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究竟有多少中國勞工死在加拿大築路上 ZT

(2023-02-09 21:36:23) 下一個

原文來自:https://www.bcbay.com/news/2010/09/02/39762.html

盡管中國勞工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打通了洛基山脈的崇山峻嶺,將橫跨加拿大的大鐵路鋪到了太平洋邊上,可是他們的一切卻被輕輕抹殺,隻留下鐵路沿線的華工墓地和一位無名詩人的詩句:“為修路而死”。

1867年7月1日,英國在北美大陸東部的四個省組成聯邦,一個新的國家誕生了,這就是加拿大的雛形。之後,陸續有一些省加入聯邦,成為了目前加拿大的樣子。當時加拿大的西部地區,英屬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British Columbia)還未歸入加拿大版圖。該地區橫亙北美最大的山脈落基山脈,與加拿大東部地區的聯係幾乎被隔絕。相反,它與美國西北部的華盛頓州、蒙大拿州之間卻交通便捷。在19世紀中期,整個美國都相信,他們命中注定要統治整個北美大陸。1869年,明尼蘇達州議會通過決議,要求兼並整個加拿大西部。靠近美國和加拿大邊界的北太平洋鐵路早就蠢蠢欲動,力圖染指加拿大西北地區。1869年,美國修成貫穿北美大陸的太平洋鐵路後,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加入美國的意願更加強烈,提出除非加拿大在十年內建成一條鐵路貫穿落基山,否則就脫離加拿大,加入美國。

針對美國吞並西部的威脅,時任加拿大聯邦總理的約翰·A·麥克唐納(John A?MacDonld)認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曾經這樣說過:“美國政府運用了除戰爭外的所有手段去謀求西北地區,我們必須行動起來,與之對抗,最重要的就是明白無誤地向他們表明,我們要修建太平洋鐵路。”麥克唐納預言:“一旦鐵路建成,我們才將變成真正統一的國家……它將保證國家的統一並促進它的發展進步,它是未來之車。” 修建太平洋鐵路成為了維護加拿大聯邦統一的基石。政府答應修建鐵路後,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隨後加入聯邦。

開端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項目一開始並不順利。麥克唐納的保守黨政府要求由一個私人公司來建造這條鐵路,但是,這需要政府撥出三千萬加元的補貼和留出五千萬英畝土地。

在當時的加拿大,最富有的實業家和運輸業巨頭休·艾倫(Hugh Allan)最有希望拿下該工程,但是很快自由黨議員就發現,他曾經在1872年大選中給保守黨候選人共計捐款約三十六萬加元,以此來得到鐵路建設合同。事件曝光後,鐵路合同被迫於1873年重新簽訂,也直接導致了麥克唐納的保守黨政府倒台。

緊接著,自由黨在新一輪的選舉中獲勝。這屆政府認為可以將太平洋鐵路作為公共工程來建設。 1875年6月1日,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舉行了破土動工儀式。直到1878年該政府換屆時,才在中部省份安大略和曼尼托巴開始建設了一小段鐵路線。

在這三年裏,聯邦政府光是在鐵路勘探上就已花費了五十多萬加元。那時候線路的勘查,沒有車輛和機器,隻靠著人們一步一個腳印,艱難地跋山涉水走出來的。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情景:那些勘查鐵路線的人沿著河穀走,走著走著,四周就全是懸崖絕壁,再也無路可行了。他們隻好攀懸崖爬絕壁,走那些山羊都難通過的山崖。舉目四望,周圍都是層巒疊嶂,陰沉沉地擋在那裏,看不到盡頭。抬頭遠望,山巔上覆蓋著的都是厚厚的白雪。低頭看,腳下是滾滾激流,就連印第安人的獨木舟也很難行進。

轉眼離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相約的十年期限就快要到了,而鐵路修到該地區的承諾卻仍然無法兌現。於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又一次發出威脅,揚言要退出加拿大聯邦。

1878年,保守黨的麥克唐納總理又一次重新執政。1880年,聯邦政府終於與由英、法、美三國的鐵路專和財團組成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CPR簽訂了協議,開始修築這項浩大的鐵路工程——加拿大太平洋鐵路。

 
漂洋過海來到加拿大的中國勞工。

成本

曾經修築過美國太平洋鐵路的工程師安得翁·安德東克(Andrew Onderdonk)拿下了全部四項工程的修建權。但是工程才剛剛開始啟動,安德東克便發現,他必須考慮收支問題。在各項開支中,材料部分無法節省,能夠節省的隻有工人工資及運輸費用。如果完全雇用白人勞工,他要損失150萬美元,那意味著他的結局隻有一個——破產。加拿大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裏才3.2個人,勞動力極度短缺。在這種情況下,他突然想到當年修建美國太平洋鐵路時的中國勞工。

當時,安德東克還裝模作樣地雇用了一些白人。但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的3.5萬人,沒有一個願意去建築工地——修建鐵路的落基山脈,海拔幾千米,冰天雪地、荒無人煙、交通不便、與世隔絕。

最初的十八個月裏,鐵路僅僅鋪設了兩英裏,照這樣的進度,三十年也修不好這條鐵路。安德東克再也無法忍受,在取得了麥克唐納政府的支持後,他開始招募中國勞工。

淘金

在安德東克招募華工之前,已經有中國人來到加拿大。1858年6月28日,第一批三百名的華人從美國舊金山乘坐“加勒比”號蒸汽船抵達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據說其中廣東台山人占了九成。對於在加拿大的中國人來說,這一天是他們的祖先進入加拿大的日子,6月28日因此被定為“華人抵加紀念日”。

他們來是為了淘金。19世紀中期的中國人口增長非常迅速,人地矛盾日益加劇,尤其以南方五邑地區最為突出。清末台山舉人趙天錫在當地做了一個調查,全縣一年的糧食產量隻夠六十萬人“支半年”。嚴重缺糧的台山隻能“仰給洋米,倘舟楫偶斷,炊煙立斷”。糧食供應的不足直接導致民眾生活水平的下降。“富者驟貧,貧者愈貧。教養並闕,民起為盜,賭盜相緣,而遊手遊食之輩遍城鄉矣”。除了缺糧帶來的生活困難,清中後期,這片土地先有鹹豐四年(1854)十萬紅兵起義,繼之有長達12年的土客械鬥,加之自然災害頻繁,饑荒連年,這裏的人們不得不向海外謀生求存。正如在《金山》這部電影中,小虎這一角色所說的那樣,在那樣一個世道,他們什麽都沒有,除了貧窮和疾病。要麽冒險去過更好的生活,要麽留在這裏等死。“家裏貧窮去亞灣(古巴),為求出路走金山”。開平山塘村在1848到1879年間就有11戶14人揮淚告別父母妻兒,遠涉太平洋到美國去實現他們的“黃金夢”。

1858年5月,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的法瑞瑟河(Fraser River)與湯普森河(Thompson River)沿岸發現金礦的消息甫一傳出,立即激發了全世界範圍內的淘金熱潮。這一消息,對身處在天災人禍之中、又急於尋求出路的中國人來說,充滿了誘惑。他們把加拿大稱為“加拿大金山”,更多來自台山、開平、新會等縣的中國人陸續來到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

華工

1880年6月至1887年7月,有2.5萬名中國人來到加拿大,占當時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招募中國勞工一般是由華商承包,最主要的承包商是台山人李天沛,他也是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中國勞工的主要承包商。他與同鄉族人、維多利亞廣安隆商號的李枯芹、泰源號的李奕德和舊金山廣華源商號的李天寬,聯合組成聯昌公司,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和香港兩地設立專門辦事處,為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招募中國勞工。僅在1881年,李天沛就從香港招募中國勞工兩千人,用六艘船運送到加拿大,其中1739人抵達維多利亞,加上從美國運來的中國勞工,總數達到2939人。台山另一承包商、廣安和商號督理葉春田也為鐵路公司招募了七千名中國勞工。來加的大多數中國勞工都來自廣東台山、新會、開平、思平幾個縣。葉春田的廣告給人們很大的誘惑:五年內就可以攢下三百加元,而當時三十加元就足夠讓一個中國成年人在一年內吃好喝好,所以三百加元可算是衣錦還鄉了。麵對如此誘惑人心的廣告,身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人毫不猶豫地便在契約上按了手印。

中國勞工的吃苦耐勞早就聞名於世。在太平洋鐵路修建的中國勞工,他們的工資遠低於白人勞工,但幹的活兒卻是最苦最累的。而且中國勞工溫順、沉默,從不主動去招惹是非,即使是給他們的工資很低,派給他們的活兒非常艱苦,他們也毫無怨言,從不製造麻煩。

“為修路而死”

從 1881年到1885年,總共有一萬七千多名華人背井離鄉,飽受苦難,參加加拿大鐵路修建,他們是太平洋鐵路建設的主要力量。數千名華工在三桅木帆船上漂了六個月,曆經磨難才登上加拿大土地。當見到落基山脈的崇山峻嶺時,他們都驚呆了,他們沒有想到山是如此之高,如此之險,迎接他們的是他們一生中從未經曆過的嚴寒。

廣東氣候溫暖,很多人習慣穿拖鞋,不習慣穿靴子。剛到加拿大時,他們沒有靴子,天冷,下了雪,他們隻好把裝土豆的麻袋撕成布條,將腳裹得又大又笨。他們需要經常爬山,不時有人失足從山崖上掉到澗穀裏。

華工當時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其惡劣的程度完全不亞於當地的天氣。他們住的情況很差,高山上氣溫低到零下三四十度,他們隻能住在棚帳裏。吃的更是簡陋,有不少人死於營養不足。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的作家威廉在他寫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建設者》一書中說:“他們全月的糧食供應是一袋米(50磅),僅足以維持他們所從事的體力勞動消耗一半。……1884年,有兩千名華工說是死於壞血病,實際上是因為饑餓而死的。”此外,華工在火藥開山時發生意外死亡或因為不滿工頭的虐待被打死的事時有發生。

中國勞工承擔的是最艱巨的西段鐵路的建設——著名的法瑞瑟河穀從耶魯鎮到裏屯的五十八英裏的路段,山體全是堅硬的花崗岩,陡峭無比。深深的河穀中激流飛濺,險象環生。他們要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十五條主要隧道,最長的一條有一千六百英尺長。工人們在幾乎沒有立足之地的絕壁上鑿洞,搭上棧道以便點炮崩山。特別艱巨的是雷夫斯托克至溫哥華的四百公裏的路段,全都是峭壁懸崖,古木遮天蔽日,腳下無一寸平地,隻有法瑞瑟河奔騰而過。從1882年到1883年,中國勞工在這個地區鑿石爆破,修築涵洞一百多個,橋梁十座,開鑿隧道幾十公裏。1882年出現了一次塌方事故,幾十個台山勞工被活活壓死。不少中國勞工死於爆破、塌方、暴風雪、疫病,甚至被出沒在荒嶺中的黑熊吞噬……

在築路的五年間,中國勞工究竟死了多少人,實在無法統計。有人說,法瑞瑟河穀每一英尺鐵路下都埋葬著一個中國人的屍骨,是名副其實的“死亡河穀”。也有人說,每修築一公裏鐵路就有四個以上中國勞工死亡!1891年,維多利亞中華會館就從法瑞瑟河穀收集到三百具中國勞工的屍骨,運回中國安葬。

盡管中國勞工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打通了洛基山脈的崇山峻嶺,將橫跨加拿大的大鐵路鋪到了太平洋邊上,可是在慶功儀式上,竟然沒有一個華人的麵孔。這些真正的築路英雄竟然沒有資格參加最後的通車儀式。1985年,加拿大政府修建了一個紀念碑,紀念太平洋鐵路建成一百周年,碑文上也沒有一處提及中國人。太平洋鐵路沿線的很多城鎮,山峰,河穀都以當時修建鐵路的功臣命名,但卻沒有提到任何和中國人有關的名字。唯一留存的是鐵路沿線的華工墓地,和1892年間一位無名詩人寫下的詩句。在這首詩裏,這位被歲月淹沒於無痕的詩人寫道:

漂泊者終於被他的同伴放在此地安息,

沒有刻下一行字也未見灑一滴眼淚。

在十字架上隻是簡單地記著:

“為修路而死”。

噩夢的開始

1885年11月7日,在加拿大西海岸的老鷹山口(Eagle Pass)附近的克萊拉奇(Craigellachie)聚集了一大片興高采烈的人。一名身穿禮服、頭戴大禮帽的紳士在大家的歡呼聲中,拿起鐵錘,將加拿大太平洋鐵路修築工程中的最後一顆道釘敲進鐵軌。從此,橫跨加拿大的鐵路大動脈將大西洋岸邊與太平洋之濱連通。

這條鐵路的開通,最終將西海岸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歸入加拿大的版圖,使加拿大成為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大洋的世界第二大國。這條鐵路給加拿大帶來了榮譽和自豪,也帶來了繁榮和昌盛。但對參加築路的華人來說,卻從此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惡夢。太平洋鐵路修成了,不再需要華人苦力了。他們的吃苦耐勞和勤奮肯幹,在加拿大的白人來看是一種帶有強烈競爭性的威脅,為此加拿大政府開始關上中國移民的大門,而對留存在加拿大的中國人則頒布了一係列歧視性的政策,人頭稅,排華法案,也就一一出現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