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書屋

有時間看看書,打打字挺好的。
個人資料
夏維東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明的序曲》(三皇五帝到夏商)之四十四

(2015-09-18 15:21:25) 下一個

         當年堯“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堯去世時,舜號召全國守喪三年;舜去世時,大禹也作如是動員。你可能有疑問,為什麽堯之前的三帝黃帝、顓頊和嚳便沒有“三年之喪”的身後哀榮?三位老人家去世時隻有三個“崩”字,繼任者就上班了。堯、舜、禹的哀榮未必是真,不過是戰國時儒家弟子們編出來的罷了,《禮記·喪服》裏所說的“三年之喪”是孔聖人獨特的發展、發揮甚至是創造。

        其實古人服喪習俗各地方、各氏族,根本沒有統一標準,孔聖人自己不是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嗎?為什麽喪禮之“習”,一下子就被統一了,並迅速成為“天下之通喪”?他是“聖人”說話自然有人聽,而且他的那套極合帝王們的聖意,於是乎“三年”自漢以後真的成了“通喪”,宋高宗《起複詔》一上來就說“三年之喪,古今之通禮也”。整個春秋戰國隻有一個人享受過“三年之喪”的禮遇,那人就是孔子自己,他的弟子們為他守喪三年。

        雖然儒墨兩家聯手把堯舜禹抬上神龕,但墨子強烈反對這個死人能把活人折磨死的“禮”,他在《節葬下篇》裏非常幽默地說如果天下都實行三年之喪,將會導致人口減少,因為服喪期間不許有夫妻生活。墨子是這麽說的:“此其為敗男女之交多矣。以此求眾,譬猶使人負劍,而求其壽也。眾之說無可得焉。”意思在實行三年之喪的政策下要想人口增加根本不可能,就像一個人想長壽卻拿劍抹脖子一樣。戰國之時,什麽都不缺,缺的是人,人就是財富,就是軍隊,就是權力,所以戰國時沒有哪個國家鼓勵計劃生育。看樣子,計劃生育最好的辦法就是“三年之喪”,值得向全世界推廣,也算是變廢為寶,“孔子學院”是不是可以考慮開設一門“喪服”課?

       堯“三年喪畢”,“舜讓辟丹朱與南河之南”;舜“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陽城據說是現在的河南登封縣,離舜的歸宿之地非常遙遠,但是離舜的都城蒲阪非常近,大禹真有“孝心”的話,是不是該去蒼梧為舜守孝三年?真要讓位於商均的話,大禹就更應該去蒼梧,一舉兩得。

        大禹思來想去還是決定不去蒼梧,他體貼地為大臣們著想,去那麽遠的地方,大臣們去求他登帝位多不方便啊,皋陶身體也不太好,  經不起顛簸,再說那麽多大臣一起跑長途,開銷多大啊。

        大禹聽到舜的死訊,一定心花怒放,他甚至都不願走個過場為舜建一座像樣的墳塋,任他像孤魂野鬼一樣死去,所以李白為舜喟歎:“九嶷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那座孤墳極有可能是舜的弟弟象對他哥哥的最後報答,從大禹的心思和手段來看,象的結局也許很慘,連丹朱都不得善終,何況象?

        大禹為什麽對舜如此絕情?因為舜殺了鯀,殺父之仇,大禹焉能不報?大禹好歹比後世那些篡位的帝王強些,至少沒有親手殺了舜,再往舜身上潑髒水。大禹的兒子啟,在這方麵就比他父親狠多了,誰妨礙他當天子他就殺誰,管你是伯益叔叔還是伯益伯伯。

        有些過場還是要走一走的。於是大禹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坐著牛車從山西到了河南,還趕得上吃晚飯。“三年之喪”沒說不能吃飯,否則要不了幾年“九州方圓”裏一個人都沒有了。反正意思到了就行,擺一個禪讓的POSE,讓狗仔隊們拍拍照,發幾個頭條就行了。《夏本紀》關於大禹“辟位”的“新聞資料”是從《孟子·萬章》裏來的,如果荀子看到了,他會用山西話說:“別扯淡了,假的就是假的,偽裝應當剝去。”(“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孟子聽到了,估計要吐血。

        大禹要的效果全有了。當年舜在南河之南“辟位”時,“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現在“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不太清楚舜有沒有給唯一的兒子商均設計什麽“事業規劃”,堯為丹朱可是煞費苦心。史書偶爾提到商均,對他的評語和丹朱一樣隻有兩個字“不肖”。

        以大禹當時的聲望和權勢,商均再能幹都是白搭,他父親多能幹?還不是被架空了。大禹如願以償“即天子位,南麵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姓姒氏”出現得太晚了,從沒聽說過誰在晚年給自己起個姓氏,準備投胎用嗎?之所以出現這個情況,是因為司馬遷刻意回避神話傳說引起的,導致大禹的姓氏沒了來處。

        《夏本紀》沒有記述大禹登上天子之位的盛況,大概司馬遷又是為了“避嫌”吧?可是夔的“音樂會”也很神奇啊,怎麽不避呢?慶幸的是《竹書》為我們呈現了一幅不輸於《阿凡達》的玄幻大場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