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故園蘭西

(2025-08-21 05:03:35) 下一個

*美國南方出版社讓中文出版走向世界舞台*

【內容簡介】回憶錄《故園蘭西》生動講述了黑龍江省蘭西縣從1935年到1950年的生活經曆。詳細描寫了作者在蘭西的祖宅祖業,家居生活,鄰裏鄉親,同學朋友,以及當時蘭西的社會風貌,氣候環境,風土人情,五行八作,市井民生,宗教文藝,文化教育,時代風雲,家境變遷。

蘭西經曆了日偽統治,光複後短期的蘇聯紅軍治理及無政府狀態,中共執政,土改風暴。作者父親經曆了兩度生死險境, 作者經曆了由家境殷實到討飯求生直到父親歸來家境好轉,全家搬離故土,內容詳實生動,為自己和那個時代留下些普通人生活的史料。

序言

我的父親李森,1935年8月2日出生於黑龍江省蘭西縣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少年時在蘭西敬德小學讀書,後赴哈爾濱第四中學繼續學業。195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天津匯文中學,並被保送進入北京航空學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959年大學畢業後,他進入國防科工委工作,曾擔任錢學森的技術秘書,並獲少尉,中尉,上尉軍銜。在導師莊逢甘的指導下,他完成科研論文並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宣講,為新中國早期的航空航天事業貢獻了重要力量。

1969年,為與母親團聚,父親離開北京前往青海西寧,進入化工部工作,一年後隨單位遷至湖北襄陽。1979年,他重返北京,退休前曾擔任大型中央企業的領導職務。

退休後,父親隨我定居加拿大。晚年筆耕不輟,撰寫了逾百萬字的回憶錄。其中第一部《故園蘭西》約三十萬字,生動再現了1935年至1950年間黑龍江省蘭西縣的社會風貌與個人經曆。書中細致描繪了祖宅祖業,家居生活,鄰裏鄉親,同學朋友,以及彼時蘭西的自然環境,民俗風情,行當百業,市井百態,宗教文化,教育發展與時代變遷。

父親親曆蘭西在日偽統治,抗戰勝利後短期蘇聯紅軍治理與無政府狀態,以及新政權接管,土改風暴等重大曆史轉折中的風雲變換。我的祖父曾兩度身陷險境,九死一生,父親亦經曆家境從殷實驟轉困頓,以討飯為生的艱難歲月,直至祖父歸來,境況好轉,全家輾轉搬離故土,踏上新的生活旅程。這一段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片段,也正是那個時代無數家庭共同的寫照。

正如父親在書中所言:“我童年時的故鄉蘭西,正處於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時期。以1945年為界,此前三十餘年,千百年來的傳統風貌幾乎未變,而此後短短十幾年,舊日景象已蕩然無存。比我小十幾歲的人,或許再也無法目睹我曾見過的五行八作,市井百態。因此,記錄下這些記憶,於我而言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

《故園蘭西》始於2002年3月10日動筆,至2003年2月15日完稿,後於2008至2009年間重寫修訂。這部作品不僅記錄了中國東北蘭西一地的往昔,更折射出20世紀中葉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與人文意義。

父親自幼聰慧,文理兼優,才華橫溢,胸懷抱負,然一生曆經時代與政治的桎梏,始終懷有“壯誌未酬”之憾。2021年9月24日,父親駕鶴西去,仙逝於溫哥華。

為紀念他的一生,也為保存這段漸被塵封的曆史,我們決定將此書付梓出版。願更多讀者通過這本書,走近那個時代的中國,聆聽一位普通人對故鄉深情的回望。

一 夢幻中的童年家園(內容節選)

黑龍江省蘭西縣城內南門裏大街路東德生永藥局李宅,是我出生與童年生活的地方,是我的夢中家園。

五十八年前,在我十五歲時離開故園蘭西,以後又無數次在夢中回到那裏,一切熟悉,一切依舊,又忽然雲遮霧繞景物朦朧,一切都不見了。

一九九二年秋季,我隨中國化工施工企業協會赴黑龍江省考察,並由哈爾濱市化工建設公司陳鐵蘭總經理安排到黑河市黑龍江對麵的俄羅斯城市布拉格維申斯科(即原來屬於中國的城市海蘭泡)參觀邊境貿易。這是在久別數十年之後,我又回到了故鄉黑龍江美麗廣袤的大地。同行的還有我的女兒晴菲,她剛大學畢業,即將參加工作。任務完成後,在由黑河返回哈爾濱的途中,經過蘭西縣,我準備進城看看。從遠處望去,蘭西縣城建築物的基調為白色,頗有整潔清新之感。

汽車離開公路主幹線拐彎向東再向北,想從南門進城,去看一看我家的舊居德生永老宅。行車幾公裏,便到縣城南口停下。因城內由南向北的中央大街正在進行築路施工,禁止車輛通行,我和女兒晴菲及一行人隻好下車,站在路口向城裏眺望。由於城牆已拆除,無法確定南門所在的位置,我便向站在旁邊的一位六十來歲的車老板子詢問。他說,我們站的這個地方,就是原來的縣城南門。我問他,城牆和城門是什麽時候拆掉的?他說,已有三十多年了。我又問,康生醫院的位置在哪兒?他用手指著前麵約三百米處路西的一棟四層紅磚樓房說,那裏就是原來的康生醫院。我向這位車老板子致以謝意。

我對女兒說,康生醫院對麵,路東的那片白房子,就是咱家的蘭西老宅所在的位置。我們朝著祖居深情地望著,望著…十分鍾後,乘車離開。這十分鍾,非同尋常,它讓我實現了四十多年回家看看的夢想。然而,故園仍像在夢中一樣。

1996年8月,又是一個秋天,已退休近一年的我,應中國建築施工企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嶽東的邀請,參加全國建築業現狀調查工作,調查分六個組進行。我所在的第一組,負責東北三省,由張秘書長親自帶領,第一站是黑龍江省。

到哈爾濱的第二天是個休息日,下午三點多由省有關部門派車,送我回故鄉蘭西探望。開車的司機對我說,哈爾濱距蘭西縣城有七十公裏,出市區過鬆花江向北,一個鍾頭即可到達。他還說,蘭西是黑龍江省的扶貧縣。汽車沿哈黑公路快速行駛,快到蘭西時,順一條支路由西南方向駛向城區,經西門進入城內。汽車到達十字街時我請司機停一下,下車後我站在蘭西縣城南北與東西兩條最繁華大街的交匯處向四麵觀看,道路筆直平整,兩側佇立著五六層,七八層高的大樓,很有氣魄。我順便走進街南路西的一家百貨商場,走馬觀花地轉了一圈,總體上的感覺是:商品琳琅滿目,店員英俊標致,顧客氣度安和。

上車後,汽車由北向南行駛,在距中央大街最南端不太遠的地方停下來,我估量我家的蘭西故園就在這附近。下車後,我環顧四周景物,與腦海裏童年的德生永李宅及其周圍環境相對照,已是麵目全非,茫然無法辨認。此時,在我身邊不遠處,站著一位五十多歲抱著小孩的男士,正在注視著我。他已看出我不是本地人,並且在尋找什麽地點。我走過去向他請問德生永李家藥鋪的位置,他不甚了解。我進一步說明,德生永就在康生醫院路東對門,老胡家的前院。他聽明白了,用手指著身後路西的一座院子說,這裏就是原來的康生醫院,現在是化工機械廠,又指著對麵路東一片房子的北邊說,那裏就是原來老胡家的院子。

按照這位男士給出的坐標可以確定:我對麵路東這片房子所在的位置,就是我家的德生永李宅故園!我走過中央大街,看見離東側人行道五六米進深處,有二十來間臨街平房,正中一間門旁掛著一塊寫有“蘭西縣人民醫院門診部”的牌子。走進門廳,有南北方向走廊,兩側是各科診室。我穿過門廳走到後麵的院子裏,迎麵有一棟坐北朝南的二層紅磚樓房,把院子分成南北兩塊。我指著這棟紅磚樓房,請問過路的一位中年女士,她說這是縣醫院的老樓,有三十多年了,現已無人居住,準備拆掉。

我在這個院子裏轉了轉,紅磚樓後麵這一塊的最北頭還有一排平房,住著幾戶人家,紅磚樓前麵這一塊的最南端有院牆,牆外是一條東西方向比較狹窄的街道,為泥土路麵,紅磚樓東麵稍遠處是一道南北方向的籬笆牆。籬笆牆東麵,還有一座很大的院落,內有房屋建築,不是民居,好像是縣裏的某個單位,但未見有人出入。兩個院子中,各有幾十顆間距相同排列齊整直徑約四十厘米的高大白楊撐向天空,蔚為壯觀,而地麵上則長滿了綠苔和雜草,顯得有些陰濕與荒涼。

通過身臨其境實地察看,我已得出結論:蘭西縣醫院門診部連同它東邊的這兩座院子,全都位於原來德生永李宅的範圍內,而李宅的整個占地麵積,還要向東與向北延伸,兩個院子南牆外麵的街道,就是當年的德生永胡同。這一結論所界定區域,就是我晝思夜想的美麗童年家園。然而,它已經完全從這片地麵上消失了,消失的片瓦不存,無影無蹤。至此,我四十六年來回蘭西老家看看的願望終於得到實現。隻是,我最熱愛,最向往,最真實,最瑰麗的童年家園,連同它的周圍景物,均已從現實中消逝,隻存在於夢幻與記憶中。我走出院子,回到路西的汽車旁,仰望東邊的藍天白雲,心中一片茫然…司機提醒我,還要趕回哈爾濱出席招待宴會,我才猛然清醒。看了看表,我在蘭西城內,在我家故園的土地上,正好待了三刻鍾。我又仔細地端詳一下前麵這塊生我養我的土地,隨後登車離去。

二 百年蘭西

蘭西原名雙廟子,主體位於鬆花江支流呼蘭河的西側。1905年1月(光緒三十年十二月)清廷批準,於雙廟子設置蘭西縣,隸屬呼蘭府。蘭西的東麵是綏化,東南是呼蘭,西麵是肇東與安達,北麵是青岡和望奎,總麵積為約二千五百平方公裏。

蘭西縣城不大,南北長4.7華裏,東西寬3.3華裏,麵積近四平方公裏。縣城四周有用土坯築成的城牆。城牆的頂部是用秫秸(高粱稈)做成的城簷,有二尺多厚,兩端各向外伸出二尺來長,上頭用三合土抹成魚脊形頂麵。城簷既防雨又防爬,可有效保護牆體,增強禦功能。縣城設東南西北四座城門,由青磚砌築,門洞內有兩扇很厚的鑲著鐵筋的木質大門。城門上麵為平頂,呈正方形,無城樓,四麵有垛口。城門正麵門洞上方鑲著一塊長方形青灰色的大石匾,匾上凹刻著兩個大字。因為我家住在南門裏,對南門特別熟悉,所以我清楚地記得那塊石匾上刻的是“來熏”二字,在南門門洞外麵東側的磚壁上,另外鑲嵌著一塊方形青灰色大石板,上麵刻著“眾誌成城”四個大字。其他三座城門,我去得很少,不知道石匾上刻的是什麽字。我為此感到遺憾。不久前,我和夫人到天津看望大哥大嫂時提到此事,大哥說蘭西城門石匾上刻的字,東門是‘迎旭’,南門是‘來熏

’,西門是 ‘啟化’( ‘啟’字為繁體),北門是 ‘拱辰’。在城內的城門兩側,都有木製樓梯通到頂部。小時候,我曾跟隨大人登上南門頂部,向城牆內外觀看,覺得特別開闊,新奇。在城牆的四個角上,各有一座圓弧形炮台。蘭西城內街道規整,呈棋盤狀。城內最繁華的街道是從南門到北門的南北中央大街,其次是東門到西門的東西中央大街,二者交匯的十字街,是全城的繁華中心。沿城牆內側有一條環形道路,同兩條中央大街一起,構成一個 “田” 字形的街道框架。除此之外,北半城和南半城有各有三條大體間距相等貫通東西的街道,東半城和西半城各有一條大體間距相等貫通南北的大街,從而將全城劃分成三十二個街區。在各街區內還有不少小街與胡同,連接著各家的住宅與院落。

蘭西建縣百年中的前四十年,即1905年到1945年,經曆了清末,民初,日偽與蘇軍等不同時期。其中,蘇聯紅軍在蘭西駐紮雖然時間較短,但也建立了臨時政權,發行了貨幣“紅軍券”,從政治,軍事和經濟上全麵有效地掌控著蘭西,為蘭西曆史上一個獨特的時期。1945年11月蘭西解放,蘭西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蘭西的傳統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物產豐富,是著名的亞麻之鄉。在1950年初我離開時,蘭西沒有電,至今不通鐵路。我認為,沒有鐵路,是蘭西經濟落後,現仍為國家級貧困縣的重要原因。在近代的中國,有多少昔日的名城大鎮,隻因不通或遠離鐵路而落寞,又有多少無名小莊漁村,就因有鐵路通過或交叉而崛起。全國尚且如此,蘭西豈能例外。我充分肯定一定條件下的主觀決定作用,但也不否定一定條件下的客觀決定作用,否則,都是唯心論形而上學。

【作者簡介】李森,1935年出生於黑龍江省蘭西,1959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曾任錢學森的技術秘書,大型央企領導人。退休後隨女兒定居加拿大。

《故園蘭西》在巴諾書店上發行

《故園蘭西》在Books-A-Million上發行

《故園蘭西》也隨著亞馬遜在全球發行

購買此書請關注下麵鏈接或亞馬遜搜索書名:

http://www.dwpcbooks.com/product/html/?728.html

點擊下麵鏈接可閱讀本書更多精彩內容:

http://www.dixiewpublishing.com/doc/preview7118.pdf#toolbar=0

美國南方出版社簡介:

“圓作者一個夢想,助作者美國出書”是美國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網站: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國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國Alabama州注冊成立,多年來為諸多作者出版圖書,銷售不斷攀升,是美國出版界的後起之秀,現正逐漸為各界熟悉。

美國南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圖書通過自己的網站,美國最大連鎖書店巴諾書店(Barnes& Noble),以及亞馬遜(Amazon)等網上和實體書店在全球範圍內發行。美國國會及各大地方圖書館均有收藏,美國南方出版社成功地把很多作者推向了更大更紛繁的世界舞台。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