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四年,“凶兆”又起,商的故都亳下起了“土雨”(“雨土於亳。”)。此事雖罕見,但比麻雀生老鷹靠譜。而且可以解釋清楚,某地的泥沙被龍卷風吸走了,然後不負責任地在亳卸載。龍卷風惹的禍也算到帝辛頭上了。
帝辛怎麽看生物變種或者土雨不得而知,但姬昌做的一件事引起了他的嚴重關注。
帝辛六年,姬昌跑到鄰國畢國舉行祭祀(“六年,西伯初礿於畢。”),這不是天災,而是人禍。礿(yuè)是一種在夏商兩代春天舉行的祭祀,周朝時,這種祭祀仍在,不過改在夏天舉行。 祭祀這種事一般都是諸侯在自己封國內舉行的,姬昌憑什麽在別的國家舉行祭祀儀式?當年成湯幹過同樣的事,熱情洋溢要葛國讚助自己的祭祀大典,葛國國君對他有怠慢之嫌,於是成湯一不做二不休把葛國的命給革了。姬昌和成湯驚人地相似,工作作風和方法一般無二,帝辛能對姬昌的所作所為無動於衷嗎?
帝辛忍下來了,不過他心裏記下帳了。他必須忍,就像他的祖父文丁、父親帝乙一樣,他需要姬昌為他維穩西北。
自商周和親之後,雙方有二十多年相安無事。姬昌在周原一心一意謀發展,軍隊越來越強大;以後妃表率太姒為首的佳麗越來越多,實現了後宮的年輕化,這一點很重要,確保了姬昌後代的可持續性發展:兒子人數朝一百大關邁進,女兒不知道有多少。姬昌真是人丁興旺,“綿綿瓜瓞”。
帝辛十七年,姬昌蓄勢而動,“西伯伐翟”。翟通狄,就是當年逼公亶父交出“地與民”的狄人,他們當年夥同匈奴奪取了公劉到公亶父曆經九世苦心經營的豳州。匈奴即鬼方,確實比較鬼,搶掠豳州,發了筆橫財就逃之夭夭。狄人大概沒有憂患意識,心安理得地在搶來的土地上定居,他們也不想想,有朝一日人家回來尋仇怎麽辦?也許他們不拿公亶父當回事,覺得那個慫人借他一膽也不敢回來尋仇。可他們忘了,公亶父有後人的。
鬼方先遭了報應。武乙三十五年,季曆一戰擊潰鬼方,揚名立萬,又報了父仇。季曆一生戰功顯赫,很多方國都被他收拾了,遠征匈奴,出兵山西、甘肅,奇怪的是,他一直不動近在咫尺的豳州狄人。也許狄人自己也嘀咕:姬牧師什麽來找我們算舊賬呀?
狄人戰力遠不如鬼方,當年他們如果沒有聯手鬼方,未必敢對公亶父下手。季曆遲遲不動手,也許是想要把這個軟柿子留給他的兒子練手。
奇怪的是姬昌也遲遲不對北狄動手,在他父親死後的第二十八年才想起來伐翟,季曆都快給“激活”了。事實證明,並非北狄強悍,季曆父子才猶豫不決。姬昌一下子就把豳地的軟柿子捏得稀巴爛,豳地重新成為姬家產業。姬昌收複豳州時,不知道有沒有想起他祖父公亶父的話“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這句話可是備受聖人推崇啊。姬昌這麽幹豈不是證明他不買他聖德的祖父的帳?既然“何異”,你何必要動刀動槍讓那塊土地重新易主?孟子對於姬昌收複故土沒有發表任何演說。我倒是很好奇為什麽姬昌過了那麽久才伐狄,莫非他一直在後宮忙活著?
吞並鹹陽以北的畢國以及收複豳州,再加上季曆的餘蔭,姬昌突然風光起來:“二十一年春正月,諸侯朝周”。這是《竹書》上的說法,一個“朝”字讓姬昌有了天子的派頭。
《周本紀》上寫的比較低調,說姬昌繼承先輩的豐功偉績與光榮傳統(“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尊老愛幼,禮賢下士。為了接待這些專業人士,姬昌每天忙到中午都吃不上早飯,所謂“日中不暇食以待士”。為什麽“日中不暇食”表示吃不上早飯,而不是午飯呢?“日中”確實是中午的意思,日當午嘛,可古人一日隻有兩餐,早餐在日出到中午以前,晚餐則在夕陽紅到天黑之間,當時沒有燈具,古人不會黑燈瞎火進食的,當然現代人也不願在燈火闌珊處吃飯的,除非餓極了,否則看看“那人”即可。
姬昌的工作狂方式,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四兒子姬旦。周公旦後來作為國家幕後領導人,也是廢寢忘食,看到有賢士來訪,忙把嘴裏的飯食吐出來,這便是曹操所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來曆。其實咽下食物和吐掉食物的速度是一樣的,個人認為還是把食物咽下去為好,不浪費,當然也就不顯眼,戲劇效果差些。
姬昌不僅吸引很多專業人士,兩大著名賢士伯夷和叔齊聽說姬昌敬養老人,於是結伴前往投奔他。《周本紀》和《竹書》都提到了這件事,後者甚至提到了此事發生的年份:就在帝辛二十一年。除了伯夷、叔齊外,《周本紀》裏還提到太顛、閎夭、散宜生、鬻(Yù)子、辛甲大夫等人也都投奔姬昌。太顛、閎夭和散宜生是“文王四友”裏的三位,另一位是便是《周易》的作者之一南宮括,《周本紀》沒提,《周書•君奭(shì)》裏提到四友。奇怪的是,四友裏竟然沒有薑太公,於是有種說法認為太顛就是太公望,但這純屬臆測,後麵我將證明太顛不是太公望。
鬻子即鬻熊,楚國的先人,他是姬昌的火師,即祭祀時持火把的人。這個工作看起來不是那麽重要,重要的是此人甚是乖巧,像兒子待父親一樣侍奉姬昌,“鬻熊子事文王”。他為後人掙了一份爵位,爵位很低,隻是子爵。但是他後人得到的封地太好了:天高皇帝遠的荊楚,地大物博,而且他的後人不斷以子爵爵位過低的名義向周王室挑釁。姬昌如果知道鬻熊的後人如此得寸進尺,他肯定就不讓鬻熊持火把,而讓他持掃把了。
辛甲大夫是帝辛的禦史,據說他給老板一共提了七十五條意見!當時寫東西都是刻在龜甲或牛骨上,七十五條意見需要多少甲骨呀?那時龜甲和牛骨很值錢,武丁的老師甘盤貴為相,一共才拿得出二、三十個龜甲,看來辛甲相當富有。辛甲因為辛苦提了那麽多意見沒被老板重視,於是憤而轉投崎周。姬昌覺得辛甲能在龜甲上刻那麽多字,一定是個文化人,於是便委任他太史一職,負責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辛甲算是術業有專攻了。
上麵那些著名人士在《周本紀》裏好像是一窩蜂投奔崎周,其實不是,辛甲是在伯夷、叔齊之後十八年才投奔姬昌。
姬昌在諸侯及名人們的簇擁下,聲望日隆。帝辛不高興了,舊恨才下心頭,新仇卻上眉頭。他決定給點顏色讓姬昌瞧瞧,誰才是老大。(第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