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工作的原因經常往返於哥倫布和辛欣那提之間,每次走過這個廣告牌就有一種衝動要把它照下來。今天終於如願了,因為太太駕車我陪她聊天。
首先這個廣告牌與大多數廣告牌不一樣,從廣告上你看不到廣告人。像政治廣告那樣“I am Jeb Bush, I approved the message". 因為沒有廣告人,如果有人對此提出異議,也無從提起。這是無意疏忽還是有意為之就不知道了。
相信見過地獄的人都不在人世了,是人不是神的人包括廣告人也沒見過地獄。
如果廣告這樣說:
“我們相信地獄是真的”或者“聖經教導我們地獄是真的”或者“我們信仰地獄是真的”等等都無可厚非。可是隻說“地獄是真的”可能就有問題了。就像哥白尼說“地球繞著太陽轉”他是要拿出依據的。
相信見過地獄的人都不在人世了。隻要是人不是神還活著就沒有見過地獄,包括廣告人。隻說“地獄是真的”恐怕於傳教無益吧。
William Harvey 說過這樣的話“All we know is still infinitely less than all remains unknown" 對世界不夠了解不可怕,相反那正是人類不斷探索的動力。如果利用人類知識的有限從而誤導大眾可能會冒些險的了。

(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
空(梵語為sunya),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空義,如來說空的道理,是要令眾生破迷啟悟,是轉凡入聖的關鍵所在,大體上可分為兩層深義:一、世間諸法本來空性:一切諸法空無自性,不管有佛無佛來人間,一切萬法當體本空,諸法空性是一切法之性,一切法之性即空性;有佛來人間,諸法是空性,無佛來人間,諸法也是空性。諸法空性不是佛的創造才有,因此,大聖佛陀苦口婆心一再殷勤告訴我們,世間諸法空性的存在,是必然如此,法爾如是,原來如此,法非佛作,亦非餘人作。
大般若經雲:“一切法一性非二,當知諸法一性,即是無性;諸法無性,即是一性;如是諸法一性無性,無造無作,若菩薩摩訶薩能如實知,諸所有法,一性無性,無造無作,則能遠離一切執著。”
二、如來說空義,是要破除眾生虛妄執著:眾生有執著的病,對一切世間諸法樣樣執著,樣樣執著樣樣病,因病故有生死輪回,大聖佛陀慈悲眾生,廣說諸法空性之道,普令眾生了知諸法本空,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是名空義。知空當下去除對諸法之執著,一旦對世間諸法不執著,菩提自性則無束無縛,無惑無動,光明自在,解脫自得。”
大般若經雲:“佛、菩薩、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七道品、六道、十八界、六度、十二因緣(梵語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四聖諦(巴利語ariya-sacca)、生死涅槃、煩惱菩提、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如是一切名,皆是假立,為表諸義,施設諸名,故一切名皆非實有,愚夫異生,於中妄執,菩薩方便善巧,教令遠離,勿執著一切施設假名,名無實際,自性皆空故。”
心為萬物之本體,此外無別法,凡三界生死、十二緣生等諸法,實是妄想心所變作。《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中略)心造諸如來。”有關此“心”之義,性、相兩家說法不同。
一、三界唯識是法相宗的說法,指阿賴耶等心識;以此證阿賴耶緣起乃唯識所變之義,故攝大乘論釋卷四釋作‘三界唯識’,謂心與欲等愛結相應,遂墮在三界。
二、萬法唯心是法性宗的說法,指如來藏之自性清淨心;即真如隨緣作諸法之義。謂心造一切法,而一切法本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乃畢竟平等、不變不異,唯此一心,故稱真如。
世間上有唯物論、唯識論、唯心論及唯人論,佛教講的是唯識論。“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裏的“心”指的就是“識”,不同於唯心論站在反對唯物論的立場,否認一切物質存在的說法。
唯識家認為宇宙萬有的存在,必須透過“識”,依識的虛妄分別執持萬有,才能產生一切生命現象。譬如:沒有“我”的精神,無法建造房黨;在房黨裏擺上石頭、字畫,也是自我心識(意)存在的展現。又如:過去對未來世界的夢想,成為今日科技發達的原動力,這個夢想亦即是一種心識的醞釀。所以,法界之內的宇宙山河都是透過自我“心識”的現起,才有種種功用,亦即“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於宣傳宗教不利。
從另一角度上說每個宗教信仰都稱自己對世界宇宙的認知是最科學的。可都無法證明。這就是宗教by definition
“信則有不信則無” 絕對不是佛教的說法。
佛說:佛陀為導師,汝當自努力。即佛為眾生說法(真理),但需要個人自己去努力修證、了悟。佛教不是一個以“信”為主的宗教,它比任何其它宗教都要理性。如果你隻是讀了幾部供唱誦的經,就誤以為那就是佛法了,那你真是因緣不足、善根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