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無言的結局
曆史上著名的改朝換代的戰役“牧野之戰”就這樣鬧劇一樣匆匆忙忙地結束了,沒有戰術,沒有謀略,隻有卑鄙的出賣。墨子說“紂無待武之備,故殺。”,說得還算到位,相比夏桀之於成湯,帝辛對突然出現在牧野的周軍確實“無備”,但最致命的是自己人的倒戈,那種情況下,換作誰都束手無策,隻有死路一條。相對而言莊子說的完全不在點子上:“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之後,以強淩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莊子對湯、武的評判無疑是正確的,這兩位“聖王”都不是善茬,但武王得勝絕非“以強淩弱,以眾暴寡”,事實上帝辛比他強多了,隻不過他的“陰謀”得逞,僅此而已。
《逸周書·世俘》記載了戰場的慘烈,僅商軍死亡人數就達十八萬人!十八萬人的血足以血流成河,足以“漂杵”,竹木結構的杵才能漂得起來。杵又叫杖,長一丈二寸,夏朝的杵木柄,頭部由四片鋒利的竹板合在一起,叫“積竹”;商周的杵基本是類似的竹木結構,少數的杵頭部可能升級成青銅矛,但數量有限,因為那時的青銅主要用於禮器和酒氣,很少的一部分用於製作兵器,隻有當官的才能擁有青銅兵器,用於生產工具的就更少了,這解釋了為什麽發現的商城遺址仍然隻是土圍子,比夏朝的土圍子大一些而已。
《逸周書》裏還說偉大的周軍生擒三十三萬俘虜,加上陣亡的人數有五十一萬人,這個數字比“七十萬”要靠譜些,但恐怕還是太多了,考慮到這是周人為武王歌功頌德,水分大些很正常,即便減半,哪怕再減半仍是一場大捷,甭管大捷是否光彩,姬發賺翻了,而帝辛連內褲都輸掉了。
聖人孟子對“血流漂杵”之說非常不以為然,但他反對的理由不是基於考證,而是其滿腔熱情洋溢的道德情操,他用山東話說:怎麽可能發生血流漂杵醬紫的慘劇呢?武王是個大善人,怎麽可能率眾殺人呢?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我感覺就算孟子看到了監控錄像他也會矢口否認的,堅稱那錄像是PS合成的。
貴為儒家“五經”之一的《尚書》因為“漂杵”的技術故障,被孟子鄙視,他老人家冷笑道:《武成》嗎?大概隻有兩三根竹簡上說的是真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兩、三策而已”),“書”指的便是《尚書》。孟子的文章乍一看雄辯滔滔,超級自信,但基本上屬於自說自話,隻管說理,至於論據,凡是有違其論點的一律是假的,不予采信。他就是這麽霸道,誰讓他是聖人呢?
《尚書》被亞聖擠兌成這樣,冠軍聖人孔子情何以堪?孔子對於某些“反動”的史實,羞答答地或刪或掖,孟子不屑於那麽幹,大無畏地說:那些都是假的,你們都別信,聽俺的就好。此外孟子有一招和孔子相反的技術強項,孔子刪減資料,他增加“資料”,比如那句名言“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一口咬定是孔子說的,孔子的學生誰都沒有記錄這句話,我隻能理解成孔子是在一百多年後把這八個字單傳給孟子的。
孟子“不信書”的說法讓王充很受不了,他在《論衡•卷七•語增虛篇》不點名地批評孟子說:“牧野之戰,血流浮杵,赤地千裏。由此言之,周之取殷,與漢秦一實也。而雲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實也。”,周取商代之,就跟漢滅秦一樣,都付出了血漫千裏的血腥代價,為了美化武王說什麽“兵不血刃”,屬於虛假廣告。
王充在同卷書寫了一個好玩的插曲,說薑大神寫了本書,名叫《陰謀》(瞧這名兒起的,真是邪氣四溢!),給小朋友吃朱砂(“食小兒丹”),教小孩子喊口號”商朝要完蛋了!”(“教雲‘亡殷’”),薑大神確實夠陰的,隻是我不明白為什麽要小孩吃朱砂?吃了朱砂聲音響亮嗎?朱砂就是水銀的原礦石,是煉丹的主要材料,有毒呀,那些孩子真可憐。當然薑大神並不知道朱砂會導致汞中毒,因為朱砂自古以來便是一味中藥,據說百分之十的中藥都含有朱砂成份,現在朱砂嚴禁內服。不過就算知道朱砂有毒,那些孩子照樣還得吃,假如薑太公認為朱砂可以提高音量的話,和江山相比,孩子算個什麽?大不了算是花朵吧,供裝飾之用而已。不過薑太公如果以為商朝是給口號喊垮的,他未免太高看自己了,他的“陰謀”沒那麽管用,微子才是真正的”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