身一人,一路躲避著日軍前往重慶。

由於他沒有暴露過身份,一直都是“商人”,所以周恩來指示他在華南以僑商“楊琳”的身份接著“經商”,繼續將藥品、食鹽、通訊器材等物資運往延安,“楊琳”從此成為他後半生的正式名字,直到去世。

抗戰勝利後,楊琳和原中共南方局四川省委秘書長袁超俊(周恩來副官),於1946年奉周恩來之命回到香港,繼續發展貿易——這是周恩來一係列“下閑棋,布冷子”的布局之一。楊琳把聯合行改為“聯合進出口公司”(即華潤公司前身),當然幹的還是老本行——為解放區提供資金和物資,同時也培養貿易幹部。

人如其名,果然是一位”超俊“的帥哥。

果然,國民黨政府很快就無視人民盼望和平的願望,發動了內戰。四個月之內,黃河以南的解放區全部丟失,就連延安也淪陷了。形勢危急,中央決定集中力量奪取東北,楊琳最早的直接上級陳雲,這時正在東北局主持財經工作。

戰爭,明麵上是軍事鬥爭,實際上也是財政比拚,東北鏖戰,考驗著雙方的“錢能力”。
同抗戰時一樣,陳雲又想起了楊琳這位得力的老部下,提出“設法打通對外貿易”,得到了中央批準。但是東北和香港,遠隔重洋,還要經過國民黨海空軍控製的大片海域,這個商路,該怎麽搞呢?

這時,周恩來又派來一個高手,南方局財經委員會副書記的錢之光——這個名字簡直太應景了……

錢之光是在長征時期就負責物資籌措工作,經驗豐富的老紅軍,真的是“錢之光”。他原計劃經煙台走海路奔赴香港,因煙台淪陷受阻,不得不北上前往蘇聯控製下的大連,這一意外卻使他找到一條打通東北和香港海上貿易路線。

這是一條曲折的海陸聯運路線,東北解放區的產品先集中於哈爾濱,用火車運到朝鮮平壤,然後用汽車、馬車運到羅津港,在這裏裝上蘇聯貨輪,運往香港。

打出蘇聯國旗,船隻就可以在國民黨海空軍的眼皮底下大搖大擺的航行,而無需擔心被攔截扣壓。

東北和香港,就這樣奇妙的聯係了起來,東北的特產——土豆、黃豆、黃鼠狼皮、中藥材……源源不斷的運往香港,行銷世界,換來了外匯和物資,有力支援了解放戰爭。
其中最賺錢的商品,居然是豬鬃!

當時正值二戰剛結束不久,被打成一片廢墟的歐洲正在大規模重建,刷油漆是建房絕不可缺的工序,油漆刷子的需求劇增。在化纖沒有大規模運用之前,豬鬃就是各種刷子的主原料,成了緊俏商品。

聯合公司擁有解放區提供的充足貨源,幾乎形成壟斷,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幾乎擠爆了交易行的辦公室。兩艘蘇聯貨輪阿爾丹號和波德瓦爾號穿梭往來於羅津港和香港,將解放區的農產品資源,換成軍工原料和藥品,再由支前群眾的小輪車送上前線——淮海戰役的獨輪車後麵,是華潤的大輪船。

作用最大的物資,當數盤尼西林。

那些美國在二戰中海量生產,因為過剩而囤滿了無數倉庫的消炎藥,通過聯合公司的一通操作,就這樣神奇的送到了解放軍的醫院,使傷員恢複率達到了70%,成為救治傷員的神器。

看到這裏,不免又讓人想起了那句“天下何人不通共”。不過,改成“地球何人不通共”可能更準確。畢竟,通過聯合公司,幾乎全世界都在給共產黨供貨……

聯合公司的生意,已經做到了地球另一邊

解決了物資問題,聯合公司的生意捎帶著還越做越大,業務越來越多,不再是幾個人就能搞定的事業了。於是楊琳提出,把這家紅色企業改個名,改成“華潤”——“華”即中華,“潤”則是來自“潤之”,同時又有“中華大地,雨露滋潤”之意,得到了中央的批準。

從這時開始,我們熟悉的“華潤”出現了。

1948年12月18日,華潤公司正式掛牌,注冊資本500萬港元,公開的性質是私人合夥無限公司,英文名“China Resources”。三位開創者仍然是核心——錢之光任董事長,楊琳任經理,副經理則是袁超俊。

改組是必須的,因為這時的華潤,已經是人多錢多業務多——員工達到一百多名,兩年內積累的財富,僅賬麵資金就一度高達20000兩黃金,這筆錢在當時差不多可以把銅鑼灣買下了。

解放戰爭後期,華潤在擊潰上海投機商人囤積“兩白一黑”的鬥爭中立下大功,又從南洋采購糧食供給了剛剛解放的海南島,解決了因為被國民黨軍洗掠一空而產生的糧食危機。為了運輸更加方便,華潤幹脆購買船隻,自組船隊,組建了“華夏公司”,這是新中國遠洋船隊的雛形。

華潤注定與戰爭為緣——解放戰爭打得差不多了,又來了朝鮮戰爭。這一次華潤的任務更加艱難,因為許多國家都加入了英美搞的對華禁運,甚至連巴基斯坦也在其列。

搶運在港英當局看來,實際上就是“走私”

華潤馬上高速運轉起來,在禁運生效日期前,想盡一切辦法,與香港愛國商人霍英東等人合作,抓住一切機會搶運物資,紙張、自行車、橡膠、汽油、鋼材、藥品、手表、汽車……通過港澳之間的“水上人家”,經澳門輸入大陸,又將國內的農產品、煤炭出口換取外匯。

為了搶運,華潤的船隊付出了很大的犧牲

1953年中國外貿和外匯的90%,都來自於華潤的搶運,價值達2.2億美元,這對於當時的百廢待舉的中國來講,是極其寶貴的資源。

1952年,外對貿易部成立(即商務部前身),華潤也交由對外貿易部管理,由“黨企”變成了國企,但一直都在香港。於是華潤就成了一家非常特殊,非常奇妙的企業,一家身處香港花花世界,與全世界做生意,又歸中央人民政府直管的國企。

朝鮮戰爭結束後,中國終於可以搞和平建設了。然而,很多先進工業設備,都要靠進口,進口就得有外匯,這個任務還是由華潤來完成。

1960年,華潤從澳大利亞以延期付款的方式,成功采購了救急的260萬噸小麥。

從1953年開始,身處香港的華潤成了大陸進出口貿易的總代理——從各省市采購貨物,華潤協助口岸定價,安排交易。在以後的二十多年裏,在中國與西方對峙的大背景下,華潤成了幾乎是唯一的外貿窗口,有點像昔日的“廣州十三行”。

但華潤並不等同於新中國的“十三行”,因為華潤不是簡單執行命令,而是積極主動的創造了很多貿易模式。畢竟,生意還要是做的,錢還是賺的——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

華潤的創造之一就是廣交會。

廣交會其實隻是個俗稱,正式名稱叫作“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China Import and Export Fair)。華潤於1957年首次舉辦這個頗為新潮的展會,“集中展示,看樣成交”,因為效果不錯,一直延續至今,被稱為“中國第一展”。

在改革開放前,廣交會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窗口。楊琳的老上級陳雲指示:“把華潤公司擴大,使它變成‘第二經貿部’,讓它到外國去設公司、倉庫,這樣搞可能會有個把人叛變,出一點毛病,但不要怕,膽子要大一些!”

在一片狂熱中,華潤冒著“政治錯誤”的風險艱難前進。

在那個特殊年代,“膽子大”的華潤既要參與對外競爭,也要麵臨國內政治運動的狂熱、高壓和不理智——不要以為他們在香港,就會更容易。夾縫中的華潤頂著壓力,艱難探索,營業額從1950年的5000萬美元增長至1978年的30.5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的30%。

改革開放後,華潤再遇挑戰。

一是國家開放了,權力下放,許多外貿不必再經過華潤;二是競爭更加激烈,華潤這個“官商”要從代理貿易轉變到自負盈虧,從指令計劃轉變到市場經濟,有點不適應。
但是,不變就沒有活路。

華潤意識到,必須走出舒適區,開拓新領域,要從單純的外貿,轉變為多種經營。我們所熟知的華潤超市,正是在這時出現的。

80年代,華潤開始四麵出擊,投資了隧道、公路等基礎建設,進入房地產市場,還投資了製造業。1983年,華潤將原有的食品部改組為華潤超市,正式進軍零售業,與香港本土超市惠康、百佳進行了艱苦的競爭,先後開了34家門店,終於在香港成功立足。

再往後,華潤又進軍資本市場、藥品業、紡織業、能源業……超市營業額為國內第一,整個華潤集團的規模在世界500強中排名80,妥妥的世界級企業。

在華潤的超市能買到華潤的啤酒

補充點冷知識:有些我們見慣不驚的品牌,雪花啤酒、藍劍啤酒、怡寶、999、雙鶴、萬象城、東阿阿膠、太平洋咖啡……其實都是華潤集團的產業。

當然,最常見的,還是華潤萬家超市。

當你推著購物車在裏麵輕鬆購物的時候,想到這家年利潤接近40億美元,擁有員工42萬人的商業帝國,82年前是一個僅有3個人,一個不起眼小門臉,專為根據地賺小錢錢的微型“黨企”,會不會有點恍惚,不敢相信的感覺呢?

最後介紹一下華潤三位創始人後來的命運。


楊琳:曆任外貿部綜合計劃局局長、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商務參讚、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副主任。在文革中被造反派隔離審查,遭到迫害,1968年12月10日因心髒病去世。

袁超俊:1957年被周總理親自點名,擔任中國國際旅行社(即後來的國家旅遊總局)總經理,1983年離休。他在華潤工作期間,因為實在無暇照顧子女,隻得忍痛將女兒送人領養。解放後又把兒子送到新疆支邊。由於思念子女,他在路上一旦遇到和兒女年齡相仿的孩子,都請求別人允許他抱上一會兒,令人心酸……1999年6月6日,袁超俊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7歲。


錢之光:先後任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兼中共黨組書記,1970年出任國家輕工業部部長。提出要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並舉,主持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建設了上海金山、四川長壽和江蘇儀征等大型化纖生產基地,是中國現代紡織工業的奠基人。1994年2月5日,這位走過了長征,經營過華潤的老革命在北京逝世。

這三位前輩還算是大人物,有故事有記載,但更多的人,甚至連名字沒有留下。

這就是曆史的滄桑。

華潤的八十年,正是中國人奮力前行,逆天改命的八十年。正如那個小小的商行,變成了今天的超級公司一樣,中國也從一個貧弱不堪的國家,變成了世界上的巨人。

有些人,雖然無名無傳,但永遠不能忘記,有些精神,雖然時間久遠,但要銘刻於心。

當你看到繁華都市裏那個熟悉的logo時,也許同樣需要向那些曾經的無名英雄們,默默的表達一下敬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芃芊 回複 悄悄話 楊琳的經曆,除了讓人表示敬意外,還讓人反思。
看開頭時就不由自主地猜測楊琳以後在文革中的命運,看到結尾,果然一聲歎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