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48)
北美看病,相對國內來說好多了。不用排對掛號,有相對固定的診療時間。但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病情了解得很仔細,困難不少。
如何有效地與醫生溝通,成為一個很實際的話題。下麵就一個血液和腫瘤科醫師的角度,談談個人的一點淺見(為了不占用大家太多的時間和腦筋,我盡量簡單化。太繁雜了反而零亂)。
1. 診斷時間,具體到年和月。
2. 部位(肺,乳,大腸,前列腺…)。
3. 當時和現在的症狀(什麽不適/毛病,咳?喘?便血?腫塊?痛?尿血?頭昏/痛?...)。
以下的東西都很重要,要盡量得到:
4. 活檢報告(Biopsy report)
檢查報告(胃腸鏡,支氣管鏡,內窺鏡,骨髓,心肺功能...).
手術報告 Surgical report(若有的話)。
各種影象(CT, MRI, PET, Ultrasound, Bone scan…)。
5. 診斷以來,所用過的藥物(這個最困難,但很有用。如果你能把所用過的藥物和時間都列出來,可省掉一大把時間)。
6. 患者身體基本狀況(食欲,體能,體重變化,藥物過敏...)。
有了以上基本信息在手,你就事半工倍了。
祝你健康,最好不用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