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書屋

有時間看看書,打打字挺好的。
個人資料
夏維東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明的序曲》(三皇五帝到夏商)之四十五

(2015-09-20 11:05:03) 下一個

        就像《阿凡達》裏奇異、閃光的植物通過根須分享消息一樣,當時九州的花草樹木聽說大禹當上天子之後,一根根、一棵棵都精神抖擻起來,愉快、茂盛地成長著,把九州方圓裝扮成九州花園,美不勝收,比天堂還美,所以青龍從天上下來,懶洋洋地躺在郊外的草地上,肚皮朝上,爪子交叉著,無所事事地望著天空發呆。大神祝融出現在崇山,向大禹表示熱烈的祝賀。(“夏道將興,草木暢茂,青龍止於郊,祝融之神降於崇山。”)

       天帝沒來是因為他已經沒什麽禮物給大禹了,天下、姓氏和玄圭,該給的或者不該給的他全都給了,隻好派祝融作為代表致意。隻是他實在不該派祝融來,祝融可是殺死大禹父親的凶手啊,當然這是《山海經》說的,《山海經》據劉歆和鄭玄說是大禹口述的,如此一來,我的思緒一下就淩亂了,替大禹著急,他將以什麽樣的姿態和語氣迎接祝大神的到來?

       祝融可能挺天真的,以為自己在羽山殺死鯀,他出現在崇山就相當於套上馬甲,大禹就認不出他了。他選擇的降落地點崇山,甚至比羽山還要糟糕,因為鯀的爵位是“崇伯”,祝融以這樣的方式祝賀鯀的兒子、紀念禹的父親嗎?崇山在湖南張家界,那是三苗首領讙兜的流放之地,祝融是去警告讙兜不要作亂?三苗都滅了,讙兜成了光杆,還能幹什麽?祝融到底是太會選地方還是太不會選地方?

        大禹估計也不敢計較,祝融是喜怒無常的大神,心情好的時候他可以幫助人生灶起火做飯,心情不好他能把做飯的人變成烤肉。再說大禹當時忙得很,也沒時間跟祝融計較。他還要趕去洛水迎接烏龜,《竹書》載 “洛出龜書,是為《洪範》”,看起來魏幾道所說“天乃賜洪範九疇”是靠譜的,但遺憾的很,時間上錯了。魏幾道說的《洪範》是大禹治水之前所得,是治水技術指南;《竹書》則說“禹治水既畢”,《洪範》才出現,那麽分明是獎品。不管怎麽說吧,反正《洪範》很有範兒,很神奇,和它的使用者大禹都被儒家當成壓箱底的寶貝。

        大禹的神奇經曆別說五帝比不了,連伏羲都比不上,伏羲有的他全有,伏羲沒有的他也有。伏羲盡管有蛇身,生前也沒有被“封神”,雖然他老婆是女神。伏羲當年不是有白馬獻河圖嗎?大禹也有河圖,隻不過不是白馬所獻,而是人麵魚身的河精,伏羲時代的“河馬”進化為“河精”這個可以有。河精欽點大禹治水,又把治水的技術要領畫在“河圖”上,大禹這才成就千秋大業。(“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麵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 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之事,乃退入於淵。”)難道魏幾道說的“天書”是指這份“河圖”嗎?時間倒是對得上,就是內容出入較大,一個是文字,一個是漫畫,看來要解釋得嚴絲合縫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天帝提供息壤,河精提供河圖,大禹想不成功都不行。鯀就沒這麽好命。沒辦法,人比人氣死人,“說你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山海經》和《竹書》的巨大差異,再次證明在沒有文字的時代,想象力是如何天馬行空翱翔於現實之上的。更牛叉的是,大禹死後又被封了一次神,被道教收編為三官大帝中的水宮大帝,另外兩宮是堯和舜,堯是天宮大帝,舜是地宮大帝。道教是最善於整容的教派,韓國的整容術跟道教比起來,天上、地下之別。

        《夏本紀》裏對大禹當上天子之後的作為一筆帶過,隻說他讓伯益主政,十年後東巡死於會稽山。《竹書》提供了詳盡得多的夏天子編年史。

大禹元年,首先做的事便是遷都,把舜的都城從山西搬到河北冀州,他這麽做的目的是為了避開舜的影響力,舜行天子之職28年,在位39年,影響力太大了,大禹在舜的舊都為帝,就活在舜的陰影之下。如果大禹真的是被“禪讓”的,他就不會有這種顧慮,也就用不著傷筋動骨遷都。舜當年也幹過同樣的事,把都城從太原搬到蒲阪。大禹遷都是政治上高度成熟的表現,後來他孫子太康遷都則純屬瞎胡鬧。

 大禹在“希望的田野”向列邦頒發“夏時製”,當然不是現在的夏時製,我也不知道那個大禹的“夏時製”內容是什麽。但是沒關係,孔子的弟子們認為他們的老師知道,說孔子主張天下都學習夏朝的曆法,《禮記》給“夏時製”起了個非常可愛的名字,叫“夏小正”。遺憾的是,現代研究表明,“夏小正”並非源於夏朝,它是關於戰國中期的氣候、氣象和星相的記載,按月而記,是月曆 。眾所周知,《禮記》是儒家的經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門弟子作品,那麽我們有理由相信春秋末期的孔子不可能知道“夏小正”,“夏小正”純粹是他的徒子徒孫們在戰國時編出來的。連曆法都編,還有什麽不能編的?

大禹還做了件特別有名的事,把天下的銅都收集起來,鑄成九鼎,每州一鼎。有人懷疑“九鼎”之說,但筆者認為這個還真有可能。

鼎不必是青銅,紅銅、黃銅都可以,大禹是個講排場的人,搞個九鼎撐場麵很符合他的作風,起碼比“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靠譜得多,黃帝鑄鼎的傳說,是方士們拿來忽悠英明神武的漢武帝的。大禹的九鼎被夏商周當作傳國之寶,每鼎逾千斤,周室衰微時,各大諸侯都對九鼎虎視眈眈,“問鼎中原”即由此而來。秦武王贏蕩(這名字起的)就是因舉鼎而死,他自侍力大無窮,非要秀一把舉重,那鼎實在太重,贏蕩用力過猛,腰裂而亡,他舉的東西重如泰山,他的死輕如鴻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