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語言機

一曲肚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
正文

一財政局長如何讓未成年女兒吃空餉10年?

(2017-05-09 00:54:30) 下一個

風青楊
山東一財政局局長,在女兒上高中,繼女上初中的時候,安排兩人進地稅局“工作“,並且領了10年工資、補助,甚至還有住房公積金。地稅局領導拒絕讓倆孩子吃空餉時,他就讓下屬緩發、減發經費導致地稅局仨月開不出工資,並以此為要挾,直到對方同意給她的兩個女兒發工資為止。(法製晚報4月15日)
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要挾或產易,讓親屬吃空餉並不是什麽新鮮事。因為吃空餉”並非最近才有的現象。早在1999年,媒體就報道僅33萬人口的國家級貧困縣寧夏同心縣,吃財政飯者1.1萬人,超編2800多人有拿工資不上班的“掛職幹部”,也有僅十歲的“娃娃幹部”、“書包幹部”,甚至有四五歲的“學齡前兒童幹部”。而據媒體報道,2012年完成清理工作的四川、重慶、湖南等7省份,清理出“吃空餉”者7萬多人,按照每人年均消耗5000元至2萬元計算,一年吃掉3.5億元至14億元財政資金。雖然,多年來“吃空餉”現象一直為社會所詬病,但其仍然猶如割韭菜,割了一茬又很快冒出一茬。
吃空餉”一說源於舊軍隊,一個師,一個團,編製是實際隻有一半,或者更少,可照樣領全額軍餉,多餘的就進了當官的腰包,於是乎,“吃空餉”就成了當官的一條發財之道。“光拿錢不做事”對許多人來說,簡直無異於天方夜譚。然而,這種不勞而獲的事情,卻真實地存在於一些黨政及事業單位中。
那麽,到底是哪些人在“吃空響”?第一種人是與所在單位的利益密切相關,比如曾有報道一位縣人事局長的兒子還在小學讀書,就是“公家人”了,每月領著公務員的工資。第二種因領導幹部年輕化的後續安排,也使不少人可以“吃空餉”。比如,某單位的頭頭,“一刀切”切下去了,他還有4年退休,結果這4年他在另一座城市工作和生活,卻拿著在職正處級的工資福利。大多數退到“二線”的幹部都在搞自己的“自留地”,除非單位有重要事必須到場。即白享工資福利,愛上哪上哪,隻別呆單位礙眼。這就是吃空餉一族主力軍,甚至他們還可利用在體製內的影響力、人脈關係會在社會及企業撈去更多的財富,退而不休。
一大批體製內中基層幹部,因50歲上下的尷尬年齡段,升遷年齡超限,留職阻擋後來者,退休不到年齡。於是讓他們退居二線去。冒領的方法主要是在編不在崗、死亡不注銷、調出不下編、留職不停薪、虛報工資表、冒領養老金。沒有背景和關係的人是吃不到空餉的,無論是女商人王輝吃15年空餉後,搖身一變升任副縣長,還是某縣縣委書記女兒5年吃空餉10萬元,其背後往往存在著利益黑幕。
吃空餉現象屢禁不絕,究其因,處罰太輕、沒有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違法成本低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在查處領導幹部子女“吃空餉”時,往往都是以違紀問題來處理,而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麵。如,2012年1月,原山西省靜樂縣縣委書記楊存虎因安排其女“吃空餉”連續5年累計10餘萬元,被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並被免職。大凡有本事吃空餉者,多半是各單位頭頭腦腦的近親屬,不將吃空餉者的“局長爸爸”’或“書記媽媽”先清理下台,而光清理公子,如何能“斷根”?
為何輕輕處理吃空餉者?著名學者李成言認為,問題出在紀檢部門對事件的定性上。通常,紀檢部門認為官員通過一個名單“吃空餉”,不是直接貪汙,不構成犯罪。同時,“吃空餉”現象太多,紀檢部門可能形成法不責眾、從輕處理的思維。但清除腐敗,不僅僅是挑出一個爛蘋果,更應該檢查放置蘋果的筐子。吃空餉屢屢發生,既要嚴懲責任人,也應該反思這些人為何能夠輕易吃上空餉,是不是預算和監督的製度出了問題。
不工作可以照樣拿工資,不知其他國家有沒有?如果隻警告一個人,其他人就逃過了懲罰。如果對於“吃空餉”事件的處理僅停留在“發現一起處理一起”這一層麵,則“吃空餉”的悲劇勢必會再次“上演”。真正遏製吃空餉的泛濫,不能靠運動式的清理,而應該讓司法責任的追究到位。正如毛壽龍教授所說的,騙取公共福利者的司法責任一天不被司法確認,吃空餉的“騙局”就一天不會根絕。

點評;我國黨政幹部體製源於“蘇聯模式”,同樣冗官冗費,有人說可通過增稅為養幹部增加財源(不是西方的劫富濟貧,卻經常打著國際慣例旗號行騙),如新開遺產稅、房地產稅等。就像某總理說的:如果不養冗官庸吏對社會不穩定,穩的是自家王朝的定,吃虧的是廣大人民的利益。出於“維穩”考慮難以下手,成改革 “老大難”利益固化的藩籬難以撼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