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認為,雖然帝辛斷送了商朝,但“在曆史上是有功的”,因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一九五九年二月,毛在濟南的一次座談會上說:“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並且認為帝辛“能文能武,值得學習”。不過毛把帝辛的失敗歸於俘虜政策不好,既對又不對。
我認為帝辛最大的失誤是沒有處理好兄弟關係。毛澤東說微子是個壞人,是個“漢奸”,沒有微子使壞,俘虜就不會倒戈,那也就不存在帝辛的俘虜政策有問題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對手,何況是蛇蠍一樣的兄弟?
帝辛武功出色,文治也不差。當時的殷商文明程度遠遠高於周圍的任何諸侯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遠非才經營了三、四代的崎周可比。一九五八年十一月,毛澤東在關於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交談中,一說到商品生產,毛澤東馬上就想到商朝,他說:“商朝為什麽叫商朝呢?是因為有了商品生產,這是郭沫若考證出來的。”,毛澤東可能太激動,他把話說反了。商朝之所以被稱為商朝,不是因為有了商品生產,而是因為商朝發祥於商丘,盤庚遷都殷邑後,商朝又叫“殷”。相反,現在的商人、商品、商業的說法是從商朝的“商”而來,因為商朝人天生就會做生意,重農不輕商。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治國理念,此後的中國王朝一律重農輕商,生意人是被人瞧不起的,呂不韋那種巨賈尚且為時人輕視。中國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都一直保持輕商的“優良傳統”,資本主義的尾巴從封建主義一直割到社會主義。現在好像又矯枉過正了,農民不願意好好種田了,情願去城裏打小工,商人成為時代的偶像,尾巴豎立成大旗,好像也蠻奇怪的。看來看去,還就是商朝的政策先進:亦農亦商。
姬發對受德的幾項指責基本屬實,除了“葷曲”外,其餘的比如聽信婦人之言、疏遠同祖兄弟、重用刑囚和忽視祭祀恰恰說明了帝辛非同一般的治國理念。
商朝是女權的黃金時代,除了比不上原始社會的母係社會,此前和此後的任何一個時代的女性地位都不能和商朝比。女性可以象諸侯一樣擁有封地乃至私人軍隊,還可以擔任祭司、大臣或將軍。到了西周,女性地位一落千丈,女性的“封地”就是閨房和廚房,別說參與國事,家事上能插上嘴的就算是摩登女性了。
帝辛並不特別重視家庭成份,王族成員除了“三仁”外不見其餘親屬被委以重任,也就是說帝辛不願意任人唯親,這也許是他與“三仁”頻發爭執與衝突的一個重要原因。西周實行絕對的世襲製度,以“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為指導思想與方針政策,所以姬發才能理直氣壯地批評帝辛“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大逆不道。
帝辛任人唯賢的方針,在當時絕對是革命性的,可想而知,殷商那些遊手好閑、養尊處優的貴族有多恨帝辛了;反之,也可想象平民階層有多擁戴帝辛。
孔聖人曾有一段名言,緬懷他想象中那麽偉大、那麽輝煌的堯舜禹時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那個美好的大同世界裏,國家選人才的標準是“賢與能”,而不是親屬關係。孔聖人想象的大同美景美如神話,事實上它就是個神話。聖人常見的一招是緬懷從不存在的東西與時代,然後一往情深地抒情、闡述,最後的重點是呼喊,站在一個高聳入雲的製高點上指點江山與眾生。
帝辛的施政方略不正符合“選賢與能”嗎?聖人們為啥跟著姬發把受德踩成一無是處的“紂王”呢?姬發一擁有天下,便給親屬狂封爵位與封地,這不正是大同的反麵教材“獨親其親,獨子其子”嗎?聖人的另一大招便是雙重標準,基本就是說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可憐那位正直的陳國下大夫泄冶愣是被孔聖人擠兌成豬頭。
孔子的學生子貢說了句似是而非的公道話“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是帝辛並沒有那麽不堪,為什麽後人把他說得那般不堪呢?因為帝辛甘居下流,根據水往低處流的原理,惡名象水一樣湧向帝辛。子貢貌似公道說來說去,仍然把帝辛定性為一個壞人,等於說帝辛的惡名實屬罪有應得。
自春秋以來,汙水一盆接一盆地潑向帝辛,似乎不潑點汙水,“良心”就過不去,就不能證明自己和壞人壞事劃清了界線。帝辛越反麵,那些”作家”就越正麵。沒什麽好奇怪的,三千多年後,我們不是還有過父子、夫妻、兄弟反目的革命時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