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本鄉村變遷的曆史紀念冊——《逆風生長》

(2025-08-14 17:53:11) 下一個

一本鄉村變遷的曆史紀念冊——《逆風生長》

王靜若

與網友譚偉從來未曾謀麵,卻神交已久,我知他一直在寫作,但以前隻是偶爾讀過幾篇零散的網絡文章。今年五月,意外的收到了譚偉的新作:由美國南方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逆風生長》。

盡管我在兩歲到七歲時曾經隨我母親到中國北方的鄉村山西省渾源縣唐莊(注:渾源著名景點懸空寺腳下村莊,名為唐莊。)監督勞動改造過五年,但從我七歲回到北京讀書開始,我便遠離了鄉村,對於中國鄉村的時代變遷既缺乏了解更無深層感受,但通過譚偉這本《逆風生長》,我看到了一個鄉村幾十年的生存規則與人心人性的變遷。

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石營長從抗戰前線的滇緬邊境帶回天聖果樹苗,載種在天聖山荒坡上開始,到兩代人改造荒坡,一棵樹苗又一棵樹苗地接力栽種,直到天聖果樹木成林,果實成為當地知名水果;從人民公社時代饑餓的村民偷竊喂豬的飼料,到村民為了吃飽飯冒著風險搞土地承包。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譚偉記錄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後鄉村的對比,一邊是村幹部還在大搞農業學大寨,大搞形式主義,要在荒坡建梯田,另一邊是幾個年輕人為了保護天聖果與村幹部對峙,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讓過去幾個饑餓農民冒險搞的分田到戶變成合法,也讓天聖果樹得以保存。微服私訪的省領導一錘定音,我不得不想起改革開放之初北京曾經流行的一句話:要吃糧找ZY,要吃米找WL。過去,我對這句耳熟能詳的話缺少真正的理解,直到在這本書中讀到,某省委大領導與村民一起吃紅苕稀飯加鹹菜,肯定四川廣元縣包產到組的改革經驗,便一下子有了真切的畫麵感。

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社會,一個鄉村,就是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在用腳能走到的區域內自給自足、互助互利的村民們的集合體,人們從出生,到下葬、結婚、生子、讀書、看病、理發、縫衣、燒香拜佛,幾乎都是在一個鄉村裏完成。傳統中國社會皇權不下縣,鄉村的公共事業如修橋、鋪路,建寺廟、修學堂,基本上由富裕村民共同完成,經濟的發展程度取決於鄉村的穩定和村民的價值取向,勤勞者省吃儉用可以致富,致富者的財富溢出效應可以帶動鄉村公共事業的發展,這是一種正向循環,隻要沒有戰亂,人們開墾荒坡種下樹苗就可以等待收獲,而吃喝嫖賭、惡鬥互害則必然帶來貧困,這是傳統農業社會最樸素的價值觀。

但過去幾十年,極左思維嚴重破壞了自然經濟,才會有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饑餓的鄉村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思想解放的村民能吃上飽飯,但人們依然要麵對其他政策帶來的困擾,嚴苛的計劃生育政策造成田再生意外懷孕的妻子離家出走,自己的親生骨肉米有田被遺棄,成了得不到親生父母嗬護的棄嬰,幸而遇到好的養父母,才得以長大成人。開著大型機械設備進山采石搞礦山開發的投機分子,嚴重破壞著天聖山的自然環境,還顛倒黑白地將因為保護天聖山反對采石開礦的村民當成“黑社會”送進派出所。由此而引發的矛盾衝突,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今日中國,傳統鄉村社會正在快速消亡,我們付出的代價是不是太大了?未來的孩子們,該如何審視我們這一代人?我們能像石營長那樣,為天聖山留下一株天聖果樹苗嗎?

感謝譚偉的寫作,他把一個自秦以來就是天下糧倉的天府之國,以一個鄉村作為標本,用文字做成了曆史紀念冊,讓讀者明白,中國的鄉村何以興,何以衰?

祝賀《逆風生長》出版!但願中國鄉村能在逆風中找準方向!

2025-8-4

作者簡介:

王靜若,華語自由寫作者。1964年生於北京,1966年隨母親遣返回祖籍地山西省渾源縣勞動改造,1971年返京讀小學。1981年考入首都醫學院,1986年畢業曾為腎內科主治醫師。1995年進入德國製造企業,開始進入藥品領域。2017年整理出版祖父山西民國名士王藎臣詩集《王念祖詩集》,2019年出版家族史《詩人王藎臣生活的時代》,2020年出版長篇小說《時代之灰》。

點擊下麵鏈接閱讀《逆風生長》更多詳情:

逆風生長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